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何曾福音糍粑坳——《就游集》之三十三曾新

发表于-2009年07月01日 下午5:58评论-6条

几天前我准备给朋友写一篇画评,在随便翻翻藏书,无意间看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大师的好些描绘《圣经》故事的作品时,而想到福音堂而有兴去了一趟糍粑坳。

这里说的糍粑坳是指旧时贡井筱溪至自流井老大路上新拱桥到虎头桥的一段,固然“糍粑坳”得名时这两座桥都还没有问世。糍粑坳老大路建在狮子湾(今金鱼路)北坡上,用不规则的石板铺成路面,较宽,有一丈多吧。它在古代算得上是“大路”了。由于两边有店铺,甚至可以用“街”称之。只是弯弯曲曲的坡坡坎坎的,不甚平直焉,故尔称之“坳”乎!又因为这段路是过路行人、商贾、盐担子、油担子、驮马夫们歇脚填肚的地方,且卖香喷喷的糍粑的幺花店子就有好几家而于“坳”前加了“糍粑”二字,就成其为名副其实的“糍粑坳”了,这段老大路的特点也就突现出来了——古老的饮食文化。

“糍粑”可称得上是我中华古国最为古老的饮食和饮食文化之一了。据称自从有糯米以来就有“糍粑”之美食。是故,以“糍粑坳”、“糍粑街”、“糍粑巷”等等称谓之地者几乎遍及神州大地,单单自贡就不止一两处。不过贡井这一颇具东方饮食文化特色的糍粑坳还有它更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在本世纪初,西方文化也渗透到了这僻远的地方——在这区区一小段古老的石板路上,西洋的英国人建立了一座福音堂(当时在贡井玮頫路中断靠旭水河一方也建有一座福音堂)。它虽然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例证,却也是对我国统治者长期以来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使国力日衰的封建主义的挑战,因为包括西方宗教在内的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给了沉睡中的东方巨龙一个惊醒与警醒!

福音堂建在糍粑坳老大路的西头,坐北向南,临街高高的一排五间两分水木串架小青瓦房,石灰墙面在“二战”期间为了防空而涂抹成灰黑色。居中的一间开有足足一丈高的六扇大门,平时大门只开启靠西边的一扇,如遇礼拜、节气抑或什么活动的时候,则所有门扉全部洞开。大门后面就是门厅。门厅很宽敞,空荡荡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放,坚硬的黑灰色的规则整齐的方石板地面非常清洁,给人以冷清清的感觉。穿过门厅,又是六扇大门,和前门一样,平时只开启靠西边的一扇让人进出。进出门厅的两道门槛都很高,足足有一尺五寸吧。门厅东面的两间宽敞的屋子是放秋千、梭梭板、跷跷板等设施的儿童游乐室。西边的两间屋子是教室。正对门厅有一条几丈长五尺宽的铺了石板的庭径,庭径的西面是小小的种有几棵洋槐和一串红等花草的花园,庭径的东边是一座成转角形的较大的花园,花园里种植着月季、玫瑰、栀子等好些花卉。花园的北边是教室,再北边是教员、工作人员膳食和居住的用房。庭径正前方是有一百多平方米宽的高大明亮的礼拜堂。礼拜堂正对大门的地方安放有西洋图画的屏风;礼拜堂的正北面有宽大的木楼讲台,讲台高约两尺,前方呈半月形,油漆成红棕色。讲台正墙上悬挂着巨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礼拜堂两边开着木制小方格窗户,窗户用什色玻璃镶嵌。四周墙上挂着印制精美色彩浑厚的圣经故事绘画。青黑色的方块石板地上整齐地放着干净的木头坐椅。整个礼拜堂显得简洁、敞亮、神秘、肃穆而庄严。

整座福音堂建筑都是木串架小青瓦,纯粹的川南民居样式。只是里面的布置和设施带点而神秘色彩罢了。如果不走进去,你是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西洋气息来的。

福音堂开办有幼儿园和初小班。班级不多,学生稀少。原因是,只有贫穷人家的孩子才能免费上学,而且认定非常严格。当然富家子弟也可以去上学,可学费却昂贵得令人咋舌。

福音堂每周都有“礼拜”仪式,到时什么人都可以去观看。那些洋人似乎还很客气,直叫你:“弟弟,凳凳坐!”“婆婆,凳凳坐!”“妹妹,凳凳坐!”

母亲说,做礼拜那天,凡是去的人(特别是孩子)都能够得到一分礼物——一张印刷精美的小画片,其大小跟今天的明信片差不多,是西洋画,很珍贵。及长,读了书,尤其是学习了西画后,适才知道那些画片大都是关于《圣经》的,又大都是中世纪的大画家画的,比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等杰作。

可能是由于能够得到小画片,也是由于能在“礼拜”时看到蓝眼睛卷头发高鼻子洋人。记得平时福音堂里是没有洋人的,只有礼拜天,洋人才骑了“打屁车”即摩托车来贡井,把车停放在新拱桥去老大路的高高的石梯边,步行去糍粑坳福音堂。我同弟弟、大姐和母亲去了一回福音堂后,我曾多次约了小伙伴去玩跷跷板去看“礼拜”什么的。至于“礼拜”上牧师说些什么,唱诗班唱些什么,我们却是“默默儿不知天”的,但是“小画片”和“洋人”总是稀奇得具有诱惑的哟!

“福音”就是“好消息”的意思。

“福音”的真正到来是1949年的事。那时,福音堂这宽敞的房子就成了“段”(即今天的居民委员会)上的乡亲们开大会、练节目庆祝一个个胜利的好地方。什么莲扦队、秧歌队、哑铃(木制,两头如球,手握其中而击而舞)队、腰鼓队等等,可热乎了。

后来,贡井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糍粑坳也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五十年代末,在糍粑坳老大路中段,兴建了汽车大修厂。从此,糍粑坳即不再是一条贯通的古道了。至于今天的福音堂,房屋尚在,却早已改做民居,已褪尽了当年的神秘色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厚重的文字,一直关注着贡井的变化,
从昨天走向今天,一直用细腻的文笔,
把家乡的一切变化来描绘。
虽然年轮的变化,让一切变淡,
但作者的文章却给人带来新意。

文章评论共[6]个
鹊桥天使-评论

文笔流畅,情节细腻,欣赏了,问好朋友at:2009年07月02日 早上9:10

曾新-回复谢谢关注!问好! at:2009年07月02日 晚上9:54

清闲尘梦-评论

欣赏了,问好朋友!at:2009年07月02日 上午11:07

曾新-回复谢谢关注!问好! at:2009年07月02日 晚上9:54

文清-评论

感谢您带来的美文和对散文版面的支持,问候夏安!at:2009年07月02日 晚上10:31

曾新-回复谢谢!问好! at:2009年07月03日 晚上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