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清夜沉沉读杜诗乘马班如

发表于-2009年07月04日 下午4:04评论-8条

(一)

读杜甫诗,至“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句时,想起前几日接到的一个电话。淮北一同窗好友忽遇车祸,一行四人唯独他伤重卧床不起,且有瘫痪之虞。感慨其仕途坦荡一路青云之际遭此厄运,回忆起同学少年相与甚欢,唏嘘不已,竟至眼中含泪。

诗句看似寻常,竟能说尽世事无常,不由得感叹老杜文字果然有憾人心魄之力。

记得顾随曾言,中年之后,《杜诗》及《鲁迅全集》每年必读,且次次都有新得。确实,中国的文人,以文字力量而言,鲜有出两人其右者。

两人再做比较,鲁迅绝大部分作品都着力于对国民劣根性的评判。杜甫以诗心观世界,忧国之思、不平之鸣、无奈之语、羁旅之苦、田园之趣、友情之乐,人生之悲欢穷泰、家国之离乱艰虞莫不发乎诗端。

虽然鲁迅在对故乡的追忆中会难得流露出一些温情,但总体风格就是一个匕首投枪般的“硬”字。杜甫则不然,风格不独沉郁,高妙、豪逸、俊洁、冲淡以及藻丽具备。“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可与太白比肩;“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实是元白滥觞;“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长令李贺低首;“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曾让飞卿叹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心中始终块垒难消,秉晚唐小品之刺,诉诸于笔端,文字始终锋芒毕露,犀利无比,令人拍手称快。杜甫一生忠爱之心不渝,承风骚魏晋之旨,文字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内敛厚重,使人掩卷长思。

当然,散文与诗歌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比较两人的文字力量难免失之偏颇。但个人认为,辩难中产生的思想因其过执而不免偏激,总不如在宁静中的沉思获得的觉悟更为悠远。

世人又以李杜并称,韩愈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然而,后人学太白者,大多画虎不成反类犬;学杜甫者,纵不敢说继其全貌,也能得其一端。

由是可知:太白号仙,仙可羡不可学;老杜称圣,圣可仰亦可宗。

(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老杜为诗尤重炉炼。不但《三吏三别》、《咏怀》、《北征》等不朽之作如此,即便是一般作品也绝不随意而为,可谓是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以炼意为上,炼句次之,炼字为下。由于中国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拘于本事往往限制了诗人情思和联想的激发。老杜诗则以意胜,同为咏梅,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描摹香色可谓传神,然句句着题。杜甫《早梅》但说“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早梅开在岁末春前 ,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倍加思乡。梅花自开自谢,岂有催老之功?诗人忧国忧民之思、感时伤别之意使之然也。无一字说梅,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王世贞推为古今咏梅第一。

不独炼意,杜甫对字句的锤炼也令人倾倒。曾到云台山红石峡旅游,去时细雨如丝,峡中潭水如碧。雨落潭中,点点涟漪。水中游鱼不时钻出水面,吐出一个个小小的气泡。始知老杜“细雨鱼儿出”体物之细。其《登高》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评之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做客,旧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也。寥寥十四字,其潦倒一生、老病漂寓的身世之感,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跃然纸上。下笔之工真可谓字字千金。 

虽然杜甫生活的年代与我们相隔千年,但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高尚情操的向往却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体物细,下笔工,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能道,杜诗能隐家国之思于身世之感,赋自然之道于山水之得,气象开阔。加之善于把眼前常见之景,心中难言之情浓缩成淡远的意境,从而具有了普世性的价值,因此能够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三)

“李白斗酒诗百篇”,世人多以为好诗都是在诗情喷薄之时一笔挥就。以李白之天纵奇才,灵感到来之时大概可以肆意泼墨。但千年只有一个太白,后世大多诗人还是学老杜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

杜诗重经营,笔法阳开阴合、巨细相间、变幻无穷。读其《北征》,恰如黄河奔流入海,一路之上却九曲八弯:既有飞流急瀑,又有静波玄潭;既有绝壁苍松,亦有岸芷汀兰。 “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一路所见哀痛惨恻。紧接着却忽然插入一段清新的景物描写:“青云动高兴, 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 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 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 甘苦齐结实”。情绪由激荡蓦然平静,又用一种平易的语言淡淡写出,深切感人。看似随意挥洒,其实用心良苦,当真称的上巨笔如椽。细细思忖,诗歌就如瀑布,落差愈大,越是憾人。

我看杜诗,最善用“落差”之笔。古诗长篇如此,律诗、绝句亦然。绝句如“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以昔日繁华衬今日悲凉,倍加黯然。五律如《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景象何其宏大;“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在空旷的景色面前,身世何其孤寂;最后结语“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由眼前之景、自身之悲一跃而至忧国之思,令后人搁笔。清人有联:仲淹来时方有记,少陵去后已无诗,信然。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墨何处点评: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杜诗研究颇深.

燎原百击点评:

落笔洒脱,文采斐然,行文有据,条理清晰,读诗至此,委实不易,故,精之共赏!

文章评论共[8]个
鹊桥天使-评论

欣赏了,问好朋友at:2009年07月04日 下午4:56

乘马班如-回复谢谢驻足 at:2009年07月06日 上午11:56

尘世祥人-评论

难得你读得如此深、读得如此精,不仅读懂了杜诗,还读懂了诗人。佩服!欣赏并问好作者。at:2009年07月04日 晚上7:32

乘马班如-回复不敢当。谢谢 at:2009年07月06日 上午11:55

燎原百击-评论

欣赏,问候!at:2009年07月04日 晚上9:36

乘马班如-回复谢谢。辛苦 at:2009年07月06日 上午11:53

恋尘叶子-评论

也不愿理我,原来偷偷儿跑回烟雨玩了,还是喜欢大哥的文字,那份洒脱与大气,展露无遗。at:2009年07月09日 下午5:21

乘马班如-回复怎一个汗字了得。我天天在线哈 at:2009年07月10日 早上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