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被人类幸福束缚的自由先驱——胡适翁山夜雨

发表于-2009年07月12日 中午1:30评论-2条

水,是平淡无味的,但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酒,是浓烈醇香的,但却不能喝多,因为酒会醉人。20世纪的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一段自卑史,但是这段历史却给予中华民族一个莫大的厚待,因为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似水、一个似酒的人物,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鲁迅。鲁迅用酒燃烧起了中华民族的热情,而胡适却用淡淡的水,慰藉着思想干涸的中国大地,中国人民。但是即使水不可或缺,却也常常会被人健忘。

被人类幸福束缚的自由先驱——胡适

胡适,原名胡洪骍,1891年生于上海,安徽绩溪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史家、作家。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农科和文、史、哲学,师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在留学期间,便投稿《新青年》,首先倡导白话文,主张进行文学革新。1917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参加编辑《新青年》,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1922年离开《新青年》,主办《努力周报》。“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独立评论》周刊,积极主张“西化”。193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回国后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移居美国,后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62年病逝台湾。胡适一生涉猎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过许多开拓性的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说到花中四君子,或许没有人不知道幽香高洁的兰花,说起兰花,或许没有人没有在校园听过《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看三回,看得花过时,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陪伴我们走过苦涩的青春,进而去追求兰花的高洁。其实从歌词如水般平实的语言中,早就应该猜到源自《尝试集》。几经验证,果真出自胡适先生之手。

如今记得胡适先生的人或许已经不多了,就如同史学家傅国涌比喻胡适为水,鲁迅为酒一样。因为水在那段一个苦难的岁月里,仅仅是一种常识,常常会被会忽视。但是水终究还是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许的,水终究比酒还重要,无论是今天的纯文学里的阳春白雪,还是快餐文学里的下里巴人,文字里都逃不出胡适的影子。因为我们今天所写的白话文,是因他而成就的。

1915年负责给留学生寄发月费的钟文鳌在寄发支票的时候夹带了一份关于《废除汉字,改用字母以求教育普及》的传单,这举动引起了胡适等留学生的不满,胡适便利用由留学生组建成立的“文学与科学研究部”来探讨中国文字的未来之路。当时胡适认为文化的普及程度与汉字无关,认为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而白话文是一种活的语言,只有将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才摆脱文言文的束缚,才能自由地实现“我手写我口”。胡适这个观点在留学生中引起了轰动,认为白话文是普通老百姓使用的口语,下里巴人的日常用语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即便只得到陈衡哲的赞同,孤军奋战的胡适还是认为,唯有使用白话文才能普及文化,消除文盲。

胡适的观点传到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耳边,陈独秀便向胡适约稿,胡适将自己提倡白话文的观点整理后,考虑到在见过国外大世面的留学生,对白话文的推广都寸步难行,更何况在封闭的国内。于是在文章中不断提到革命二字,却又温和地给文章起了《文学改良刍议》的名字,《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胡适在文中提出了“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虽然在题目上并没有提到革命二字,但是陈独秀却一眼看出胡适的革命性,便随后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扬起文学革命的大旗,认为民主、科学是应该用活生生的白话文,来做普及,才能推而广之。一时便引起了学术上的大辩论,继而愈演愈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后来胡适又在《新青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白话诗《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照应白话文写“活文学”,最后结集出版了白话文诗集《尝试集》,掀起了白话文文学创作的高峰。胡适带着各种骂名尝试用白话文来写诗,进而普及白话文,同时建议亚东图书馆给《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加上新式的标点,对小说正文分节分段,开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采用国语(白话)课本,将“国文课”改成“国语课”,文学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白话文得以普及,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所写的白话文及新式标点。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推广白话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招致了不少的谩骂,但是胡适从来就不会恶语伤人,而是谦和应之。在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后,继续宣扬着自由、民主的思想。在北京大学,胡适温和、自由的治学之风,培养出了像傅斯年等亦师亦友的国学大师。1928年,应母校中国公学院的邀请,胡适来到了中国公学院担任了校长,对中国公学院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此时胡适的自由思想得到了更广的宣传和推进。对我们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许多参考。在他领导的公学院,不仅仅破格提携了像沈从文等文学家,而且还培养出了像吴晗等史学家,像吴健雄等物理学家。尔后胡适又应北京大学的邀请回到了北大历任了文学主任、文学院长,校长等职。胡适重回北大后又进行了改革,先前的北大是以人文社科见长,这次改革胡适等人除了聘请周作人、徐志摩等知名人文学者之外,还聘请了李四光、钱学森等科学家来北大担任教授。但是在新北大刚完成改革第二天,就被“九一八”事变搅乱,但是在胡适等人的极力维持下,坚持安定了6年,保存了大批学术力量,所以在改组成为西南联大后,仍然培养出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学生。

