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建筑是城市的象征,建筑的文化含量是那座城市的文化自白。此话不假。一座城市的“硬件”主要是建筑,素有“盖面菜”之称。一座城市建筑的制式能体现出那里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趋向。
古贡井的建筑大多为木串架房体、竹篾“壁筋子”石灰墙、小青瓦两分水房盖。建筑的组合呈“单列”“三合院(即撮箕式)“四合院”等形式。而在贡井街市中心的草市坝(今育才小学靠东五十米地带)就曾赫然耸立过一座西式建筑——罗马楼。这座罗马式建筑大楼和张伯卿耗资四万两白银在青杠林修建的私宅张家花园里所盖起的那座罗马楼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作品。
当时的贡井文化名流何其义在遗稿《有关贡井新文化活动二三事》(载《自贡文史资料》第24集)中称:“大约在1927年,我因无事可做,常同金灿如、余述怀、聂绍韩等人在草市坝茶馆里喝茶。我们当时都感到生活枯燥,大家商议把对面店房租佃下来作为图书室。此事由余述怀办理成功,订了一些书报。后来感觉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主张修建一个图书馆,打算购置较多的书籍作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建树,由余述怀负责募捐而建成图书馆房子”,即罗马楼。
这座矗立在贡井街心的罗马式建筑,地基为正四方形,在高出地面两尺石砌基础的的四周,嵌有用石板凿成的“古老钱”形制的沥水孔,这“古老钱”每边两个,一共八个。建筑的南北面正中分别有四级石梯上建筑的底层回廊。建筑的四周分别用青砖与石料砌成五道柱式拱券,每道拱券下的回廊栏杆分别由五块巨石凿成凹凸的装饰线条后扣成整块图案,坚固而美丽。每道拱券的基部都以白菜等形式的雕塑进行装饰,显得典雅而活泼。整座建筑共三层,低层和二楼都有宽敞(三米左右)的回廊。底层回廊及三间宽敞的屋舍均为规整的石板铺地;二楼也是回廊及三间和底楼同样宽敞的房舍,则是用小青方砖铺设的地面;三楼无回廊,仅只三间房舍。二楼回廊和三楼房顶都盖以小青瓦。所有窗户都为木结构,形制为上半圆形,下长方形两扇方格窗叶对开,木窗几无雕饰,简洁而大方。所有房间都有壁炉,连通壁炉的四根烟囱直通房顶,远远望去你不会以为是烟囱的出口,而以为是房顶的装饰。
呈宝塔形的整座建筑虽然不及彩塑木雕之张家花园的罗马楼华丽,但它的拱券跨度更为宏大,层高更甚,并且还多出一层楼房,因而他的气势更显得雄伟、恢弘、古朴、沉稳和凝重——在那时,它真真算得上是贡井城中最为高大最为洋气的建筑物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当时贡井的“标志性建筑”。尽管它对于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众多的古罗马式建筑来说,可能算不了老几,然而,它具有罗马式建筑的一般特征,的的确确称得上是标准的罗马式建筑:以券拱状穹隆承重,构图严谨和谐,灵活运用券柱式,容雕刻建筑于一炉,颇具古罗马式建筑艺术之节奏、滚动、典雅、庄重的美感。体现了公元一世纪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实用、坚固和美观”的建筑三要素。这座罗马楼具有较高的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含金量。由于它大量地使用了我国南方传统的建筑材料石灰、小青瓦、青砖等等,也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合璧。固然,个中也确乎隐含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苦难。
这座拟将作为图书馆的罗马楼盖好后,因无款购置图书而闲置了好长一段时间。时值1931年,盐商余述怀等倡办筱溪草市坝私立小学(后叫私立育才小学、贡井小学,今叫育才小学),这罗马楼就遂了教化贡井学子的处所。直至上世纪末,贡井街道“裁弯取直工程”的实施、育才小学的改建,才宣告了它的寿终正寝。
这座曾经耸立在贡井市中心的罗马楼为贡井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四五十个春秋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虽然这罗马楼早已不复存在了,可是贡井人还能够记得它。记得它比它身旁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还要高出一头,当然这黄桷树也早已在育才小学的校园里消失了。
我曾经在育才小学学习四年。罗马楼曾是我们上课的地方,它四周的回廊曾是同学们课余时间打乒乓、玩耍的地方。尤其是二楼的回廊,曾是小伙伴们用黄桷树叶撕成飞机趴在石栏杆上放飞的最佳去处。这些“飞机”曾把多少孩子的美丽的梦幻驮向蓝天白云啊!时至今日,每当我路过这座罗马楼曾经的坐落处的时候,我总会思绪翩跹,甚至觉得当年三楼音乐教室里传出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歌声仿佛还在贡井的天空回荡。是故,每当我与育才的校友谈起母校谈起那座罗马楼时,总要流露出不少的怅惘和遗憾的情绪来——如果这罗马楼依然矗立在贡井城中,不也是不少的老贡井和成千上万的育才学子凭吊、追思、缅怀和展望未来的一道历史文化坐标么?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