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看《金锁记》及其他风雨承诺

发表于-2009年06月09日 下午4:04评论-8条

最近常在闲聊时与朋友谈起张爱玲,希望透过大家的见解对张爱玲多一些了解,最终的结果使我喜忧参半。每碰见感受观点与我相似的,我便特别欢喜,将其视为知己;也有人表示不曾看过她的作品,或者将其归为三毛琼瑶之类,称她文章太过华丽,甚至说华而不实,听后不免有些失望。

张爱玲的时代离我早已远去,可在我看来,她之所以与众不同,千古流世,甚至在几十年后,多个导演仍不惜成本地将其作品拍成电影电视剧(如《色戒》、《倾城之恋》),完全在于她写文有着过人的理性,而那些喜欢花哨的稚气的读者是不能领略的。即使故事主角是十足的悲剧人物,大家读后也无法对其产生无保留的同情。纵观整个文坛,以悲惨情节来博取大众的同情,这样的作品所在多有。可张爱玲打破这套路,她对社会的观察态度向来是冷静浑厚而锐利,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就是最好的典范之一。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开篇一段对月亮的描述,使得文章的苍凉气氛营造得极浓。紧跟着姜公馆两位丫头小双与凤箫的对话,侧写了主角曹七巧与姜公馆的孽缘,及她在姜家不平等的待遇和地位。

初看,对七巧尚抱有几分恻隐之心,还道是她如何在姜家饱受欺凌。深入下去,却只剩下憎恶和哀矜。憎恶是对她,哀矜所指的却是她身边的人了。七巧对姜家有太多的不满,太多的怨恨,但她并不懂得从自身寻求问题根源所在,反而将所有怒气全部撒向了周边亲人。

曹七巧,一个彻底的悲剧人物,因是七月里出生,故而取名七巧。被其兄以“买卖”的形式嫁入姜家,怨恨的种子已悄然种下。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并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当然,这都是后话。尔后,又因身份卑微而被姜家众人,甚至下人所瞧不起——“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对于姜家予她的种种不平待遇,七巧忿忿不平又毫无办法,逢人诉苦叫屈成了她的习惯,而每当换不来她想要的同情,她又即刻借机对人恶言相向。如此反复,使得原本抱有怜悯之心的人也开始对她产生厌恶,甚至憎嫌。可以说,七巧最终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自取其咎,怨不得他人的。

七巧将自己刻画的那么凄惨,姜家真如七巧所诉那般无情么?倒也不见得。只是她的某些神经质的表现让人实在无法忍受,比如她好心促成姜家三少爷季泽与其妻兰仙的婚事,热心建议云泽(姜家四小姐)早日完婚,对于这些使人不快的热情,她忙得兴兴头头,毫不顾虑他人感受。她的努力换来的是——“兰仙生平最大的憾事便是出阁的日子正赶着非常时期,潦草成了家,诸事都欠齐全,因此一听见这不入耳的话,她那小长挂子脸便往下一沉。”“云泽把脸气得雪白,先是握紧了拳头,又把两只手使劲一撒,便向走廊的另一头跑去。跑了两步,又站住了,身子向前伛偻着,捧着脸呜呜哭了起来。”读到这,实在是让人好笑至极。做事严重欠考虑,是她的劣根之一。

七巧是生活在乱世里的盛世的人,可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人与人之间交往更需谨慎。她本性并非太坏,初来姜公馆时,还只是没出息,嘴碎了点,这一切最多使人不愉快,还不够使我感到剧烈的憎恶。虽然她一直对其兄将自己以“买卖”形式嫁给姜家残废的二少爷不满,可说怀恨在心,但她的家族观念依旧很重,对父母,对哥嫂,对侄儿,她仍顾念旧情,尽心帮助。哥嫂前来探望,她“翻箱子取出几件新款尺头送与她嫂子,又是一副四两重的金镯子,一对披霞莲蓬簪,一床丝棉被胎,侄女们每人一只金挖耳,侄儿们或是一只金锞子,或是一顶貂皮暖帽,另送了她哥哥一只珐琅金蝉打簧表……”等不及哥嫂离开,转眼她又愤怒不已,言语间尽可能地尖酸刻薄,“我只道你这一辈子不打算上门了!你害得我好!你扔崩一走,我可走不了。你也不顾我的死活!”“我靠你帮忙,我也倒了霉了!我早把你看得透里透——斗得过他们,你到我跟前来邀功要钱,斗不过他们,你往那边一倒。” 以此可见她矛盾的一面。可真正呢,她“嘴里虽然硬着,煞不住那呜咽的声音,一声响似一声,憋了一上午的满腔幽恨,借着这因由尽情发泄了出来。”,换而言之,任谁站在七巧的角度,遭亲人如此对待,心里恐怕也不仅仅只是不好过,说不定还有更过激的话语和行为。

