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谬赞也是一种伤害邂逅红尘

发表于-2009年06月22日 早上8:45评论-10条

前不久,我有幸到某重点中学听了几堂观摩课。执教者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设计合理有序,师生配合默契,双边活动和谐热烈。一堂堂课就宛若一朵朵盛开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奇葩,让我受益匪浅。但几堂课下来,我不自觉地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谬赞也是一种伤害。

老师甲讲的是鲁迅的《故乡》一课。该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在文题“故乡”前面加个修饰词。这个问题的设计的确是匠心独具,不但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陌生的故乡”、“亟待改变的故乡”、“前后迥异的故乡”“我讨厌的故乡”……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师很是欣慰,或颔首微笑,或点头称“好”,因为学生的回答达到甚至超过了他预想的效果,这样姹紫嫣红的答案怎么不是“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实写照呢?难怪该老师会欣喜万分了。我却有一孔之见,这“讨厌的故乡”是不能用一“好”字来评价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即使国家再落后,人民再愚昧,故乡再贫穷,文中的“我”有理由“怒其不争”,但也该是“哀其不幸”的,怎么能去“讨厌”呢?

无独有偶,在另一堂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老师乙让学生以“谦让”为话题写片断作文。有位学生写道:“如果谦让,‘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悲剧不会发生,焦仲卿与刘兰芝会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如果谦让,‘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神话不会悲凄,牛郎和织女会双栖双息、长相厮守;如果谦让,‘鸳鸯双栖蝶双飞,与我意中人儿死相随’的故事不会上演,梁山泊与祝英台会花开并蒂、白头偕老。”老师同样点头称是。我私下拙见,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引经据典,实为可取,但遗撼的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将“谦让”偷梁换柱变成了“宽容”,变成了“理解”。

诚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教育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流。但一味地肯定,不辨是非地赏识、赞扬,是否就真的体现了对学生人文般的呵护和关爱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谬赞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意义上的伤害。其一,谬赞是对学生知识的误导。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不丰,知识面不广,正处于接受知识,需要引导的阶段。孰是孰非,是正是误,他们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了解。很多学生都习惯地视老师的话为箴言。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好”字,会让较为单纯的学生不明就里,真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不免会依样画葫芦了。殊不知,这“样”首先就已走形了,“葫芦”又哪能画得像、画得真呢?又会让较为理性的学生认为,这老师也不过如此,这样突出的问题也指不出来,毫无审美眼光,是非曲直总是一律“好”之,也是位糊涂的先生。久而久之,单纯愚钝了,理性的学生兴致淡然,慢慢地泯然众人了。其二、谬赞是对学生身心的扭曲。我很欣赏钱钟书先生,不只是因为他的观点总是那样深邃独到,更因为他对全社会有一种近乎冷峻的思考。他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同样地,我也认为,一味地褒扬学生是有悖于人文教育初衷的,因为它理想化地将学生放在一个蜜罐里,让学生以为这个世界里只有依从、肯定和赏识。殊不知,学校不会是永远的真空,社会是人才的试金石,是钢?是铁?它会给你一个冷酷的回答。这时候学生才发觉自己的许多思想、不少习惯都是不足取的,强烈的反差无疑给了他们致命的回击。

追本先溯源,问底须刨根。我认为,谬赞产生的根源有二:其一、谬赞是对人文教育的误解。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以落实科学的教育人观为宗旨的。其目的只是一个,就是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在教育中智力、心理、生理都能健康地成长。它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上睿智豁达、明辨是非,有一定承受能力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尊重学生,但决不是不分曲直地肯定学生,毫无原则地褒扬学生,对学生的赞美要公平、公正、客观。其二、谬赞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贫乏的产物。有的教师平常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备课时也只是备备教材、读读教参,较粗略地设计一套教案,主观性的安排几个练习,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诸如学生会有怎样的问题提出,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又该有怎样的回答,学生到底有哪些疑点和难点。于是,山雨“来”时风满楼,学生的问题与回答让他措手不及,自然就不能切中肯綮地解答好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无奈之下便只好不置可否地以一“好”字冠之,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掩饰了自己的僵局,倒也是“两全之策”了。

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怎样才能不愧于自己的称号,怎样才能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避免谬赞的产生呢?我认为:一、教师要对表扬与批评有正确的认识。课堂中以肯定、赞扬为主是必然的,但也应辅之以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批评。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毛遂自荐的勇气、别出心裁的思维视角、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等,但也应客观地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以帮助他们走出解题、认知等方面的误区,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领域的领域迈进。我不赞同批评,我也认为“好孩子是夸也来的,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信”,但不是所有的表扬、肯定都能让学生心花怒放,只有适当具体的表扬才能扣响学生的心之弦,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只有实事求是的赞美才像一剂良药,能愈合犯错者心灵的创伤,去除学生心头的痼疾,点燃他们向善的正气。二、教师要夯实自身的底气。当今社会知识瞬息万变,昔日的咫尺天涯已演变成今日的天涯咫尺。“地球村”是一个形象贴切的称谓,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能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果要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师就一定要紧扣时代的脉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了。我记得有这么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特级教师上了一堂让人拍案叫绝的观摩课。有一位老师觉得他上的太精彩太成功了,课后就去询问特级教师这堂课备了多长时间。特级教师的回答比他的课更让人深受教益。他说:“单就这堂课而言,我只花了一个小时,但如果要更准确的说,我可是备了整个的前半生。”是的,想给学生“一瓢饮”,教师就得“溺水三千”。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夯实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备教材备教案的同时,也应该备备自己备备学生。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它的光辉,也是注定它的艰难。我们既要有身为人师的光荣感,又有身正为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知识日益更替的今天,面对着青春勃发、个性昭显的莘辛学子,是丝毫也懈怠淡然不得的。有人说“今天的学生明天很可能超过你”,我认为“今天的学生或许今天就超过了你”。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认真地对待我们并不简单的职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们,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充电吧,相信用心灵耕作的你不致于被动地成为伤害学生的“好好”先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邂逅红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有严格的要求,追根究底,明辨是非,对与错不能含糊,是错了就应该指出,万不能以错为对,甚至谬赞,那样会误人子弟,为害不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可有弱水三千,能做一瓢之饮。

文章评论共[10]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问候作者。的确有很多老师专业功底差,常不知对错,亦不知所云。为害不浅啊。at:2009年06月22日 晚上11:13

邂逅红尘-回复责任是力量的源泉,只要工作有责任,天下就没有太多的难事,向编辑问好! at:2009年06月25日 早上9:59

燎原百击-评论

强力支持!问好朋友。at:2009年06月22日 晚上11:13

邂逅红尘-回复谢谢鼓励,希望多交流 at:2010年01月06日 下午3:57

清月-评论

强力支持!可以看出您是一位非常负责的教师!这不仅是老师专业功底深厚,更是老师的职业道德水准!at:2009年06月23日 下午4:08

邂逅红尘-回复谢谢,愿喜欢文学的朋友一生幸福 at:2009年06月25日 早上9:57

尘世祥人-评论

文字功底深厚,揭示问题透彻。看后受益匪浅。问好作者。at:2009年06月23日 下午4:25

邂逅红尘-回复谢谢肯定,愿多指教 at:2010年01月06日 下午3:58

长风浩荡-评论

作为一名有正义感和良知的老师,应该是不会以一个好字而轻轻敷衍的。观点尖锐,引人深思,好作品。at:2010年01月05日 下午6:04

邂逅红尘-回复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有点糊涂的 at:2010年01月06日 下午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