或许是因为胡适一生对自由民主的的信奉,1946年胡适在抗战胜利后,因为共[chan*]党是通过暴力革命而建立新政权,所以在国共党二党中选择了国民党,因此他便招致了卖国、买办文人、战争罪犯等等的骂名。他在政治上极力追求民主与自由,在动荡的近代中国纵然是有些生不逢时的,所以注定了他以悲剧收场。

1958年,68岁的胡适从美国回到台北,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但是却在议会上公然和蒋介石唱起了反调。蒋介石说我们什么要发展科学,科学就是为了要反共复国,而胡适却说科学研究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比如对稻米的改良,是为了增加稻米的产量,并不是因为政治原因。因为骨子里的自由胡适辞去了院长一职。后来在台湾创建了《自由中国》公然反驳蒋介石的发言,又再一次在台湾铺开了自由之风,影响和培养出了李敖等著名学者。

胡适的晚年,又深入对中国哲学研究,古典小说的研究,禅宗的研究,《水经注》的研究,他的一生不仅仅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第一部新哲学史,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开启了新红学的研究,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62年2月24日,胡适带着自由民主的梦想,因心脏病突发而与世长辞。在胡适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墓志铭,“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他为了消除文盲,为消除人类的不平等,为人类的幸福而束缚了他一生的自由。

胡适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因为他生不逢时在那个民族混乱的时代,却还执着地追求着他自由、民主的信念,为人类的幸福奋斗着。他生前,毁誉参半,死后也依然“功罪盖棺犹未定”。但是他依旧还是这样坚定地认为:争取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取自由,争取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取人格。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即便国力有多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后记:

有人骂他,有人赞他,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论的人:他为末代皇帝溥仪喊过冤,被北洋军阀、被国民骂过。他为新文化运动喊过白话文普及,被黄侃、林纾骂过。他主张劝善、温和,被鲁迅、左派人士骂过。他为尽孝心与江冬秀成眷属,被张爱玲骂过。他为开启新文学研究,被学术界骂过。他为自由、民主,被国共两党骂过。但是他却如水般从容淡之,他学术上,为中国新哲学,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中国学术研究、为近代新红学研究,为宗教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民生上,他为自由、民主,为百姓的幸福,为民族的尊荣疾呼奔走而积劳成疾。荣誉上,他曾被授过三十六个博士头衔,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是自由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饱受磨难,饱受争议,但是不可以否认他是一个为人类幸福奋斗、被人类幸福所束缚的自由主义者——胡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翁山夜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焱姜点评:

厚重的文字,平实的文笔,朴实的文风,娓娓道来的从容。胡适鲁迅都是中国的骄傲,华夏的神圣。欣赏了。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薰衣草纯净深长的气息送你,柠檬静谧可人的气息送你,紫苏婉转流畅的气息送你,把季节最清凉的风送你,愿你拥有清爽一夏!问候夏安!at:2009年07月12日 晚上9:05

清闲尘梦-评论

欣赏!at:2009年07月13日 上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