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七巧满眼所看到的只是残缺不全的东西,所以她就把这残缺不全认做真实,认做全部,正如她曾对女儿长安教训的:“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在那不可靠的世界,想要抓住爱情是极其困难的事。七巧也曾有过爱情,那段短暂的爱恋曾给她带去无数美丽的遐想,以至于在多年后回忆,“仅仅是一刹那,她眼睛里蠢动着一点温柔的回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所要的不是简单的刺激,而是一个可以使她依赖的人。可她又太认真了,她不能轻松。因为这感情牵扯伦理,(她爱上的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所以她只得将这一切强忍,为此心灵上倍受煎熬。“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季泽在分家之后的几个月突然造访,说着从前从不曾说过的好听的话,这一切让足以让七巧感到喜悦。可当他想再进一步的时候,她却拒绝了他的爱。

等待了那么多年,季泽终于回心转意了,可是“意”在哪?七巧略做试探便已知,他的目的无非在于打着感情的幌子骗她的钱。“他想她的钱—— 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截然相反的结果毁灭了她对这世界的唯一一点希望,她因此灰心,绝望,甚至疯狂。

《金锁记》提出一个很值得的讨论问题:家庭教育是不是比外界的高等教育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古训“子不教,父之过”,说的无非是家庭教育,父母言行于后辈的重要性。可在本文中,却是丝毫见不到的。现在的家庭,父母在乎孩子的衣食住行远远超乎他们的思想,若问及孩子整日想什么,要什么,大概所有的父母都要频频摇头。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严重滞后,一方面出于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对于孩子可能发生的成长变化缺乏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再加上某些原因所致,选择消极回避,使最须要呵护导航的青春期的孩子成放任自流的状态。

七巧在嫁入姜家后,渐渐地便有了抽大烟的习惯。刚开始,还只是偷偷地抽,到后来分家后,便不再顾忌,甚至猖狂起来。七巧的儿子长白年幼时“除了打小牌之外,只喜欢跑跑票房”,再后来“在外面赌钱,捧女戏子……后来渐渐跟着他三叔姜季泽逛起窑子来”;女儿长安并不是没有梦想,只是她的梦想尚未成形便已被其母七巧所扼杀。从各种信息反馈来看,长安长白的悲剧是长期受其母亲畸形的带有虐待色彩的教育所致。我尤其怜悯这个两次亲手放弃梦想的长安,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她的经历值得展开来说。

从前的人很少有机会接受外界教育。要强好胜的七巧存心与姜家大房三房比赛,托人说情方才将长安送到沪范女中。因为长安在学校丢被褥、枕套、手帕种种琐碎物事,七巧就认为学校存心占他们家的便宜,勒逼着长安退学。梦想就此破灭——这是不是太可笑了点?七巧还暴跳如雷,准备第二天亲自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面对母亲神经质的行为,长安“不敢做声,却哭了一晚上。她不能在她的同学跟前丢这个脸。对于十四岁的人,那似乎有天大的重要。她母亲去闹这一场,她以后拿什么脸去见人?她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经过一晚上的痛苦犹豫,长安最终大着胆子告诉她母亲不想再念下去。

长安不再去学校了,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或不时地跟母亲怄气,这时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到后来,在七巧的诱惑下,长白长安开始抽起了大烟。婚后,长白夫妻不和,渐渐又往花街柳巷里走动。对此,七巧的对策只是把一个丫头绢儿给了他做小,想要以此笼络他的心。只是,一个人的心又岂是那么容易被笼住的?更何况家里有七巧这样一个人物。见管不住他,七巧又变着方儿哄他吃大烟,总算以这个可怖的方法拉住了儿子。女儿长安二十四岁那年生了痢疾,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只劝她抽两筒鸦片,病愈之后,也就上了瘾。读到这里,简直有些不忍卒睹。

