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半生缘中情深缘浅!
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凄美,苍凉,哀怨即使读之其心欲碎,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一瞬的微波。把时空放大延展,我们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呢?那我们的感情又算什么呢?伤就伤了,只会自己心痛。‘我只要你幸福!’在我们回眸人生之时若能听到这样一句祝福,所有的悲痛与凄凉又都算什么?伴着曼桢的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泪水霎时如雨滚落,无声之哭,分外心恸。于是,我跌落进《半生缘》中,融入故事里的人生悲喜。
文字有些杂乱,因为心情所至,因为我已陷入故事里人物的情感漩涡,我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开始结束,然后走出。信封佛家的“因果”一说。故事里的曼桢也许就是受到因果的牵连吧!她姐姐曼璐为了一家的生计无奈做了舞女,舍弃了自己一生之中的最爱,豫瑾。结果嫁给祝鸿才,结果……就有了这篇故事和故事里那些错乱的情感纠葛。有姐姐大义为家的恶因才最终早就妹妹的一生凄凉之果,谁之过?那个错乱的年代?还是我们迷茫的心智?远去的,是如水的岁月,留下的只是一声长叹,一抹心酸和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的凄婉滴血之言。
我看书有个习惯,先看看篇首再转到结尾,然后再到中间看个大略,最后才会是一段一段的细读,《半生缘》尤为如此。看着看着,心真的有读不下去的感觉,是那种精疲力尽的,心像被掏空的恍惚。世钧的软弱才造就了他和曼桢一世的遗憾,而曼桢的溺爱孩子又注定了重新跳进火坑的悲壮。已至后来她终于说:“这次是我错了……”只是这个付出太大了。有时,我真的就像世钧所期望的一样,把一切都搅乱了,重来。
有人说《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一部失败的作品,我无所谓的,我看书纯粹是凭个人喜好。《半生缘》只是一个已经走远了的故事,那个混乱的,特定的年代已经不再。用我们今天的视角很难想像姐姐曼璐为了一己之私帮助祝鸿才去奸污自己的妹妹;又很难想象曼桢竟然为了孩子又去和一个魔鬼结婚。终究是她的善良与妥协和世钧的软弱不争(一对热恋了许久的恋人难道只凭曼桢的姐姐一句话就放弃了吗?,换了今天任何人,最起码要和对方见面了才会死心吧!)造就了半生缘的一声嗟叹。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情,考验着我们仅有的智慧。没有回头完美的假设,只有事实存在的不幸婚姻。故事中世钧和曼桢的爱情不可谓不深,而结局悲凉的让人唏嘘不已。曼桢最后一次在信中说:“世钧:……这两天天气已经冷起来了,你这次走得这样匆忙,冬天的衣服一定没有带去吧?我想你对这些事情向来马马虎虎,冷了也不会想到加衣服的。我也不知怎么老是惦记着这些,自己也嫌啰嗦。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的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起你……”这封信流露的是真爱?极平常的语调,显现的却是刻骨的相思。这封曼桢给世钧的信,就像一根针直扎进心室,我是一字一字的读,又是一字一字的回味,那一抹绵绵的疼痛就像是被蜻蜓点起的涟漪,一圈圈的散开,在寂静的夜真想回过头对她说:“亲爱,……我来了……!”却又见祝鸿才狞笑着朝我逼来,一惊,醒了,原来是梦境!
我心痛着为何相爱的人不能结合,我心痛着为何不爱的人却能厮守终生。我们所背受的道德枷锁太过于沉重,沉重的,生命已经没有了应有的灵动。所谓的自由,在任何一个地点都难以停驻。人性在责任和礼教面前黯然失色,蒙上一层厚厚的面具,自己都不会知道是谁?生命终将爱谁?
曼桢说:“昨天到叔惠家里去了一趟,我也知道他不会在家的,我就是去看看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你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我很希望他们会讲起你。叔惠的母亲说了好些关于你的事,都是我不知道的。她说你从前比现在还瘦,又说起你在学校里的一些琐事。我听她说着这些话,我真觉得安慰,因为你走了有些时了,我就有点恐惧起来了,无缘无故的。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最后那几句话是对我说的吗?隔着悠悠岁月,还可以听到她的声音,难道?她还在那里等着我吗?这封埋藏了十四年的信彻底把世钧的记忆复活了,瞬时,往事就像烟花般被点燃,灿若云霞,美轮美奂。
有人说,散文煽情不好,有小资的情调。我不懂什么是小资的情调,更不懂煽情。我所描叙的只是我对爱情的看法和对美好姻缘的期盼祝福。就像这本书里描写的感情一样,唯美。难道读罢你会没有感触吗?除非你的感情已经枯竭,要么是先天性的残缺,要么就是被后天的无情所伤。当然,果真是小资情调,那到挺不错的,最起码说明我们的生活已经脱离平困了。我喜欢所谓的小资情调,在空暇时捧着一本喜欢的书,静静的读,静静的感悟生命的故事,在故事里幻想着一番美丽的爱情。人生若能真的这样宁静,夫复何求?
《半生缘》改于《十八春》,凸显了张爱玲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的“倾城之恋美学”灿烂重现。作者工笔细腻,刻画人物心里入木三分。非但世钧和曼桢的感情脉络井井有序,书中的叔惠和翠芝那份感情也让人感慨不已。爱,她若要来时,谁又能阻挡呢?正是翠芝的苦笑,叔惠的不舍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希望。一本小说,一个故事没有悬念那是没有意境的。在这个故事里,作者恰好丢下一个影子,又让我仿佛看到黎明的曙光。欣喜的我曾多少次幻想过,故事的结局是美满的。那些错乱的感情,当人们都发现是错了的时候,难道不会有改正的思绪吗?因为,他们都还有着那份爱,久远的,如酒,愈是浓烈。
曼桢的一声:“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那是她的善良,她不愿意去破坏世钧的“幸福”家庭。当一份久存心底的情爱犹如一团磷火被记忆翻起,那随风飘逝的火花,还会有未燃之爱吗?那所谓的世俗礼教换来的却是四人一世的痛苦罢了,而世钧对曼桢的祈愿:“我只要你幸福”,也只有把爱紧紧拥起,抛开自己初时的懦弱,负起对曼桢的感情之债,才是大家圆满的结局。
此文的最后,我已经没有言语再来细说什么了,我想引用故事中的结尾来做了结。书中最后描写叔惠和翠芝,说两个人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
翠芝忽然微笑道:“我想你不久就会再结婚的。”
叔惠笑道:“哦?”
翠芝笑道:“你将来的太太一定是年青、漂亮——”
叔惠听她语气未尽 ,便替她续下去说:“有钱。”
两个人都笑了。
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
-全文完-
▷ 进入雨过残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