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雷艺

发表于-2009年06月18日 晚上9:20评论-4条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倾注着父母、亲人的心血,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尤其是那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更是让家长头疼,让老师揪心。由于大多数父母往往最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能力、办事效率是否比别人强,如果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由于疏忽大意出现了差错,父母、老师便横加指责,把批评的态度和焦急的情绪迅速传递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切身感受,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其实孩子感到过大的压力,往往是来源于父母、老师们过高的期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从最根本的“人性”出发? 

荀子说:人之所以追求“善”,是因为他生性“丑恶”。假如本身没有,必定向外寻求:薄的希望厚,丑的希望美,狭小的希望广大,贫穷的希望富有,粗俗的希望高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假、丑、恶”,就有“真、善、美”。人们也许要问,既然人的本性“恶”,那么“善”从哪里来?人应该如何从“恶”转变为“善”?荀子认为,人的“善”是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而得。所以人要通过学习才有能力,通过做事才有成就。 

从“人性”方面讲,每个人都具有最真实的一面:自私、贪婪、残暴、虚荣、自卑、脆弱、懒惰……人从一生下来,就需要生存,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欲望就潜伏在内心深处,时刻在旋转、撞击、奔突,寻找满足。只要血液在流动,欲望就会伸出固执的手。“恶”是人的自然属性,当人的自然属性扩大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时,其行为才称得上“恶”。如果“人性”不受限制,就有可能造成“恶果”。但是如果灭绝了“人性”,个人会失去生机,人类会失去动力,社会不会进步,历史不会发展。应该给欲望一个限度,生活的艺术其实就是节制的艺术。懂得节制的人不仅懂得感情,还懂得理智。 

任何人都是自私的,所谓自私,是指把自己放到第一位,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人的自私源于思想的狭隘,然而自私却是中性的,不完全决定“善”与“恶”。“善”与“恶”需要用理性来区分:理性的自私为“善”,非理性的自私为“恶”。理性的自私是用更多的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带给自己痛苦的事。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是非理性的自私,由于自私而伤害了别人,自己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但是自私与助人却并不矛盾。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也可能会带来痛苦。帮还是不帮,是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及理性的分析,不顾一切地帮人是非理性的。人性自私是个人谋求幸福的基本出发点,反映的是事实的真相,无须极力掩饰和歪曲。 

往往贪婪的人好高骛远、物欲心重。而恬淡的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种自在感,愿意脚踏实地去工作,而不是每天抱怨、挑剔。如果一个人懂得用单纯的思想和言行、简便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事情,就会显得自然、开朗。“万事都以单纯为美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以简易为最好的境界”。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养恬淡的心境,守住一颗平常心。一个生活俭朴的人会对物质、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低点,不但不向外索取,还会无私地奉献。 

残暴的人注定昏庸无能,对那些急于求“利”或急于求“功”的人来说,他们有必要学会“心灵上的舒展”。如果能够把一切看淡化、看轻松,不期望得太高,不过分地求全,在要求自己上进或做事要成功的时候,处处量力而行,轻松平淡,凡事都能看到光明的一面,不需要外在的肯定就能自我成长,不需很多物质来满足就能活得自在。 

虚荣会遮掩一个人的本质,虚荣在人性中隐藏至深,虚荣之心谁都无法避免,逢赞则喜,逢恶则忧。虚荣心强的人常常会夸大自我,期待被人认为优秀,由此展示出自负或自傲;虚荣心强的人,往往喜欢讽刺、挖苦、贬低他人,以反衬自己的“优越”,借此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别人的成就和优点容易产生妒忌,这种人缺乏情感上的认同,不会真正关心别人情感或实际的需要;虚荣心强的人达不到目的会愤怒,达到部分目的后又时刻担心会失去;虚荣心强的人性格浮躁,与人说话交流时表面热情,却总让人觉得不诚恳;虚荣心强的人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意见,会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不愿意去面对生活的真实,还常常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虚荣心强的人,在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人面前会显得高傲自负,而在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人面前却显得非常自卑。这种人还喜欢巴结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喜欢借别人的荣誉来炫耀自己。虚荣心强的人看似高傲,高傲之下却是浅薄。虚荣心强的人其实活得很累,因为他生活在极度的自尊和极度的自卑之间,这就应了一句传统老话: “死要面子活受罪。” 

 自卑者容易轻视自己,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忧郁、烦恼、焦虑也纷至沓来。无论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都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灭。一旦失去奋斗拼搏、锐意进取的勇气,遇到困难或挫折,不是长吁短叹,就是怨天尤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如果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出类拔萃。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自卑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象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这种感觉往往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产生。 

事实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看,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都能够获得成功与快乐。一个人不但要自尊、自爱,更应该自励、自信、自强,自卑是人冲出逆境的绊脚石,自卑是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只有跨越这道门槛,才能集中精力和斗志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开始新的生活。 