然而长白成亲、长安退学远不是悲剧的结束,在七巧愚昧无知的推波助澜下,反而迅猛地恶化,这时,另两个悲剧人物产生了——长白的妻子芝寿与其小妾。芝寿无法忍受婆婆七巧的种种折磨,最终因生“痨病”而死亡——或许此时她该庆幸,毕竟她及早的从苦难中脱身了;芝寿死后,小妾绢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不到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她们的死亡与七巧间的关联,芝寿那边是详写,绢姑娘这边是略写,可即使是影影绰绰的略写也使人觉得悲伧惊悚——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作者功力之深。此时对于张爱玲,已不是“佩服”两字所能表达的。

连续阅读此文好几遍,方才诚惶诚恐下评论,于我眼中,此文越细品,越觉得深不可测,切入人性的深度和对变态人格的剖析令人震惊。心理逻辑的层层递进如此森严有序,后世能表示的也许只有惊叹。难怪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说《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相较于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阅读这部小说的最大难度莫过于语言风格及快速的转换。语言是红楼梦式的,又揉合了现代小说的某些风味,显得典雅丰润、锋利迅捷;快速转换是因为通篇里七巧的喜怒无常。这一刻,她正微笑地同人闲谈,下一刻难保就歇斯底里,而这样的言行都有过硬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作为支撑。作品对读者的要求:理解力和领悟力,相对也比较高,

七巧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我们身陷逆境时,是想方设法奋起自救还是自暴自弃,低头向他人乞怜?七巧对姜家处感觉不如意,失望之余选择了抽大烟来忘却痛苦,可是她忘记了吗?除了让自己更神经质,似乎别无所得。显然,自暴自弃是下下策,向他人乞怜最多也只能换取别人的同情,或许连同情也有可能得不到。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前者。

现实这般残酷,人既生于世,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中我们常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许困难多于幸福,磨砺多于享乐,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始终不能有圆满的幸福和快乐。但人生仍是美好的,悲欢交集才是实实在在、复杂动人的一辈子。处在逆境中的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风雨承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金锁记》写就于1943年、曾被傅雷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和被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深得作家王安忆喜爱,王安忆也亲自操刀将小说改编成话剧,迈出了走上舞台的第一步。王安忆认为《金锁记》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她说:“《金锁记》这部小说是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她的特点是很会讲故事,反过来看我们的很多作品,都是一味抒情、说思想,不如张爱玲的好看。”张爱玲的妙笔,使曹七巧成为中国文学画廊中一个独具个性与命运的文学形象。这位二十世纪初旧式大家族女性的悲剧一生,引人深思。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泼辣而富风情,不幸被贪钱的兄嫂嫁到大户人家,倍受歧视与排挤,而自小瘫痪的丈夫,使曹七巧陷入情爱无法满足的痛苦之中,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气息的熏染,使她人性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一味敛财,了无亲情,甚至戕害儿媳,断送女儿的婚姻,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

静月清荷点评:

人物剖析的很到位呢,欣赏!结尾句很有感召力:现实这般残酷,人既生于世,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中我们常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许困难多于幸福,磨砺多于享乐,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始终不能有圆满的幸福和快乐。但人生仍是美好的,悲欢交集才是实实在在、复杂动人的一辈子。处在逆境中的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文章评论共[8]个
静月清荷-评论

占个沙发先!at:2009年06月09日 晚上9:53

静月清荷-回复从写评到再看,一连三次,感觉真得很好!欣赏了,问个好! at:2009年06月09日 晚上10:53

风雨承诺-回复编辑费心了,正是因为你们这般心思,所以我才来烟雨,呵呵!打算给张爱玲的作品写个系列…… at:2009年06月10日 清晨7:02

静月清荷-回复期待中!歡迎常來! at:2009年06月10日 早上8:57

罗军琳-评论

静荷点评很到位at:2009年06月09日 晚上10:49

菊梦悠悠-评论

无条件的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你的评析很到位,也很深刻。问好。at:2009年06月09日 晚上11:44

风雨承诺-回复呵呵,写的不好,谢谢朋友的关注…… at:2009年06月10日 清晨7:03

夜雨不朦胧-评论

欣赏了!at:2009年06月10日 下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