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在我个人的感觉中,好像母亲节大家都很在意,父亲节就稍微差了一点。早晨一如往常给父亲买了豆浆,并准备了晚上包饺子的东西向父亲家走去。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与同为舶来品的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相比,父亲节所能引发的关注始终都要单薄些。
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审核着网络文章。看出来是父亲节到了,从前三天开始,关于父亲节的祝福文章就开始多了,尤其是昨天,这方面的文章是最多的。看到这一篇篇为父亲祝福和一些纪念父亲的文章,我的心里暖暖的。说明儿女们没有忘记感恩父亲,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父亲过节。在诸多文章中,我看到的是:父亲的爱,像一壶醇香老酒,慢慢品尝方能回味无穷;父亲的情像一块碧玉,纯洁无暇,用心寻味方能有所感悟。审核文章的时候,在我一条条写评语的时候,在我于文章的后面跟帖的时候,我的心里想了许多,许多……
无论是父亲节、母亲节还是九九重阳的老人节,都渗透孝敬父母及所有老人的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孝道,清代王永彬 在《围炉夜话》中写道:“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说到“孝”,在汉字词典中,老”的下部是一个老人半跪的姿势,它意味着年事已高的人身体每况愈下无力、无奈、寻求着帮助和关怀。“孝”的下部是“子”,意味着做子女就要赡养、关怀、孝敬老人。中国汉字伟大之处就在于形意兼备,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始终沿袭着五千年以来人类历史的文明习俗。《增广贤文》中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无论童话传说还是现实中生活中,中华民族“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优良传统始终源源流长。
父亲节说到父亲,脑海里会闪现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会出现著名画家罗中立当年创作的油画《父亲》,还会出现《背着孩子上大学》的父亲……当然,更多的父亲经典镜头是像老黄牛一样为家庭和社会默默耕耘的父亲们。父亲们,成就了家庭和国家的脊梁。有人形容,父亲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撑起一个完整的家;父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因而,父亲节这个让子女品尝父爱、感恩人生的日子,又怎能不去表达,不去回味呢?但,对父爱的品尝和对父亲的感恩,只用这一天的节日就够了吗?这样的提问,让我想起了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关于过年的话:“一年365天,过年只有几天的时间,年好过,日子难过啊!”把这句话用到各种节日上,也是说得通的。父亲节一天,给父亲买礼物,陪父亲上街、吃饭,那么其余的日子呢?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穿插在他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这注定你永远只能陪人一程。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但是,我们再孝顺,他们也会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只能陪父母一程;我们再喜欢自己的儿女,时刻梦想用自己的身躯为他们遮风挡雨,然而我们再高大,总有一天我们也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我们只能陪孩子一程。这是正常现象下的自然规律。由此我想到,我们要珍惜时间去孝顺老人,多留一些时间陪伴老人,多留一些时间陪伴儿女。父亲节、母亲节、老人的九九重阳节、孩子的儿童节,节日一年只有一天,而父母的陪伴不只是这一天需要陪伴,更主要的应该是“常回家看看”。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了生活在奔波着,有时间常回家看看真的有一定的难度。“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为了生活打拼,现在的子女们也确实不容易。学业耽误不得,工作耽误不得,和朋友的聚会也不好不去……很多做儿女的有意无意地减少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似乎都有很多“理直气壮”的理由。事实上,“尽力而为”与“全力以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用雷锋的“钉子精神”,总是挤出陪陪老人的时间的。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如果愿挤,总还是有的”,一个深切明白“百善孝为先”的子女,是会明白“回家不需要理由”。一旦“常回家看看”成为一句口号,“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恐怕会成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
父亲,用他强壮的臂膀呵护着我们茁壮成长,从不显露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曾经像大山一样可以依赖的父亲,也许今天不再坚不可摧,相反的是,老人经常用小心的口吻与你说话、用谨慎的眼神征求你的意见、用探询的语气了解你的想法、用模糊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心。在父亲这样的证据保,我们体会到父亲老了,身体有些颤抖甚至站都站不稳了,或许他们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便是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但父亲不会说让你留下来。就如那首歌中唱的一样:“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也许就是因为父亲的深沉和无言,我们才忽略了对父亲的陪伴。每当我们看到父亲鬓角的白发、父亲脸上的皱纹、父亲那有些颤抖的脚步,大山般的父亲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背影。我很推崇那句“父亲是山”的格言。因为在生命的世界里,山的意义同样是无与伦比的。
我们成人后,上学离开家,回家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假期,而假期期间,还不断的和同学或者朋友外出。尤其是在成家后,回家的时候渐渐的少了。所以,我们很少花时间去观察自己的父亲,去了解父亲的爱好,去耐心听完他的一句话。也许这些感受,只有在父亲老态龙钟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也许我们不在意,当我们发现父亲在初春还穿着羊毛衫,而我们早已穿上衬衣;当我们发现父亲吃饭开始用小碗,而你却在用大碗;发我们发现过马路不再是父亲牵着我们的手,而是我们牵着父亲的手;当我们发现不再是我们等父亲下班回家,而是父亲等着我们回家……这时,我们的心会有一阵阵的痛。
在网上看了一篇标题为《父亲节做孝顺儿女》的文章,心里感觉不太是滋味。做孝顺儿女只是在父亲节才来做的吗?难道孝顺是为了节日才有的吗?父亲,作为一个角色,没有必要为了某个目的而人为地拔高;父亲节,作为一个节日,没有必要为了某种目的而有意地追求其冷或热。节日,人们心灵的某种寄托。因为我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的交给了一种过程,交给了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种图腾。父亲需要的不是节日里那一套丰盛的晚餐,也不是这一天的家庭聚会,更不是让外人看到的儿女双全的表面文章。任何虚套的东西对父亲以及父亲节来说,都是一种亵渎。只要你能于平常日子里,常回家看看父亲,于平淡中善待父亲,用心对待父亲,父亲这个角色才能凸显其伟岸。
《圣经》中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不只是在一天感恩,而是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学会天天感恩。儿女们都是无偿的享受父亲的爱,扪心自问:儿女们又为父亲做过什么?儿女们心中经常出现父亲的笑容吗?儿女们对父亲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心存感激了吗?马有垂缰之意,狗有湿草之恩。孝敬父亲,需要节日的提醒,更需要平时的陪伴。让我们在多一些时间陪伴父亲的过程中实现和父亲的顺畅沟通,用心读懂父亲乃至父爱是一本难于读懂的好书。在我们的社会中,上演了很多“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怆故事,善待父亲,就应该在当下。1999年春晚的那首《常回家看看》。之所以它能红遍大江南北,主要原因不在于歌手们的唱功,而在于唱出人们的心声。
父亲节,许多人选择了给父亲买礼物表达感恩之心。领带、剃须刀、皮带、钱包、皮鞋、雪茄,这些出现频率极高的礼品,成为了这个节日特有的标志。其实,父亲节送给父亲什么礼物给并不重要,父亲更不在意礼物的贵贱。在平淡中孕育了伟大的父亲,永远不会计较子女为他做了什么,更不会计较子女是否送礼物给自己过节。晚辈们能够懂得孝顺、体贴和回报,才是父母真正的快乐、甜蜜和幸福。让我们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想到父亲吧,多点反思,对于父亲,精神的赡养比物质的赡养更重要,不仅要常回家看看,还要常回家干干。陪父亲聊天时间的长短,决定着自己是否足够孝顺,也决定着父亲的幸福和愉悦程度。毕竟,“在身边”是年迈父亲对子女的惟一渴望和对自己晚年幸福的最高理解。
今天是父亲节,祝天下所有伟大的父亲健康、快乐!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