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宋词简析之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柳絮如棉

发表于-2009年06月09日 上午10:14评论-2条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作品原文】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原文理解】

杏花——这些被裁剪成碎片的洁白的绸缎啊,轻轻地重重地叠在一起,一层又层,淡淡地均匀地着上了胭脂般的粉色。崭新的样子带着靓丽的妆束,那美艳的姿色四处散溢,再加上那交融的香气啊,真羞杀天宫里的仙女。只可惜这花朵太容易凋零,再加上那些无情的风雨,愁苦,直让这曾充满生机的院落变得如此凄凉,谁知它经历多少次春天的逝去?

靠谁来寄托这重重的离别之愁恨呢?是多次见到的那对燕子么?可它们又不会说话啊!那山水迢迢,天地遥远的旧时的故国宫殿,现在到哪里去了?我不能让我不思念啊,梦里我都曾经去过哪里,可是梦又不是最好的寄托,更不可靠,故而,我连新的梦也不做了!

【作者简介】

赵佶,宋徽宗(1082—1135),我们都知道他是北宋的著名昏君,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任用的官员皆是鼠目寸光之流,比如蔡京、高俅之类,多不胜数。因此在他掌握朝政的二十五年间(1100—1125),横征财税,大建华殿,以致民不聊生,造成宋江、方腊等人起义,从而使整个国家里出现混乱状况;在个人生活方面奢侈无度,贪号古玩,荒淫不堪,以致国力不旺,朝政衰落。虽然他在政治方面极其无能,但在文学艺术上面修养颇深,造诣非凡。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书法上有自己的体型——瘦金体,《清明上河图》的题辞便出自他的笔下;在绘画方面也别具匠心,比如他的《芙蓉锦鸡》就是一幅较有欣赏价值的作品;在诗词方面的创作也较出心裁,但其基调多以凄婉哀矜为主。比如此作《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便是一篇代表之作。

【作品简析】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作于1127 他被金人所掳的途中,当时作者的心情尤为低落,见到一片的杏花时,即景生情,感怀无限,故此有此词留世。在这里我们当然能理解他当时的心理状况,作者为一朝天子的他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日子过的可谓是逍遥自在,悠哉乐哉,而见杏花之时却成了一个外族的俘虏,生活上的差异和地位上的跌落,无不让他产生消极的哀怨心理。

此词作分上下两阕。上阕以描写杏花为主,用词华丽优美且精炼。前六句写杏花开放的情景,“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这种借喻的手法用得炉火纯青,让人赞绝。“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作者将杏花比喻成裁剪下来的白丝绸的碎片,再均匀地染上一些淡淡的胭脂色,并轻轻地重重的叠在一起,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淡然又繁茂的美。“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这里是写杏花那种冰冷却又充满了让人赏心悦目的色彩,这里说明了杏花的艳丽的俏容是值得让人赞赏的。特别是“羞杀”一词,用得十分的精彩。“蕊珠宫”是道家传说中的天上清宫,这里为仙人所住,其仙人身边的侍女个个是花容月貌的佳丽少女。作者在这里说杏花完全可以让这些天上宫阙中的侍女们因相貌不敌而感到羞涩和惭愧。可见作者的“羞杀”一词用得是多么惟妙惟肖,恰似画龙点睛。后六句是写杏花凋落的场面,我们可以认为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的情景,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将自己置于一个美丽的庭院之中,在此而赏杏花,故有此说:“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前面作者说了杏花的美,并讲它美在何处,在“易得”之后,作者的笔锋一转,词调就变成了一种感慨万千的倾诉。这好比音乐中大调式的激昂的旋律,倏忽转为小调式的低沉的软谱。“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将自己的遭遇与杏花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种双关的写作手法,多少“无情风雨”其实就是发生在作者头顶的政治乌云;“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这种无味的低趣味的感叹,是必然的,花易凋零与风雨摧残有关,同时也于其自身原因有关,从主观上面来讲自然是要愿风云多变,从客观意义上来讲是要看看其杏花(作者)本身的原因了,再者讲来,花开花落,人上人下其实都是一种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世上没有不落的花,也没有华丽的一生的人。可见在封建时期,人的思想多半还是唯心主义的。院落凄凉让作者反问几番春暮?这种感情色彩逐渐递进的写作方式,给人一种愈进感伤愈深,感伤愈心里就愈痛楚。这种委曲的低诉,总会给人一种哀叹之音,使人荡气回肠!

下阙主要以抒情为主。作者离开了故土,失去了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那个曾让他辉煌了几十年的宫殿已经成为他的追忆和伤痛的根源。“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这里是承接上阙的后半阙的,讲到杏花凋落、院落凄清,再反追“几番春暮”之后,开始尽情地抒发心里的那浓厚的愁苦。这里有离别之愁,失意之愁,亦有坠落之苦,身陷囹圄之苦。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悲春的,比如那无语的杏花和呢喃的燕子,作者的心愁自然也没有人能跟他共同抒发,只能孤独地“凭寄离恨重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几句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不防就对作者当时的心情作一些探究。古人是极容易失意和悲伤的,这其实是一种唯心的思想所造成的,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类似于此词的句子,即使一代文豪、诗象壮阔的李白也不无做此类似的感叹。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种隐忍之中夹着一丝伤痛和悲楚。人是情感动物,遇灾而悲,见幸而乐这都是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生过的,作为曾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的天子的作者,忽然被政治风云摧残的如此落没,也不无理由不悲伤和哀叹。

总得说来,此词描写杏花的写作手法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既然作者本身就是个画家,因此对景物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也属正常的。作者不仅打破传统的描写,而且从静中见动,动中见情,情中见景,景中见思,这一系列的融合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学写作手法。念旧事而意绵绵,看新景而泪涟涟,这种逆向思维也是值得学习的。杏花固然是美好的,可是美好的事物总不能太长久,这些正如人生和命运。作者能借杏花这一自然界中常见的小景,抒发了心里中的大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也是相当之妙的。此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人文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品读此词,从中所获取的益处也大相径庭,各有其用。

2009年6月2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柳絮如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多灾多难的北宋末皇帝宋徽宗,却是传承千古的书画大家。
其词存量不多,却相当值得欣赏。
文章对“宴山亭”的解析不错……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问好朋友!at:2009年06月09日 上午11:26

风雨承诺-评论

分析的比较透彻,学习了!at:2009年06月09日 下午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