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宋词简析之张先《菩萨蛮?琴女》柳絮如棉

发表于-2009年06月25日 晚上8:57评论-1条

菩萨蛮?琴女

■张先

【作品原文】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原文理解】

那哀婉的筝琴在弹奏着悲凉凄清的《湘江曲》,一声又一声的像要泻尽湘江的绿波,少女那纤柔的手指撩动着十三根琴弦,慢慢地将内心中的幽怨和愁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倾吐了出来。

坐在筵席边演奏筝琴的这位少女,那秋波般的眼神在闪动着似水一般的柔情,筝板上的玉制成的弦柱,宛如一排斜飞的大雁,弹到断肠的时候,她双眉微微蹙起宛如两座春山,那低头垂视的双瞳,着实让人生爱、可怜。

(注:《菩萨蛮?琴女》中的标题《琴女》是个人对词的理解后所加。)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宁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永兴军(今陕西西安)通判,后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居杭州、吴兴一带,过着悠闲的生活,平时多于苏轼交往。他的词多写诗酒生活以及男女之情,情调委婉含蓄,韵味隽永纤巧,思绪缠绵悱恻,有人说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由于他在词中三次用到“影”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故被称为“张三影”。由于本人所生活的时代经历了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柳永这些著名词人,所以在词作的风格上也前后有迥,年轻时以小令见长,晚年却以慢词见长。他的慢词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著有《安陆词》(《张子野词》)一卷。

【作品简析】

此作中所描写的这位少女不仅琴技娴熟,而且人也俊俏,这里作者首先写琴然后写人,从听觉转向视觉,再转入内心。作者的文字精简而优美,在描写刻画上面的技巧较为成熟,简短的几句即将美妙的琴声叙说出来,又净美丽娇柔的少女的形象写出,两方面做的都很到位。我们知道张先的词作多以抒发男女之情或诗酒生活的作品,此作便能看出作者的这种风格。这位少女是古代为有钱人或者官人引酒时,弹琴助兴的,好比歌伎一般,是富人享乐的工具。但在这篇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作者那一份怜香惜玉,同情弱势群体的心情,他跟其他富人不同,起码他还有一颗仁爱的心。

上阙主要是写琴和琴声的。《湘江曲》是一支古老的乐曲,由民间传下,但后来佚失,此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讲舜之二妃(女英、娥皇)泪洒湘江,后投湘江而死的故事。这是一场悲剧,因此乐曲的作者也将曲调谱成了悲伤的旋律。作者在这里借《湘江曲》主要是为了应衬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在环境中的心理,在《天仙子?水调数声》中,作者就有用到这样的手法。这哀婉的筝琴在弹奏着悲凉凄清的《湘江曲》,一声又一声的像要泻尽湘江的绿波,作者没有将《湘江曲》故事点明,但已经埋在湘江的绿波之中。少女那纤柔的手指撩动着十三根琴弦,慢慢地将内心中的幽怨和愁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倾吐了出来。这位少女为何会有幽怨和愁恨呢?我们可以同作者一起猜测,这位弹琴的少女一定是经历过不少挫折,她这一手高超的琴技也非是一日之功,那么她为什么会成为佐酒琴伎呢?在封建社会里,等级观念强,人的地位悬殊也大,有钱人和穷人的差距也有天壤之别,我们姑且看作这女子是被其父卖于酒楼,也可当作她的家庭已经破落无人无路可投,生活逼迫所致。不过,这样的女子的确是有幽怨和愁恨的。从颜色角度上,我们可以视绿色为冷色,作者此处用“绿”字也许是一种特设,当然那时不可能这么明显的色调区分,但我们可能从绿色的江波中想象出“冷”来,这种传神的用词无疑是加深了词意色彩,再加上那琴声的抑扬顿挫与江波的连绵起伏有相通之处,所以用琴声比作洪波也不为过,并且较为恰当贴切。“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中的“纤”和“细”有着对应的关系,虽然不是同一概念上的使用,但可以将撩拨琴弦的动作比作是倾诉的唇齿,乐出而怨出,怨与乐是相融的,也是相通的。

下阙主要是写这位弹琴的少女,作者并不是直接就来写此少女,而是从琴转向少女,这里有个视角的转换。前文是讲先听到琴声,然后再注视着古琴,然后有少女的纤指,下阙里作者再从古琴或少女的纤指转到少女的面庞。这种转换是有条理的,而不是随意换的。视角转到少女的面庞时,作者不仅观察到的是少女的容貌,而且还从这俊俏的容貌中洞察到少女的内心,因此便有了“秋水慢”和“春山眉黛低”的神态描写。“玉柱斜飞雁”——用筝喻人的这一句写得也非常传神,因为古筝的琴柱(琴码)的确像展翅而飞的大雁,有人喻作“飞鸿”在江面上的倒影,因为此琴柱呈倒“v”字状,故而有此之喻。虽然这种比喻不算新鲜,但我们可以想象出飞雁和流浪的少女似乎也有一丝联系,再加个一个“斜”字,更能说明这位流浪的少女所走的道路并不是她自己愿意的,是被社会所扭斜的。可见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同时,也不能透见作者的内心其实也与这们少女有相通之处,之所以他有此感叹必然也曾有过失落之意。凄凉而幽婉的琴声和柔弱而娉婷的少女的神态是互相交融,合为一体的,这样的表达让读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了优美的音乐之中,现时也走进了弹琴少女的内心深处。“玉柱斜飞雁”和“春山眉黛低”这两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被许多的文学家所赞赏,用笔朴实而又华丽,意象鲜明可见,线条也呈优美状。

读完这首词,便有了一幅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成形,一桌筵席围坐一些吃酒庆乐的官员或是文人,在筵席的旁边坐着一个美丽的少女,在弹奏着古琴,这画面却又不是定格的,而是动态有声的,因为有少女撩动的纤指,有她蹙起的眉头和低视的双眸,还有凄婉的乐曲和酒桌的谈话声。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将周围的声音给撇在一边不管了,而是着重写琴与少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此词作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此作的选材和视觉范围相对较小了些。总得说来,这篇词作是音乐和人作了很好的融合,艺术效果较佳,文学色彩极浓,能展示出张先的情调委婉含蓄,韵味隽永纤巧,思绪缠绵悱恻的词作风格。

2009年6月3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柳絮如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海岸边点评:

作者很认真详尽地解析了词意,从听觉,视觉等不同的角度去挖掘词里深层的涵义,比较全面.作为赏析的文字,值得赞个.期待更多首发的精品文字.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您的文章对宋词诠释的比较透彻,学习了!at:2009年06月26日 中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