曾经被温家宝总理5次看望的季羡林先生悄无声息地驾鹤西去,享年98岁,再差两岁就是百岁老人了,人能活到这个地步,也就足矣。著名学者刘仰先生称其为“望百泰斗”,《市场周刊》杂志社总编辑邵明波先生称其为中国“最后的语言学大师”,还有人给他戴了好多帽子: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季老真正是一位“国学大师”,这个大师是人们从心底发出的,而不是哪个部门颁发的。
真正的大师是谦虚的,是不承认自己为大师的,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建树很少,自己的成绩不多,自己的知识不足,而假大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觉得自己是超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能上天入地,是空前绝后的人物,是智慧的化身。生前有人送季老“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帽子,季老是怎么对待这些桂冠的呢?他说:“自己不是国学大师,希望自己大限来临的时候,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人世。”“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说得多好啊,这就是国学大师的修养。不象余秋雨先生,上海教育部门授予一顶“大师”的头衔,他连推辞一下的举动都没有,就欣欣然戴在自己头上。好光彩啊,我终于可以光宗耀组了,终于可以名垂千古了。
这位大师的超常的记忆和渊博的知识让我佩服,他幼年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后进济南读新式学校,10岁初学英文,12岁习德文,19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语专业,并开始接触梵文。24岁作为交换生赴德国留学,一呆十年,主修印度学,研习梵文、巴利文,同时选修英国语言学,并加学南斯拉夫文。三十岁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学吐火罗语。以后又涉猎其他民族语言,终至精通12种语言,其中吐火罗语等语种,以几无传人。一般人学习一门外语很都吃力,这位大师居然精通12种语言。余秋雨大师能做到吗?恐怕难望其项背。
曹操曾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季先生老而不失志,愈挫愈勇,坚韧不拔,这不能不让人佩服。据说季老80岁以后,进入研究和写作的高峰,尤其是85岁以后,用他自己的话是“进入冲刺阶段”,他85岁出书5部,86岁出书4部,87岁出书5部,88岁出书2部,89岁出书10部,90岁出书1部……现在他96岁了,出的书有800多万字,至今仍有出书计划。这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一般人到50岁就开始推日子下山了。这就为人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只要有生之年奋斗不息,任何时期可以出成果的。老年人如夕阳,如果继续努力,还可以为国家发挥余热,作出非凡的业绩。
不过,任何一位大师都有他的局限性。我对季老倡导的几个观点不甚赞同。他说中国的“新诗”是一个失败,倡导写古诗词。他还认为,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多种问题表明,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这是我最后的信念”。他主张使用繁体字,废弃简化字。这些观点明显是复古、倒退,是逆历史潮流的。说到底,这位“国学大师”的封建思想还很多,对这些思想应该进行抵制、反对,否则中国又要学习繁体字,又要写古诗词,让好多大众变成文盲,让好多文人变成“老古董”。文字就是交流思想感情的,越简单越好,交流起来方便,哪有简改繁的呢?所以对待大师,我们不能盲从,而要辨证分析,正确的观点我们采纳,错误的观点我们要保留,决不能把大师的观点当成圣旨。
当然,瑕不掩瑜,这些观点不能影响季老在学术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必将留在中国文化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史册上!余秋雨大师也应该学习季老的精神和品质,再不要弄什么“含泪门”、“捐款门”了,徒为天下人耻笑!
2009年7月12日
-全文完-
▷ 进入鲁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