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刀石
我听说关公战长沙的时候,曾在一块巨石上试过刀。本来是拦路的一块巨石,被截为两半,一半嵌在山间,一半躺在路旁,石中间是刀切般地平整。祖父说,这便是关刀石。
七八吨重的石头,要被一刀切开,似乎不可能,也许它的形成有它特殊的原因,于是这原因便转化为关公的神勇。
路边的小溪潺潺地流,山中人总爱在这休憩,打柴人总爱在这磨刀。据说,磨出的刀的确锋利;喝过这里水的人,也变得力大无穷。
我却总看见,他们满带笑容,遍布皱纹,黝黑的脸,那分明是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素描。是他们,这一个个关公,不停地挥舞着刀披开这山间荆棘……
他们用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艰难地走出一条大道,直奔远方。
〔二〕表哥
表哥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我才五六岁。他带着手表,骑着自行车和我一起去上课,摇铃响过之后,便传来他清朗的读书声……
学校近在江边。夏天,他去游泳,把我放在澡盆里,划一下,推一下。也正是有了他的带动,我很早便会了水。
夕阳中,他站在高处,披着红光,一跃而下,“扑通”钻入水中的画面,至今深刻地印在我脑海中。
江中有鱼,成群的梭子鱼,在你眼里,贴着江底,拖着长长的阴影,一闪而过。表哥先是拿网网,再是拿炮炸,也小有收获。到后来,他发明了一种方法:用晒干菜用的篾折,铺在江中浅水区,前半部铺在水里,后面依次垫高。一有下水的梭子鱼游过,沾在篾折里,越冲越离开水面,直到最后一动也不能动。
表哥是个时尚的人,智慧和勇敢永远在他的汗水里闪光。
如今,他在深圳已拥有自己的企业,他用他的知识、胆量和血泪书写着他的未来。
〔三〕看戏
孩提时最初看的是古装戏,和鲁迅先生《社戏》里一样,就不太多叙了。
七八岁的模样看电影,正是想乱又不敢乱的年龄,跟着个青年寻着电影四处赶。那些个青年都骑着自行车,拎一个录音机,一路歌曲,一路铃声地一溜烟过去,有谈恋爱的还带着个妞。当本屋场有戏,我们这些小孩,就只能早早地拿椅子守着,等大人们来了。
我看过的戏中,《小兵张嗄》、《地雷战》、《地道战》、《渡江侦察记》算是第一批。无不让我热血奋勇,每天生活在自己的战场里。后来,动画片《三打白骨精》,戏剧片《铁弓缘》也陆续上映。八零年前后,最火爆的武打片《少林寺》、《少林小子》,恐怖片《画皮》也被我们拥挤着看完。正是这一批批作品,教育着我怎样做一个正直、善良、勇敢、智慧的人。
我们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在家看电视。电视淘汰了电影。我想起和父亲搬天线架,期待看到好电视剧的事,很辛苦的。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你的精神风茂。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从艺术中吸取养份,开拓发展。
〔四〕捉泥鳅
捉泥鳅,最有味的一次是在池塘的下水坝,我掀开表面的泥,先是看见一条,捧起来,再掀开一层泥,又有,越掀越有——这是个泥鳅窝。你不能用手去力太猛,因为泥鳅太滑,只能轻轻团。
夏夜,我们烧着火把或打着强光手电筒去扎泥鳅。这繁星点点的苍穹下,照着的无数亮光,在蛙鸣声中,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偷懒的捉泥鳅的方法也有。其一是把茶坨饼砍散,用开水泡在桶里,再撒在泥鳅多的地方;由于茶坨饼是榨茶油留下的渣,很甜,而泥鳅吃过之后,就胀得不能动弹了。其二是用壕装,壕形状如保龄球,是空心的,前面放蚯蚓,后面把编它用的竹纤倒绕进去,泥鳅贪吃,可以顺着爬进壕里,出来就不能了,有竹刺刺着。
捉泥鳅的方法颇多,颇有趣,这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全文完-
▷ 进入汪东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