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抱怨”之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山野文選

发表于-2009年06月09日 下午6:03评论-2条

刚看了烟雨写手木子无华写的的《与“抱怨”说拜拜》。

其文末引用了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不要抱怨!”。而作者也总结说: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一切。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从自己的语言开始,与“抱怨”说拜拜,永远的记住: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而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则说到:在一本叫做《秘密》的畅销书中有这样一个法则,叫做“吸引力法则”就是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而吸引来。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想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但是吸引力却无法辨别“不要”“不”“别”这样的否定字眼。由此可见,我们抱怨时,我们说的不喜欢,不愿意的事情,在吸引力法则中就会被我们自己吸引而来,继续发生。但是,如果我们转化自己的心态,常常用一种积极的思维,用“我喜欢……”“我愿意……”这种正面的语言来表达,我想我们的人生真的会有更多的惊喜。

我不清楚作者在其文中到底想宣扬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但在其文中所强调的东西,粗略看起来似乎也具有某些积极性。

然而,我不清楚人们通常所谓的“抱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到底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内心的无事生怨,还是因为承受了别人的抱怨,所以深感力不可支故而进行反抱怨。

有些时候,不少所谓的“抱怨”,也许的确是来自于很多人的主观刻意行为,但也有很多时候的“抱怨”行为,其实正是对来自外界某些不合理的苛责进行反抱怨而已。

所以我的看法:抱怨行为是否对错,往往并不取决于抱怨行为本身,而在于抱怨者到底在抱怨什么,以及如何抱怨。

比如韩寒,就可以说是一个出了名的抱怨界的“专业”人员:仅仅因为现代诗界出了一个臭名远扬的赵丽华,韩寒就敢利用这个小丫头而把抱怨的靶子对准了整个现代诗坛,并张扬说“现代诗和现代诗人根本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是啊,优秀的人,都不抱怨。那么谁又总能在别人的抱怨声中做到心不烦,意不乱,且每天都能精神抖擞呢?

优秀的人之不抱怨的行为,在事实上根本就不能阻止那些并不怎么优秀的人之没完没了的抱怨情绪的产生或升级:因为每个人也许能控制住他自己,但是他能保证监控住别人的抱怨情绪么?

按照人际社会通常流行的道德原则来分析:被无休止地抱怨的时候竟然还一直保持沉默的人,要么是和抱怨他的那些人之间具有着某些间接或直接的亲属关系;要么,干脆就是坏人或者属于活该被抱怨的傻子。

在公司里,一般最喜欢抱怨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毫无疑问,是管理层,或者干脆就是老板本人。为什么他们最喜欢抱怨别人呢?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利欲熏心,且根本就不顾员工们的死活。

员工们被上司所无理苛责了一顿之后,到底该怎么反应或回馈管理层们的抱怨呢?是应该回答“我喜欢……”还是“我乐意……”?

人生抱怨何时止?

抱怨,是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改变的天性,这个天性在人类潜意识中的意识表现则是:对别人不满,而不是对自己不满。

至于为何要对别人产生不满,或为何一定要抱怨,实际上也概难一语定论:因为没有具体情况,自然无法做到具体分析。所以关于“抱怨”这事儿,我对它的定义是中性的:既非积极,也非消极。

事实上谁都不想轻易地去接受来自他人的各种抱怨,然而任谁却都想去抱怨别人,因为这就是人类这种动物的天性。读者们若不相信,大可以在生活中去亲自体验体验。

抱怨者与被抱怨者之间的冲突发生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双方必须具备一定基础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

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人之间,不会产生抱怨与被抱怨的行为,比如我们虽然喜欢仇富,但我们却一点都不仇恨比尔盖茨也从来不会去抱怨比尔盖茨,假如一定要抱怨布吉尔盖茨什么的话,那么除了该死的没完没了崩溃地微软操作系统之外,在其他方面我们好像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就算我们喜欢仇富,喜欢抱怨富人又如何,就凭这一点,也并不能证明我们就真的仇恨世间所有的富人。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最仇恨的往往正是我们的老板,而不是什么其他公司的老板。而假如我们的老板竟然还是个富人的话,那我们就会在内心里更加仇视他。为什么呢?就因为不少老板的财富都是通过无止境地敲诈和盘剥员工们的血汗而堆积起来的。

事实上,在有事没事时总喜欢抱怨他人的人,恰恰都是一些贪婪并无耻到极点的人。那么作为被抱怨者,是否应该用很“积极”很“乐观”很“高兴”的心情去跟那些抱怨者们说“我喜欢……”或“我乐意……”?

