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意以为断念。
是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乃称其六者谓六根,若住于此,惑而深入,当不能拔,流转轮回之苦痛,故不得解脱。实众生之不幸。
——楔子
我读《金刚经》已有数月,并非因为对其信仰,却以为从中可了悟些许世事道理,以净化心灵,从而远离物欲喧嚣。自然的,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在接受事实的同时,借以淡然面对,坦然处之,此真意矣。
人之如流,犹如进入一个大染缸,其间声色犬马,物欲横流,皆属万般表象,实在虚妄;它们围绕在我们身边,犹如病毒之于空气,之于微尘,多而不易尽数。然,心之狂乱、躁动,稍有动摇不定,或免疫下降,病毒将随时侵入,决不吝惜。此一而后,欲之膨胀,犹如气球,犹如泡沫,将人不断侵蚀、包容、浸染,终不能自拔,愈陷愈深。何以故?人之所以收到以上所谓病毒侵蚀、感染,完全在于其执着于物质表象,受色、声、香、味、触、法之影响,执着于自身表象、他人表象、众色之表象、所谓长寿者之表象,而不能自知,不能自持,不能守住自己原有之心念,投身于物欲王国,随波逐流,从而放纵自我,麻痹自我,愈是于此,愈是深深陷入泥沼,犹如一朝走进沼泽,因无心无力挣扎,索性教那泽潭吞噬,甚至陷入囹圄难以自救。实在不可谓不遗憾。
譬如吸食毒品,此味矣。初尝之,因闻之兴趣,不能守念,轻信谗言,食之微,以为自持当不会陷,然受之有一,则一而再,再而三,只有更进更深,加之心有所住,以麻痹自己,自欺欺人,时之长久,固有心念不能自持,受之蛊惑反将更甚。乃至不吝财物,不吝亲情,不顾法理,一意孤行,众叛亲离,所作业障自不能挽回。更有甚者,无所悔悟,直至其终堕恶鬼,永难超生。实其不幸,家之不幸;若复如前,前清旧朝,鸦片腐蚀国民,更当民族不幸,国家不幸,自是危在旦夕。却如今不然,只其个人之不幸耳。
又或赌博、敛财、恋色、贪权,尽数如是。因不能自持,免疫降低,稍有浸染,即陷其中。其故何以?吾以为心有所住相,无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受六毒侵蚀,心念摇动,不能识其本质,往往只观其虚妄表象,或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固有心念,或此心念亦不能长持,稍有变动,便开始摇晃,终是徒增烦恼,无法解脱。
吾阅此经,渐悟其“万象虚妄,不可执着”,以为始终如一,保持平和、淡定、不争、不贪、不恋、不住,当求如是平静,纯粹、简单;不闻他人蛊惑,不受声色犬马利诱,不以恶小而为之,审慎自重,或可抵御外界物欲侵袭,抵挡六毒侵蚀,抗拒万象迷惑,斯众以为何如。
又另教与众生念“舍弃”,当狐疑不信,笑吾之孤狂。
佛之譬喻者,有一经典。一沙弥随师父下山,遇宽河而不能渡。又一女子困守岸边,亦不得渡。师父前曰“且与吾等往,朽驮渡之。”因三人假河中石垫艰难度过。过而放下,欲领沙弥既往。沙弥曰,“何以不顾?”“已渡,何以顾?”师父反诘,沙弥无语。
是以如是,既已完成,何需执着贪恋,与己何为。
又如,一沙弥回寺路途,一直捡拾贝壳树枝,驮之欲归。然包袱愈加沉重,苦恼愈加增添,时一叶尚能折其背。又当何如?
斯非属于自己,若复贪恋、执着,一心将其纳为私有,又能如何,岂不知,到头来,一无所获,徒增烦恼,两相空空。莫不知,人之往来人世,来时空空,去亦空空,教那些虚妄不真的、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纵是一朝获得占有,终不如散尽了;犹如半桶河水,斯舍去了尚能再得,只消它实实在在属于你的,且可以一时拥有。需要布施时候,当不吝其多,不嫌其少,尽数散去,于己无利无害,或对他人,亦或有为,其福德甚多矣,何乐而不为。
此所以不住、不贪、不恋,舍其当舍,斯教万象虚妄不能惑,六毒不能侵,利害不害他我,当知可以守持心念,不徒增烦恼,不因此陷入泥沼,不堕入万劫难复,而能同平常一致,岂非你我所欲者。
然,读此经,心当空空然,斯般若耳。如此,同诸众生同习。
如有不妥,聊以闻之,当不必芥蒂。
-全文完-
▷ 进入慕容雪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