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空间里常常看到网友把“《于丹<论语心得>全集》”转来转去,定是喜欢之致。全集共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7集。我也看了些,有些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也值得去咀嚼。其实知道于丹是在当年陕西卫视有个《开坛》栏目,看过几次,当时就对于丹的印象不错。作为女性,她对中国文化的解读颇有些独特的视角。再说了,她的口才很不错,有时也恰到好处地配些肢体语言,说话虽不像评书那样阴阳顿挫,轻声慢气的,但很有感染力。有时还真的能给人们一种震撼,一种中国古文化的熏陶,一种美的享受。
不知怎的,后来于丹火了,是因为在央视的《百家论坛》里说《论语》。有一段时间在中国大地上,不知道于丹的人似乎很少。许多文人网友纷纷开始评论起当红的于丹来,崇拜、敬仰、褒奖者居多,但也有持不同证件者,他们直舒己见,毫不忌讳,颇有大将风度,我们不说其褒贬性,单从文学评论的多样性来看,从白花齐放的角度去审视于丹现象,我们就不难看出文化大观园里万紫千红才是春。记得有位文友是这样发表自己的感言的:他说“于丹说《论语》,他却没有完整的听过一次。不过喜欢《论语》的他总是有些不甘心。一次他在省城晚上散步,看到地摊上在卖于丹说《论语》的书。厚厚的一大本,一问价格才十五块钱。要是放在书店里,按他的经验,少说也得四五十块钱。
尽管他知道八成是盗版的,不过他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如今的社会其实真假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了。只要我们的心里还有真诚就可以了。回到宾馆,他放弃了那天晚上最精彩的足球赛事,躺在床上读起了于丹说《论语》。开始的确是充满激情,带着渴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读了几页他竟然开始后悔没有去欣赏那场展现生命魅力的足球赛。
客观的说,于丹是很认真的读过《论语》的。但他觉得她对《论语》的解读充其量也就是自我的一种感受。这时他不知怎么心中有点隐隐的苦痛,觉得被古人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中华精髓,竟然在于丹这里成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现代说教。
有一段时间,人们开始评说于丹现象,电视里,报纸上,关于于丹评说《论语》的文字比比皆是。特别是有些人不知道是为了赞赏《论语》为中华所做的贡献,还是为了吊起观众和读者的口味,把一个于丹说成是孔子的红颜知己。难怪于丹说《论语》的书会被盗版。都成了孔圣人的情人了,在当今社会哪里还有不赚钱的道理。
他说《论语》是不可评说的,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我们只能感悟,只能去体会。现在于丹非要从《论语》中选出一些字词句夹杂着当今社会的许多庸俗来发表自己的所谓高见。其实从一开始,这就是对《论语》的一种亵渎,就是对《论语》的一种玷污。如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内涵仅凭几句话,几本书就可以说明白,那么他还真的怀疑,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里最真理的“优胜劣汰”还是不是真理。
于丹作为个体,自己解读《论语》其实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今于丹竟然被誉为《论语》的代言人,成了孔子他老人家的诠释者。这就多少给人一点自不量力的味道。孔子是什么?让我说,孔子已经不是一个个体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尽管现在有不少孔姓的人说自己是孔子多少代的孙子,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好在于丹不是姓孔,要不然会有人说它也是孔子的多少代孙女。
我不知道中国人怎么总有寻根的毛病。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根也许是中华民族凝聚到今天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刻意的寻觅多少给人一种无聊的感觉。美国人都是欧洲人的后裔,说的具体一些,大多都是英国人的的后裔。甚至于我们还知道,那些曾经先行去了美洲的欧洲人多半还是一些根底不怎么光彩的人。可真又能怎么样呢?世界发展到今天,美国还不是美国,美国不照样强盛。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图腾,《论语》已经不是我们用现今的语言就能够解读清楚的。这就和上帝玉皇大帝一样,作为一种精神的图腾和象征,我们谁又能够说明白它到底是用什么构成的。信奉上帝的人很多,可是想解读上帝的人却没有。我们说,解读不了上帝,并不能阻止人们从信奉上帝的过程中来升华人生,来完成生命的涅槃。
《论语》只能是《论语》,《论语》在中国其实就和在世界里的上帝一样。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支柱。如果于丹能飞离出这个灵魂和支柱的范畴,那还真有走在庐山之外看庐山的意思。可是细细想来这可能吗?游离于自己灵魂之外的肉体我想除了是行尸走肉,不会再是别的什么。
如今的于丹比当年的孔子幸福多了。孔子周游列国所受的磨难我们今人已经很难去想象了。可于丹假借着《论语》却风光的不得了。当年孔子坐的是马车,如今于丹坐的是飞机。走南闯北,评说中国,评说《论语》,最近听说又开始在向老聃的《道德经》进发了。想来觉得真是好笑,如果用不简单来衡量女人于丹,还是不为过的。可是如果用诠释中华文化的精髓来衡量于丹,我怎么觉得她有那么点令人感到恶心。
