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提起“纸上谈兵”,就会联想起典故中那个赵括。以为他是个只会夸夸其谈,不会联系实际的书呆子。就是他使四十万赵军败于长平,让自己死于秦军的乱箭下,断送了赵国的命运。其实这真是天大的冤枉!我要大胆地说:赵括是文人的楷模。
一、《史记》原型中没有“纸上谈兵”
赵括是何许人也?我们不妨看看《史记》中的记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 奢 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以上是《史记》中赵括的原型。我们不难看出,赵括是一个学习非常出色的人。在那个朝代,还没有科举制度,也不受外界的制约,可赵括学习兵法十分刻苦认真。“尝与其父奢言兵事,不能难”,其父赵奢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在谈论兵法上居然难不到赵括,可见赵括的理论水平非同一般。试想,一个学习不自觉、不认真、不刻苦的人能够做到吗?当然,赵括把兵事看得轻而易举是他的缺点。
可见,《史记》中并没有“纸上谈兵”的表述。另外,战国时期哪里有纸呢?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木简,达官显贵以缣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蔡伦是后汉人,难道有人把他送到战国去造纸吗?可见,“纸上谈兵”是后人强加给赵括的。
据有关人士考察,明朝有个文人叫刘如孙,为赵括兵败长平写了一首讽刺诗,其中一句是:“朝野犹夸纸上兵”,于是,赵括就成了人们讥讽甚至唾骂的对象。
二、赵括为国捐躯可歌可泣
公元前260年,秦用反间计,派人在赵王面前说廉颇年老不中用了。赵王信以为真,于是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大将军之职。赵括面对强秦毫无畏惧,接过兵权后随即带兵赶往长平。由于他没有实战经验,上任就改变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被困后,赵括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中,也毫无惧色,视死如归,仍然带领士兵英勇杀敌。我们可以想象,在被围困的绝境中,赵括与士兵一起吃战马、吃草根树皮,他虽然吃不好,睡不好,却还要鼓励士兵坚持英勇杀敌。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在奋力突围中为国捐躯,二十多万(也有说四十万的)赵兵降秦后尽被坑杀。
赵括虽然壮烈牺牲,可他对赵国的贡献不可低估:在长平一战中斩杀秦军四十余万,致使秦国力大衰,连续二十年没有进攻能力。
三、长平兵败谁之过
在历史上,对长平兵败谁之过的问题,似乎连想都不想就可以回答:败在书呆子赵括之手。我敢说,这是天大的冤枉。应该说,败在赵王之手!
首先,赵王不该中秦国的奸计,让赵括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在此之前,赵父奢、赵母都劝赵王不要让括为将军,赵王就是不听虽有军事才能,可他并没有半点实践经验,没有把理论用于实践。一个连战士也没当过的人,一下子变成大将军(长平战役的最高指挥官),那合适吗?可这错误的决策赵括能承担吗?一个力学教授,可以把力的分解、力的合成、重心平衡讲得头头是道,可他不一定会走钢丝,甚至连自行车也骑不稳。如果某领导逼着这个教授去表演走钢丝节目,其结果如何不言自明。
可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分明是赵王的决策失误,却硬要把罪过强加给无辜的臣民。可怜的赵括,无端地为赵王背了两千多年黑锅!在一些御用文人笔下,赵括的光辉形象更是被丑化得一文不值。
其次,发挥赵括的军事才能,可以强兵富国。我想,赵王如果为办一所军事院校并聘赵括在院校讲军事课或担任校长,那是最好不过的事。赵括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又为赵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廉颇继续当他的大将军,在长平与秦军对峙。赵括在军事院校办2——3个月的短训班,为廉颇培训营以上军事骨干。不出一年,赵国的军事整体素质就会大大提高,超过秦国水平。也许在两三年内就可以把秦军打得大败。军事强大了,国防就有安全感。国防安全了,老百姓就可以全心全意发展生产,进一步提高国力。赵国国泰民安,战国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了。也许,统一六国的就是赵国啊!真可惜,赵括不仅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连年轻的生命也断送在愚蠢的赵王手中了。
以上事实表明,赵括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军事理论家。他不畏强秦,勇仆国难,在抗击强秦的长平战役中英勇杀敌。在被秦军围困的绝境中,保持了军事指挥官的沉着、冷静心态,以视死如归的精神与强敌血战到底,誓死报效赵国,最后在突围中不幸壮烈牺牲。
赵括,好样的!你是文人的楷模!!
-全文完-
▷ 进入尘世祥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