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四日,多云,据说会有雷阵雨。
九点钟出门,到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站找到旅游专线车,买票等着上车。看看车票上发车时间是十点十五分,再看看当下时间,也就十点钟了,于是上车先等着。
不料这一等就等到了十点四十,车还没有发动的意思,直到后来,车上的乘客催促了几次,那车才慢悠悠的开动。
甫一开动,车上一个颇具幽默感的乘客便调侃了一句:“别开别开,那边又来了一个坐车的。”估计司机师傅是很淳朴的那种人,闻言竟真的伸头往来处看,害得好几个人同时笑出声来。
客车终于驶出车站,渐渐驶出市区,速度便快了起来。许是头天晚上睡的不太好,打从车一开动,便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只是生怕错过了什么好玩的风景,而强撑了下来。
车子一路行驶,过新密,到登封地界,两边路旁的石壁上石刻渐渐的便多了起来,有牧羊女的石刻,也有武僧们挥拳弄棒的身影,线条简练粗旷中不失细腻,寥寥数笔,便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倒也颇有奇趣。
就这样一路看着路旁的闲花野草,不多久便到了登封县城。穿过城市的繁华,在随车导游的讲解声中,汽车驶入了嵩山地界。
一开始的时候,导游便说,由于时间限制,登山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分别游览嵩阳书院、少林寺、塔林这三个景区的十个景点。而原来很多人都去过的道教名观中岳庙,因正在维修,此刻暂时不对外开放,所以也不能去。这让我很是心生遗憾:我原本是个很崇尚自然、亲近山水的人,佛、儒、道三教中,也向来最倾向于道家的思想。这下,好巧不巧的,全找齐了!
不过还好,少林寺也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我自小便有武侠情结,这号称禅宗祖庭、武学正宗、天下第一名刹的所在,自然也是当年行万里路的梦想中的重要行程之一。
参观的第一站便是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算得上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了。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宋代改成书院,可谓集佛、道、儒于一身。
进入嵩阳书院,首先看到的便是青葱的树下,一幅刻在石碑上的嵩阳书院鸟瞰图。黑色的石碑上,白色的线条历历可见。看有不少人都在围着看,我也挤不到近前,得,拍一张下来先,回头再慢慢仔细看。
拍过那张图,转首可见的,便是嵩山碑王——大唐碑。大唐碑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在没有起重设备的一千多年前,这碑帽是如何立上去的,至今民间还流传有不少动人的传说。
拿着手机,前后左右的乱拍一通,从碑顶的巨帽,到碑座上的石刻,再到远远的地方,拍个全景,忙了个不亦乐乎,回头时漂亮的导游小姐已经在叫了:“嗨,快点吧,先进去看,回头出来再拍,就等你呢。”
离开大唐碑,同行的人已经聚在了一棵斜卧在地,古态盎然的巨柏前在听导游讲解。我于是也凑了过去,听导游珠圆玉润的声音讲解着那古老的传说:据说汉武帝游嵩山时,进门见一柏树虬枝劲叶,高大奇伟,惊为天下无双,遂封为“大将军”。
不料转身没几步,又看见一颗更大更苍劲的柏树出现在面前。皇帝金口玉言,说过的话,改不得的,只好把这颗柏树封为“二将军”。结果“二将军”委屈啊,心里一生气,生生气炸了肚皮!
皇帝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一棵比“二将军”还要大的柏树又出现在面前,没办法,照前例吧,封为“三将军”!这“三将军”心里这个气啊,明明自己是最大的一棵,结果反而混成了老幺!这位性子更烈,当场气死了!
“大将军”因为先入为主,占了个大便宜,乐得合不拢嘴,结果高兴过度,笑歪了身子,再也直不起来了。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 “大将军”树身斜卧,“二将军”枝干有洞,而“三将军”,不好意思,早就气死掉了,自然再也看不到了。可怜这绿颜命薄的千年老柏啊。
看过三将军柏,穿过萧萧丛竹,再过状元桥。虽然早已过了学子的年龄,还是忍不住从石拱桥上走了一遭,拍了张照。
从桥上下来,看游客们往清浅的水中央摆的那只钵里投硬币。据说,只要能把硬币投进那只钵中,家里的学子便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于是便有不少的学生或家长拿了硬币往钵里投。
自然那么小小的一只钵,要投中是很不容易的,导游于是在一边笑着说:“其实投不投中都不要紧了,没投中,表示将来会留学到国外嘛。”
我们笑着在旁边看了一会,发现在场的游客基本上都挺爱国,全都尽力的往钵内投,看起来没几个希望自己到国外发展的。只可惜距远钵小,绝大部分的硬币还是投到了钵外,惊起了一尾尾肥硕的红色金鱼。
有一个小伙子,索性不从桥上,直接站上水边的护栏探着身子,伸长手臂往里投,那架式,很有些大灌篮的感觉。别说,还真投进去了,旁边的人都笑:眼见得这是开后门进的了。
跟我同去的同伴,那会儿刚从桥上悠了一圈下来,也兴致勃勃的在旁边看:“嗯,这个没考上北大,到日本了。”
“呵,这个更远了,估计到了阿尔巴尼亚。”
“得,这个至少也得去纽约了……别,再远您可就到火星了!”一堆的人站在一边笑。
我白眼翻了一下那个不停的追着漂亮的女导游,隔不五分钟就唤一声“刘导”,此刻又在一边耍贫的家伙,心里实在很是bs之。你说我怎么就找了这么一爱显摆装酷、重色轻友的家伙作同伴呢?还“刘导”!导什么导?以为这是制片现场,自己是当红大牌女明星啊?