去了一趟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回来就手里拿着说不上来是餐巾纸还是手纸,没说话就已经是泪流满面,似乎她就是当年的孔子,当年的老聃。动不动就是讲什么大善,讲什么大德,讲什么人性。他说不知道于丹所说的大善是什么,他更不知道她从汶川那惨绝人寰的现场归来怎么会有大善的概念,他只是觉得她现在不光是迂腐,而且也开始恬不知耻的御用起来。她想用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那种无极给自己,也给有些给了自己好处的人涂脂抹粉。
他不知道于丹是不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孔子的红颜知己,不过从她一天一变的装扮来看,她更像是今日社会的风情万种的女人,尽管她不够今日选美的那些俗不可耐的标准。可他觉得,于丹同样没有逃脱中国现代女人的那种至酷,仍然在追求《论语》之外的那些俗气。听说她现在讲《论语》是要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说这个我们有埋怨于丹的意思。市场经济社会,于丹也是人,还是一个很爱美的人,既然付出了,自然是要有所收获的。
但是他觉得用《论语》满足私欲,就和当年他去毛泽东主[xi]纪念堂时在门口变相收费一样的令人感到失望和苦涩。他不知道这是《论语》的悲剧,还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不幸。总之,于丹现今给人留下的是一种烟花女子的感觉。开始他还觉得她在强j*《论语》,现在他突然发现,其实可怜的于丹却早就让无情的社会现实给强j*得千疮百孔了。
前些日子听说于丹准备去南京讲关于道德和社会的什么专题,结果还没有到,就有人在南京的古城墙上张贴了一张挑战书。本来作为宣扬大善和人性的于丹应该不会因为这样的挑战而心有余悸。可是不知道因为南京曾有过天平天国的不幸,还是因为南京大屠杀的阴影令于丹想法太多。听说讲课的那天竟然搞了三十多位彪悍的武警保膘。好家伙,单就这一点,他想也会让孔子老聃自愧不如的。
其实于丹有今天的荣耀,不是《论语》的功劳。因为《论语》塑造的是中华民族过去和未来的辉煌。于丹今天的荣耀恰恰是来自于对《论语》的亵渎。如果说我们的《论语》单就是为了今天才值得尊重,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还有什么可值得我们炫耀和自豪的呢。看来于丹有今天的遭遇那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中华五千年的辉煌不可能让一个也脱不了现实俗气的女人就这么随便的信口雌黄。
看到今天的于丹,穿着考究。每次上台前都悉数装扮,上了胭脂,涂了口红。以她那独有的方式给人们诠释大善人性和道德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感觉,觉得《论语》不幸!《道德经》不幸!孔子不幸!老聃更不幸!因为老聃没有想到他为之设想的《道德经》会在这样的一种诠释中留给今天的社会,留给今天迷茫的人们。
他不是赞赏那些给于丹下挑战书的人,但是他觉得他们至少知道了于丹今天的作为是在亵渎《论语》,是在用一种不道德的思维去解读《道德经》留给中华的那些精神和文化的底蕴。其实于丹也真的可怜。当她把自己交给《百家讲坛》的时候,当她接受大家的赞誉,接受自己就是孔子的红颜知己的时候,其实她就已经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今天无聊的社会,成了这个社会御用的一个棋子。有时候我想,今天的于丹已经不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成了《论语》和《道德经》的悲剧了。
好像前段时间还有一位在《百家论坛》出名的学者,在哪里讲课的时候,被冲上去的人扇了耳郭。结果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打人总是不对的,既然是学术,既然你不认可,也可以争论。说到这点,于丹还算是万幸了。可能是人们总还是怜香惜玉,总觉得她表演流泪也算尽职,现在也只不过是挑战她的说教。可是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弄那么多的保镖呢?难道于丹对于《论语》和《道德经》也没有信心?难道她今天所有的作秀也就是一种叶公好龙的翻版?!
没有了淳朴色彩的于丹,现在给人的感觉已经不光是小丑的味道了。其实我们现在用不着于丹去还原什么《论语》和《道德经》,其实作为孔子和老聃,他们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了。就凭自己抹点口红,穿个大红衣裳,涂点胭脂,卖弄一下三寸不烂之舌,就想成就自己和社会的什么?想来还真就是有点恶心!”
当社会生产力处于低迷时,人们主要是关注肚子问题,思想僵化,观念桎梏。当社会进入昌达时,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社会愈发展,文化愈昌盛,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今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举世瞩目,文学艺术异常活跃,我们希望通过于丹现象,看到更多的文学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知您有何见的?
-全文完-
▷ 进入hf山高人为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