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短信
办公室里,同事们在各忙其事。一位女同事的手机突然发出了不安的颤音,她收到了一条短信。打开一看,是“天气预报:今天夜里,大面积地区会下人民币,西北地区还会有支票,部分地区也可能会有金砖,气象部门提醒市民备好大麻袋,准备发财。祝圣诞快乐。”幽默调侃中表达了祝福之意,女同事显然被这条短信感染了,大声地读给了同事们听。
安静的办公室一时间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要求这位女同事把这条短信发给自己,自己再转发给朋友或同学。
女同事便乐呵呵地给同事们逐个发送。
临了,有同事问:“谁给你发的?这么有创意!”女同事说记不清那个号码是谁的了,便拿出号码本查了起来。可查了半天,竟也没有查出那个号码的归属。想了想,便又向那个神秘的号码发了一个短信:“谢谢你的祝福,请问你是谁呀?”
不一会儿,对方又发了过来了:“小红帽,不用客气,我是大灰狼。”
办公室里又一阵大笑。大家一起调侃起女同事来了:“真浪漫啊,还有这么动人的一个昵称呀。快说,是同学还是网上情人呀?”女同事极力辩解起来,说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也根本就没有“小红帽”这么个网名,准是哪个傻小子给情人发的,结果给弄错了。
正说着,这位女同事的手机又响了,一看号码,又是刚才的那位“大灰狼”。女同事不敢接,按了拒听键。同事们又调侃起来,说再不接,“大灰狼”先生要生气了。女同事显得很无奈。
办公室刚恢复安静,“大灰狼”先生又打了过来,同事们又一片嬉笑。女同事再按,那边又打。看来,“大灰狼”今天不屈不挠地非要和“小红帽”通一次电话不可了。无奈之下,女同事把手机递给了我。刚一接通,那边就很生气地说:“你怎么不接电话呀?”我赶紧说:“你好,大灰狼先生,我不是小红帽,我是老猎人。”对方一听我的男性声音,立刻挂了机。
办公室里又是一阵笑声,大家这才承认说,原来你真不是小红帽啊。
大灰狼先生确实冒魅,不过我们还是有点感谢他,他让我们这些不懂时尚的人也想起来明天就是圣诞节了,他让我们在节日即将来临时,也给朋友们发了一通祝福的调侃。
说起手机短信,这两年确实成了手机用户的老朋友了。它年龄不大,传播力却是很强的。借助于电波它可以翻山越岭,跨越长江大河,穿透层层迷雾,带着朋友的情谊来到你的眼前。一条好的短信,就这样你发给我,我发给他,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地以几何倍数的方式扩散着,传播着。这可真是充分地显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上世纪流行过的“金锁链”与之相比,就像是独木舟与摩托艇的竞速比赛一样。
短信在广泛流传,短信的内容、格调和色彩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的真诚,有的亲昵,有的温馨,有的甜蜜;有的轻松,有的诙谐,有的幽默,的的调侃;有的巧妙,有的笨拙,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暧昧,有的下流,有的嬉笑,有的诮骂。它们就是这样如人生百味一般泛滥着,蔓延着。
短信的发展也是有过程的,产生之初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但很快就发展出了为娱乐功能。最初是个人自编的的作坊式生产形式,很快就发展成为集约创作,社会共享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最初是朴素的口头语言的形式,很快就发展成为华丽的书面语言的形式,到现在,几乎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形式了。
短信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它是一种社会润滑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它起到了调剂社会生活,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其实,短信只是手机的一个辅助功能,它为何会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呢?我看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吧。首先,是它的收费合理:单向,且每条只一毛,大家消费得起,和每分钟三四毛钱的话费比起来,它确实显得有亲和力。其次,它不是用声音传递,而是用文字表达,有些话是不好直说的,如情人间的那些腻味话,如果用文字表达时,就少了脸红的尴尬了。另外,我想是由于短信比通话更艺术,有些网络专门征集短信,供手机用户共享,况且手机文学多数是雅俗共赏的,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用科学武装生活的同时,也别忘了用艺术来装扮生活。你说是吗?
-全文完-
▷ 进入xiyusanre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