懒得理他那幅德性,于是索性往那清清浅的水底瞅。清澈见底的溪水、平整的水泥池底,水面下散落了一层的金闪闪、银灿灿的硬币。这么多,若是悄悄的下去捞上来,怕至少也有好几百块钱吧,嘿嘿!
过了状元桥,又往程门立雪典故的发生地,书院的讲堂转了一圈,坐在当年夫子的坐椅上留个影,居然也蛮有几分为人师表的感觉。
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从书院里的竹影幽篁,到每一块石碑,很一处古迹,再到会善寺女皇拜僧的陈列厅,都让我流连半天,每每让导游喊着才离开。
离开嵩阳书院,第二个目的地便是少林寺。
一进门,抬眼看去,便是门额上康熙帝亲笔所提的“少林寺”三个大字。
跨进殿门,第一个见到的,便是供在佛龛中的那个整天乐哈哈的大肚弥勒佛,在他的身后,那个降妖除魔的韦驮护法威风凛凛的拿着棒子在后面守着,看起来甚是威武。
然后经过那条刻着圆形莲花图案的甬道,穿过碑林到了天王殿。天王殿外面是面目狰狞的哼哈二将,里面是威猛神气的四大天王。
然后大雄宝殿、方丈室、达摩亭、观音殿、千佛室、地藏殿……一路行来,照例东看西瞅的拍照。看那巨大的香炉、巨大的香烛、、莲花灯座以及那口据说重达好几千斤,本是明朝时期少林寺炒菜的大铁锅,以及那颗出名的藤缠树的景观。
然后,在立雪亭前站住,听导游讲解二世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说是有一位叫神光的僧人,向达摩大师求道,漫天飞雪中站了一天一夜,达摩祖师犹怕他只是一时冲动,所以故意刁难他说:“若想我收你为徒,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听得达摩这样说,于是就取出利刃,自断左臂,绕行一周,染得雪地尽赤,然后唤达摩:“师父,天降红雪了!”达摩祖师被他的诚心感动,于是收他为徒,并为他取名慧可,传以衣钵。后人于是立亭纪念,是为立雪亭。
据说至今少林僧人见人还有单掌施礼的礼节,便是为了纪念曾断一臂的二世祖慧可。
这立雪亭的典故,总令我想起嵩阳书院程门立雪的故事,是巧合,还是造化,一儒一僧,竟然留下了如此相似的千古佳话,着实令人称奇。
从立雪亭转身,要离开时,看到大雄宝殿门口,有许多外国友人也来参观,一个金发美女发髻高挽,穿着一件吊带,正欲进门。阳光下,那裸露的肩背,有种眩目的腻白。
目光在美女身上流连许久,正想偷偷拍张照片玩,美女忽然回眸一笑,吓得我赶紧把手机收起,做贼心虚地跳进了殿内。
及至进得殿内,便见一个明眸皓齿的白衣少女,跪在佛前的黄布跪垫上,双手合十,很虔诚的样子在默默祷告着什么。衬着殿内的袅袅香烟,那肃穆姣美的姿态,宛若观音大士临凡,竟然很有几分宝相庄严的感觉。
离开少林寺,又匆匆忙忙的赶着去看了一场武术学院学员们的武术表演。看到精彩处,我急忙拿出手机,去录像,结果手忙脚乱地伸长脑袋录了半天,到得后来,才发现,原来我根本没按下录制键,囧死!
从表演现场出来,最后一站是塔林,这时时间上便从容了不少。一路悠悠荡荡往前走,在经过一个叫作少林欢喜地的地方,远远瞅见地名,吓了我一跳,然后便不由失笑,偷偷扯扯同伴的衣角:“那里,你看那里,少林欢喜地!”
