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宋词简析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柳絮如棉

发表于-2009年06月14日 晚上9:51评论-1条

天仙子?《水调》数声

■张先

【作品原文】

(序):时为嘉和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原文理解】

序:庆历三年,我为嘉禾小官,因为身上带病需要休息,因此不能去府上参会(故而写下此作)。

《水调》之曲一声接着一声,端起酒杯,一边品着酒,一边细细地欣赏着这美妙的乐曲,中午已经醉过一回了,再次醒来的时候,愁闷却没有消失。眼看着春天就要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夜晚的时候照照镜子,却感伤起流逝而去的光景,过去的往事啊,只能在以后的日子慢慢地回忆。

沙洲之上有一对禽鸟呆立在那儿,苍茫的夜色笼罩在池塘之上,天空中的浮动破裂了,月光从云罅间洒向大地,那些花儿在戏弄着自己的影子。重重的帘幕密密地遮住了灯光,风儿还没有停止,人们却都渐渐地睡去了,明天的落花一定会覆盖满园中的小径。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宁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永兴军(今陕西西安)通判,后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居杭州、吴兴一带,过着悠闲的生活,平时多于苏轼交往。他的词多写诗酒生活以及男女之情,情调委婉含蓄,韵味隽永纤巧,思绪缠绵悱恻,有人说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由于他在词中三次用到“影”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故被称为“张三影”。由于本人所生活的时代经历了从晏殊、欧阳修到苏轼、柳永这些著名词人,所以在词作的风格上也前后有迥,年轻时以小令见长,晚年却以慢词见长。他的慢词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著有《安陆词》(《张子野词》)一卷。

【作品简析】

这是张先最有名的一首词,它与作者的其他抒发男女痴怨之情,雪月风花的词句不同。此作所抒发的是作者叹老嗟卑的情感,对自己老不能为,时光流逝不再返回的悲叹。在封建社会中,大多的文人都会在自己失意的时候,触景伤情,由感而发地写上一些用来宽慰自己心灵的文字来。作者在庆历三年(1043)年时任嘉禾(今浙江嘉兴)的小官,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上府参政,于是在闲暇的时候,听到了《水调》一曲,因此便在乐曲中体会到人生的失意之情感,在窗外晚景的应衬下,内心的冲突和激动无法抑制,故而借酒浇愁,吟下此词。

上阙作者以抒发情怀为主,借以隋炀帝时留下来的名曲《水调》入题,这首颇具雅韵的乐曲不由让人的心灵受到旋律的抚慰,从而他便斟上一杯老酒,边饮酒,边赏乐。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午醉醒来之后,也可理解为午醉的之前。我个人理解为酒醒之后,因为这样对情感的抒发上面显得更为浓烈。即醉了醒,醒时愁还没解,因而在饮酒赏乐。大致上看来,这乐曲起着重要的作用,酒与乐在味觉和听觉之间相互交融。“送春春去几时回?”是一种反问式的感叹,问春天去了,几时才能回来,从而与自己的人生相联系去了,隐藏的语言是:年轻的时候去了,可它在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当然,人的一辈子只有一回年轻,也就是说去了就不能再复返了。这里作者借季节来比喻自己的人生,在古文中也不鲜见,更不是先例,所以一般人都还是能理解的。“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和拓展,“临晚镜,伤流景”是“春去”的再现,“往事空记省”是“几时回?”的延伸。前面一句说的是季节,在这一句就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说人生。这种自然之“春”和生命之“春”的互为感染,更加能体现出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这是一种内在的感叹,一位年老作者的无限感慨。想想那些逝去的岁月,我却没能抓出,实在是有些可惜,现在我已经进了暮春之年,眼看旺盛的充满活力的青春就这样地流逝了?心里即使痛惜又能如何呢?不还是空空地悲叹,也只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地回忆着了。从文学角度讲,这种忽隐忽现的悲春之情,是具有朦胧状态的,时而是自然,时而是生命,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理解,都能透见作者消沉的心情。在上阙中,作者用了两个能直接表露心机的字,即“愁”和“伤”,这二字用得很恰当,有妙不可言之处。其结尾的“空”字,更加之妙。

下阙以写景为主,作者见景生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糅合在所见的景物内。前文所写的时间是中午——晚上,这下阙中便是写夜晚了。沙洲之上有一对鸳鸯呆立在那儿,苍茫的夜色笼罩在池塘之上,天空中的浮动破裂了,月光从云罅间洒向大地,那些花儿在戏弄着自己的影子。在视觉上是从地面再到天上,然后再回地面,这是有因果因素的。首先看到地面上苍瞑之中的池塘沙洲上有一对呆立的禽鸟(有说是指鸳鸯,我个人认为可能作者想写的是鸳鸯,只不过他看到的并不是鸳鸯,因此便用了“并禽”),然后看到苍瞑之中渐渐有了月光,随之视觉便跟着月光转到天上,从而才有“云破月”的动态之景,看到月光撒向大地了,再将视觉转到大地,看到花儿在风中摇动,作者的思维一转便出了“花弄影”,这里用得是让人叫绝的。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称赞此句为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既然天上是动态的景,作者也在花上安了个动词,便也成了动态的景,同时这里也有拟人化的色彩,讲花是在戏弄自己的影子,这种思维是超越正常的思维方式的,何况是在宋朝时期,因此这句成了名句,此作也成了名作。不难看出作者在此二句中所用到的“云”、“月”、“花”还是带着他的个人风格的,以至后面所用到的“风”也能体现。其实这“风”在这二句中已经用出,但没有点明,否则不会“花弄影”的景象出现的,花因何而动?还不是因为风。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伏笔”之说,其实这里也是一处不外显的伏笔。“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这里写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即从屋外转到了屋内。结尾一句“明日落红应满径”是作者的猜想,也不定就能“满径”,当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那悲春之情是多么的深幽,多么地绵长。这一句猜测的景象,给我们的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不由会反问一句“明日明日落红应满径”时,作者会不会更加地悲伤呢?

总得说来,这篇作品既然被历代评论家所称赞,说明它是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在宋词中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也为推动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绩效。读此词需要一定的耐心,要将自己的一点点地融入情景中来。与范仲淹的作品相比,此作的景物描写似乎不是那么直观,也不是那么好融入,这样精炼的词句,实在难得。另外在题目上,我个人认为用《天仙子?悲春》也可以说得通。

2009年6月3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柳絮如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作为一个身处宋词由兴起到辉煌时期的风云人物,张先与晏殊、欧阳修、宋祁、王安石等众多名家都有交往,他的词在士大夫贵族中传唱不衰,也影响了很多后人。南宋“醇雅”派的姜夔,走的就是张先的路子,并推陈出新,《词洁辑评》云:“(子野)白描高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看后作者的赏析才知道,张三影是如此得来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
作者的文字功夫了得,清荷就不在这里搬门弄斧了!欣赏并问好!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带来的美文,晚上好!at:2009年06月15日 晚上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