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烟袋的记忆及时雨太郎

发表于-2009年06月11日 下午3:40评论-3条

很多人可能知道以前民间流传着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烟袋。现在窗户纸早被玻璃代替了。“养活孩子吊起来”,就是把小孩睡觉用的“悠车”吊在房梁上像荡秋千一样有节奏地来回运动。这样哄孩子睡觉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防蚊蝇叮咬,二是来回运动可使空气流动产生凉风,确实能让孩子睡个好觉。我女儿小的时候就享受过这种“吊起来”的感觉。

“大姑娘叼烟袋”我没有见过,但我小时候对烟袋确实很好奇,正因为好奇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记得那是十几岁的时候,学校的大多数老师“对流”去了(也就是学校的老师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进行思想改造,再由生产队选派根红苗壮的贫下中农子女到学校当老师)。我们学生学习非常轻松,放学后可以尽情地玩耍。我所居住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连买斤酱油都要走出四五里路到公社所在地。蔽塞的交通却把淳朴的民风保留下来,没有因文化大革命而遭到破坏,犹如世外桃源一样,老农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休息时老农叼着磨得铮亮的烟袋,嘴里一边冒烟一边毫无顾忌地讲着不知流传了多少代的故事,还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像这样劳作休息的场面,有时也不乏我们小孩的身影,老农的烟袋和故事同样吸引我们这些实在没地方可玩的孩子们,看他们抽烟时那动作那悠闲舒服的样子,有时也趁他们不抽烟了,拿过来学着抽上几口,呛得实在难受,怎么也找不到他们那种感觉,老农告诉我学会了就不呛了,从此我对烟及烟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烟袋是一种文化他传承的是中华文明,我记得那时在同学家,我的同学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拿过那长长的烟袋,熟练地装上一烟袋锅烟又熟练地划根火柴或夹一块火盆里的火炭点着递给他的奶奶。老太太盘腿坐在炕上享受着晚辈敬上的这袋烟,那满脸的沧桑都将随着徐徐上升的烟雾化为乌有。我发现了为什么老太太的年纪越大烟袋杆越长的奥秘,原来子孙们为了让老太太少吸尼古丁,也为了能有机会孝敬老人,把老人的烟袋杆做成甚至和老人的胳膊一样长。儿孙们在给老人点烟时,有时看是否点着了都要吸上一两口再递给老人,时间长了儿孙们也学会了吸烟。就这一两口就这个炕上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老人,唯独送不走的是炕上的烟笸箩和那长长的烟袋,我想这便是“大姑娘叼烟袋”的起源吧

我小时候没有机会像小伙伴那样给我的奶奶点上一袋烟,没有机会享受那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的生活,但是我却学会了装烟点烟及吸烟。如今我已不再吸烟了,但我总能忆起田间老农叼着磨得铮亮的烟袋,烟袋杆上悠闲地悬挂着同样光亮的皮烟袋,拇指和食指拿捏着闪着铜光的烟袋锅。忆起那炕上盘坐着脑后绾着发髻的老太太,嘴上叼着长长的烟袋,不时有青烟夹带着笑声袅袅升起慢慢扩散……

我猛吸着含有烟味的空气,细细地回忆着,我不是在寻找吸烟的感觉,我是在追寻丢失很久很久的长长短短的烟袋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及时雨太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蓝调音画点评:

大姑娘叼烟袋,你没有见过,我也没有见过,东北的三大怪只是听说过。我在东北的一个屯子里住过一年的时间,并没有见过文中的这一怪。我只能是推测,在东北入冬比较早,大家闲聚在屋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活动,抽烟会不会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呢?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带来的美文,晚上好!at:2009年06月11日 晚上10:11

文清-评论

感谢您带来的美文,晚上好!at:2009年06月11日 晚上10:12

及时雨太郎-评论

谢谢编辑点评,我想也是消遣的方式之一吧。我欢迎网友们能留下宝贵的意见。at:2009年06月12日 下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