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了翅膀的小精灵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渐呈修长的双手
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
在古长春藤的荫里
有萤火在游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
换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迹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
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1959.8.18.
有人说,席慕容的诗带着很重的小女人气,你看这一小首《成熟》,诗中写到月下倚窗的幽思,又接着写到字迹行行泪行行的未知的愁。我们都理解,月下倚窗已经成为古代女子相思的一种常见的衬托手法(古时作诗的习惯,常见的一些词语有,月下倚窗,凭栏无处,雁字无声等),而日记中密密麻麻而模糊的字迹却是近代人所开发的另一种女子相思行为,而对于古时的一些关于书行的诗词来说,“大雁寄书”的比喻或者衬托是最常见的,而我所说的这些全都是衬托主人公当时闲愁无依的苦闷心理。
这首诗是不难理解的,其中没有多少大的断层,也没有什么特别显亮的经典句子.... 算了,我还是一句句的重新排出来,让大家都看看作者对于获取词语的深广度上(而上次我也说过,一首诗的好坏就在于作者选取描述事物角度的成功,还有对于词语的获取能力的深浅度,而深浅度容易造成断层,这也正是一首诗阅读艰难地原因所在)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长了翅膀的小精灵”,这句诗大意不难,童年的梦幻是能飞的精灵,那是轻盈的,自由洒脱的,当梦幻褪色了,当倚窗看见游动的萤火也仅是让人稍稍感触,而不能引发快乐的共鸣与羡慕,这便是成熟,这句诗以褪色的童年描写一首诗的开端,而这也是一个存载着相思的女子,她成熟的开端。
“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这句诗作者以“愁”为中心取景词:“明月萤火,窗下女子”,描构出:充满幽凉的空气中,月色鲜明,萤火飞舞,而一个女子倚窗其脸贴于凭栏。对于第一节相比,依景抒情更容易诉愁,毕竟中华文化几千年,愁如何诉是有它的定理——愁是说出来的吗?然此诗中只有景,愁如何诉,苦无诉处更是愁。而这首诗中,“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这一女子神态充分地描写了其苦无诉处的“愁字心理”。大伙再看,她的其他一些取词,月亮,窗,手,荫藤,这些都是一些常见的词语和事务,他们之间并无关联,但是你可以试试,多读几遍,诗自会有它的韵律,这韵律不像是音乐,诗它的韵律是一体的,而诗中的“女子”是整体的中心。就像有些人说诗:诗就是将一句话分成几段结巴地写出来。这种评价我不否认,也不认同。一句诗可以说清楚一个道理,一个长编大论,它有自己的论点,自己的论述方向,它可以不从正面说出来,它需要人理解,它或许成一句,成一词,而多读是理解的最佳方法,古时候的诗词多有典故,而近代诗词更加贴近了现实,在我看来事实如此,请相信“诚”是作家们的作诗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我们学诗写诗的初衷。
“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大家都觉得,有许多名诗写人,她的动作神态,她的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有些像自己,写流水日记,起初是想写好的,但是越写,心情越加烦闷,最后不知道是啥,于是呢,乱笔画圈圈,把一张纸都划破了,然后撕掉,接着流眼泪,在眼泪其中蕴含的是什么?诗中说是诗语,而现实中蕴含的不是苦闷的愁么?而诗中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不知道的愁又是什么呢?无解啊,呵呵,这“未知的愁”也是一种诗的普遍的写法,你们看哦,为什么作者不这么直接写:“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蕴含着语句”,排除你所认为的不韵味,你觉得这样写了比之原作少了什么——意象!人们评诗不是有种说法叫做,“诗没有终点,没有的只是意象。”,意思就是说诗在结束的时候,通常会留下一些未知的想象给读者们,让他们去深挖,让他们去感受。这也是诗带给人们的一个最主要的作用。这也是它被人美化,被人传诵的起始原因,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够忽略这些意象,作诗如果忽略了,那么就算不上啥好诗了。(所以另外说一点就是,现在社会中流传着许多杂七杂八的诗,他们主要是依靠一些稀奇古怪的,不常见的僻字来迷惑群众,让群众感觉到其中的不凡而去深究,这并不是诗的意象,所以是不成功的,大家要学习一定要抓住这点,诗中就算全部是简单地词句,只要有了留给读者的意向,那么就可以发表给人评论评论了,那些生僻的字只能迷惑群众而无法入得专家的眼睛。)说了这么多有关于意象,回到这首诗,其中留给我们的想象,或许大家都应该明白了。未知或许不止是语句,是泪痕,是未知的愁,无端愁来的苦闷。她为什么要流泪?所以,你现在去想吧。白痴~~~
-全文完-
▷ 进入嘶吼的山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