我从小长到大,并不清楚原来通过抱怨别人也可以大大地去抢占别人的便宜的,像这种事儿,直到我过了而立之年之后,才渐渐地在社会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一点一点地领悟出来,而最终领悟到了这一点时,我也的确早已经付出了无数惨重的代价。

我们都是在被别人无休止的抱怨中长大的人,并在此基础上的我们似乎都在努力地去力争做一个优秀的人。而那些无休止地继续在抱怨着我们的人,却依然在巧妙地利用并尽可能地敲诈着存在于我们身上的所有才能及全部的工作热情和体力。如果我们非要证明自己是优秀的,那么不论我们的内心有多么矛盾或反感,却依然还要对那些抱怨我们的人说“我喜欢……”“我乐意……”,如此一来,假如我们不是白痴型的大傻瓜,那也肯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奴隶。

人类生活究竟存在多少种类的抱怨,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及纷争。若依据人类的本性来分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难得有人会去抱怨他自己,因为绝大多数人在潜意识里都只习惯也只喜欢去抱怨他人,而不是反过来检点他们自己。若一个人真的学会了从不去抱怨他人而只检点自己的话,那这人也一定是或死去的或还活着的伟人。只是可惜,从古至今,伟人的数量一直都处于绝少的处境。

如果所有的抱怨行为都是错的,那么上访户的行为很显然是多余,因为上访本身也是一种“抱怨”;如果我们的房屋被强制拆迁却又得不到最基本的拆迁费的时候,难道我们还一定要昧着自己的良心说“我喜欢”“我乐意”吗?;如果一个人走在路上被小偷偷去了钱包又或者被流氓拦路抢劫了,难道他不该抱怨社会治安的混乱状况及警察部门的工作无能吗?……

不可否认,很多种类型的抱怨行为,的确属于那种非常消极非常讨人厌的抱怨,但是这个世界上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优秀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做个优秀的人。试想一下:当贪婪成性欺诈成癖的奸商或老板,在想尽办法敲诈员工或顾客的钱袋时,他们想过要去做一个优秀的人了么?……

所以,不论是抱怨或者被抱怨也好,在具体情况不明的前提下,我们是没有权力对这些事物作出任何主观判断的,因为任何或积极或消极的处事方式,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方面也往往也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控制作用,就比如不论公司员工的主观工作积极性不论再怎么努力地去高扬,也始终改变不了那些贪婪成性的老板之刁钻刻薄的人格本质。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们却能改变自己”,然而,不论我们再怎么想努力地去通过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环境,可我们在后来却发现我们自己照样会回转到抱怨者的行列里来,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结果,恰恰也正是因为:我们改变不了别人!

我们越是想做个优秀的人,实际上我们所遭受抱怨的机会也就越多,同时遭受他人的刻薄及冷眼的几率也就越大。这种结果虽然完全属于二律背反的结果,然而人类社会的本质也原本就是如此的。

如果从一个“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角度上来推断,那么那些在有事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去苛责或抱怨别人的家伙们,自然也都不是好鸟,或至少也都是一些精神有毛病的人。像这种人,当然是最好尽可能地远离他们,因为他们的抱怨行为早就脱离了一般的人之常情[或常理]的范围,而恰恰属于中了魔的精神病,或原本就是个人格极度恶劣的混蛋。

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说穿了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及其他形式的复杂关系。而如果在一种关系当中,不论是被抱怨者还是施怨者双方,假如他们都感到极度的愤怒或产生了根本就无法逾越也无法调和的鸿沟之时,那么很显然,这种局部的关系已经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要么干脆利落地解体这种关系,要么通过暴力化的法律或战争方式解决。

抱怨或被抱怨的行为不会在毫无任何关系的人们之间产生,所以只要有抱怨的地方就肯定存在各种实际问题,至少也存在着很多各种实际的纷争。也只有在实际问题产生之后,才会出现抱怨或被抱怨的现象。基于此点,我认为,与其荒谬地用什么“我喜欢”“我乐意”之类看起来似乎很积极的心态去掩盖实际问题,还不如正视并力求解决那些问题:须知在具体而现实的背后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之前,抱怨或被抱怨的事情,也将永无终止之日!

2009年6月9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木子无华一篇《与“抱怨”说拜拜》,引来山野洋洋洒洒的争鸣文章,两篇文字对“抱怨”各有解读,各有说辞,各自成理,这会让读者可以从多维的视角中体会这个世界的繁复,在不同意见的争鸣中逐渐逼近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这是一件大家都乐见的事情。

文章评论共[2]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问好山野,君在异乡为异客,念家否?平安否?at:2009年06月09日 晚上11:01

静静的一叶小舟-评论

问好at:2009年06月10日 早上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