导游看我们往那边指,于是告诉我们,那里是经营素食套餐和卖纪念品的所在。我犹自偷偷窃笑:“吓我一跳,猛眼一看,还以为里面供的是欢喜佛呢。”
同伴说:“边去,欢喜佛那是什么东西,这里是禅宗祖庭,万万不可胡说八道,亵渎佛门圣地!”
我当然知道欢喜佛是西藏密宗的东西,跟禅宗不沾边,可是在这千年古刹内忽然来一少林欢喜地,这“欢喜”二字,着实也太有些引人遐想了,怎怪得我来?
从那天下第一名刹的山门进去开始,车便不能入内,所以往塔林这一路,便只好步行。一路走去,看导游指点着路旁填起来的窑洞,及旁边的页岩草树,倒也别有一番趣味。然后听着旁边的游客在问:什么少林寺的僧众有多少,可否喝酒吃肉等等。然后便听得一个导游说,少林寺的武僧可以不戒酒肉,也可以娶妻生子,甚至有工资可拿,听得我大是咋舌。
少林以禅、武立寺,少林武僧不戒酒肉,似乎从唐太宗开始便特许了的,拿工资,也无可厚非吧。但这娶妻生子……试想着一个高大威猛的光头大和尚,身边偎一娇滴滴的小娘子,满面春情、莺声呖呖地娇痴向人:“相公……”怎么越看越像宝莲寺啊?!(阿弥佗佛,罪过罪过,我闭嘴吧我!再口无遮拦,就该下阿鼻地狱了。)
谈笑间便到了塔林,导游说这里的塔林,多是历代高僧的坟墓,大家尽量少说些话,少拍些照,不要惊扰到了高僧们休息,我们于是静静穿行在塔林中,听导游讲解,那一个个或动人,或悲壮的故事,总能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塔林里的塔实在太多,形状高低各异,很难一一记之。只记得在众多的墓塔中,有座素喜塔,上面石雕上刻着火车、汽车、飞机、手机甚至笔记本电脑,让人觉得原来,佛教也在与日俱近,越来越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了,看起来很予人一种入世之感。
在这众多的高僧塔林中,另有一座童形普通塔,与别的塔也颇有不同:原本塔林中所有的塔门洞一律朝着南面,只有这座面朝东方。据说里面埋葬的是明朝时期,月空和尚带领的在抗倭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几个小和尚。门洞朝东,是否犹在指控那个军国主义国家的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一桩桩罪行?联想到来时路上看到的那座抗倭名僧小山和尚的雕塑,没来由的忽然就想起网上流传的一段诗歌: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汉旗指处,望尘逃遁。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从塔林转了一圈出来,已是向晚时分,薄暮的阳光洒下,给林立的浮屠塔镀上了一层肃穆的金红色。从塔林往回走,耳边隐约传来悠悠钟声,那悠长而浑厚的古韵,那么的空灵,那么的悠扬,那么的安祥,仿佛从千百年前走出,涉过桑田沧海,历经百年风云,就这样悠悠的走到了今天,其间一直都未曾间断过。
天色近晚,已是回程的时候,很遗憾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登山一游,其实较之人文景观,我更喜欢不假雕饰的自然风光。而且许是由于游人众多的缘故,我总觉得这传说中的武学正宗、佛门圣地,少了那么几分想像中的神秘肃穆的气氛,这多多少少令我感到几分失落。甚至于有那么一刻,竟然生起了一种看景不如听景的感觉。一如逃禅和尚在他那篇《向来痴》中述说自己少年时期就结下的江南情结,却在到了杭州,并且于西湖边上走一遭后便一朝破灭,原因便是,想像中垂柳平湖、幽廊曲水,接天碧莲、欸乃小棹的江南,真真切切地出现在面前时,亦无非是高楼耸立,车马凌乱的都市丛林而已。
这种感觉回来后跟朋友们说起,却惹来一堆人笑:“都是你自己的感觉罢了。估计若是你一进少林寺的山门,先跳过来一堆武僧给你一个下马威,对你摆出十八罗汉阵,直接一棍把你挑飞到到铜人阵,木人巷,摔你个星光灿烂、找不着北,然后再被那些木人、铜人什么的揍个七荤八素,你那种神秘肃穆的感觉便出来。或者你一到嵩阳书院,便把你扔进学堂,逼你一天之内把四书五经全背下来,不然几戒尺把你的手敲的肿如发面馒头,书院的气氛也肯定马上就营造出来了。”
我笑,大笑,心中随即释然。是呢,在这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你又如何能苛求有什么所谓绝对的圣地、净地呢?少林寺若真是一直继续保持它神秘的面纱,我们今天怕是也进来游玩不成了。
所谓境由心生,其实,圣与不圣,也只在我们自己心中。
-全文完-
▷ 进入风里桐花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