处于孤独境地的人容易变得脆弱,时常怀着对未来的迷惑和恐惧。人的孤独有许多种:独居一隅的孤独,沙漠中不见人迹的孤独,黑暗中的孤独……最不堪忍受的是人群中的孤独,感觉自己仿佛被喧嚣的人世抛到一个荒凉的角落,生死无人问津。现实的争斗和人群中佯装的笑脸如一口深不见底的井,如万丈深渊的山崖,如刮着嗖嗖凉风的墓地......每个人都渴望在茫茫人海中有一个能走进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人人都一样,都有脆弱、不堪一击的一面,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得到抚慰和依托,来自亲人、来自朋友、来自爱人……的抚慰,会让人感到舒畅而欢快,温暖而幸福。强者不是天生的,也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能够成为强者,是因为强者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比普通人更自信。 

惰性驻扎在人的思想深处,与人形影不离,它可能会把一个天才变成一个庸人。即使坚强的巴顿、伟大的林肯都有惰性,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对付、控制、打败它,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我们的生活不但要有目标,还得为自己制订计划,并立即展开行动,在行动中还应不断地寻找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狠狠地击退惰性。克洛雷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可见,只有一个人的行动才能决定他的价值。

人性的自私、贪婪、残暴、虚荣、自卑、脆弱、懒惰……与生俱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想变得优秀,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要想教化于人,更应该细细地雕琢。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且非常具有可塑性。人的正直、诚实、勤劳、谦虚、积极……都是通过长期的培养而促就。人的意志力主要表现为独立性、自制力、毅力和恒心。“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不但有理智,有思维,还有丰富的情感。有人善于深思熟虑,有人浅尝辄止,有人善于分析综合,有人善于浪漫想象……然而人又最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情绪的稳定性、持久性、心境的每一次波动起伏都时刻牵制着人的言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保持心态的积极与平和,我们就会拥有希望、力量与勇气,只要我们能够力行不辍,就会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教育不但要注重人的个性,更应该看得长远。一个思想深邃的人不光要看到现状,同时还要关注未来的发展。人生有开始,就会有终结,然而最富有意义的却是生与死期间的这个过程。人生需要不断进取,学习是终身的需要,人一旦停止学习,就会退步。

人对待生活有两种态度,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成功者积极,失败者消极。积极是一份活力,让自己对眼前的一切感觉到充满生机,会踊跃参与任何富有意义的活动,看到的每件事物,都觉得生趣盎然,每一口饭都好吃,每一个人都美丽,路上的每朵花、每棵树都称心,每个孩子都可爱。快乐是最完美的情绪,一个真正快乐的人,决不会伤害别人,他会把快乐拿出来与人一起分享;快乐是最完美的道德,只要你心中有快乐,态度就会积极。惟有心中装满悲伤、忧愁、烦恼的人,态度才会消极。

快乐会使人胸怀广阔,对于小小得失不会耿耿于怀,失恋也好,责骂也好,诬告也好,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快乐的人会抱着乐观的心情向前奔跑。在乐观者的眼中,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困难出现时,只要动动脑筋思考,一个接一个的解决方案就会浮现在脑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改变的是我们的交际方式,我们的态度,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以及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去控制自己的情感。

处世的态度往往会感染身边的人,和仁义之士交往,会感染仁义之风;和残暴之人结交,态度会变得残暴;和胆怯者结交,容易事事退缩……乐观会让人变得勇敢,不畏惧风雨。乐观的人待人会以宽容为上,处世也能从容自如,成功时不骄不躁,失败时不畏流言,不惧攻击,不失去奋斗的力量,不自暴自弃。人并不会事事都如意,积极向上的人会面对现实,正视挫折,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的批评并非攻击,而是给人以自省的机会,是帮助自己及时纠正错误的一面镜子。 

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人生苦短,与其事事张弓拔弩,不如“幽它一默”。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幸运的事,就是有,也是坚持的结果。不去羡慕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实实在在抓住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享有快乐。不因陡峭而停止攀登,不因失败而放弃追求,人生原本就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要求”多于“鼓励”,更以狭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换一个角度,一切从“人性”出发,让博爱在“人性”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思想的深谷潺潺流下清澈的甘泉,来浇息人间的一切愤怒与怨恨,让我们时刻懂得审视自己的内心,让每一个生命因存在而灿烂,让善良与关爱在心灵的土壤生根发芽......如果把存留在心中的快乐奉献给别人,我们收获的将会是整个春天的蕴藏。 

“张开双臂,打开心窗,让阳光照进来,让和风吹过来。抛开忧烦,远离喧嚣,静听流水潺潺,笑对鸟语花香。来吧,来到心灵的港湾,这里有无尽的宝藏,这里有无穷的力量。还给你平静、纯朴、善良,还给你智慧、信念、希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雷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尘世祥人点评:

文章揭示人的本性较多,既然人存在两面性,教育上就应该针对“人性”施教。
作者似乎只有论题与论据,却放弃了论证。

文章评论共[4]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问好作者,慢慢再细品。。。。。。at:2009年06月18日 晚上10:47

探殿窥堂-评论

“人生的自私、贪婪、残暴、虚荣、自卑、脆弱、懒惰……与生俱来,”——看来是“人之初,性本恶”了?at:2009年06月18日 晚上10:55

二休-评论

教育要针对学子的一生 而不是为了为其找工作at:2009年06月19日 下午3:43

虫蛹-评论

路过,改天再来细品!at:2009年06月29日 晚上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