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先生自“5?12”汶川大地震后,一直日子不太好过。人们很容易将他与山东那位作协副主[xi]相提并论。诸如“含泪劝告”、“纵做鬼”之类的,让人们看出假来,假得超出人性的范畴。这也绝不影响秋雨先生的形象,照样上电视,照样评头论足。近日,秋雨先生又“出事”了,据《新京报》报道:萧夏林撰文质疑余秋雨为震灾捐款20万元的承诺,至今没有兑现,诺而不捐,成为空头支票。另一方面,秋雨先生的家人及助手予以辟谣,认为此文是无稽之谈。
先不说是否“含泪假捐”之事。说说秋雨先生为什么样走红?笔者作为一介平民,对秋雨先生日益看涨的名声有所耳闻,只是未见其建树如何。去年二月,笔者漫步于街头,忽见地推上,林林总总的书籍里有一本《余秋雨精品集》;旁边摆着一本《汪国真诗选》。经笔者一打听,《余秋雨精品集》仅售10元一本,想必是盗版。或许是被“精品”二字所吸引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急匆匆地跑回房间研读。读完之后,让我联想到:秋雨先生是靠什么出名的呢?秋雨先生与马兰女士,谁在提携谁?夫唱妻随,或是妻唱夫随?共同进步未尝不可。
秋雨作为一名文史作家兼散文家,笔者认为他还欠一些“火候”(其实笔者没有评论的资格),他的作品往往在引经据典中,突然生发开去,借古论今,把历史剥落出来,谈到今天,独自在历史与现实的边缘挥洒。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喜欢合情合理的给历史人物,注释心理活动,用以解读人的常态。他更像是读者的知音,帮读者解读历史,感悟当今,让人从厚重的历史中走回现实。如去年网络上突然冒出一篇李清照是酒徒、赌徒的文章。翻看秋雨先生过去写的《关于名誉》,在《什么最珍贵》一文中,关于李清照的评价,他这样写道:“自身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的、包装不出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毁损不了的。一个人在自身名誉的问题上是无论为力的。好就好在无能为力,一旦追求,便会弄巧成拙。”关于那篇对李清照是酒徒的历史的挖掘的考证,不攻自破。我很佩服秋雨先生的见解。看得出秋雨先生与其是评论李清照,可能早就把自己作为一面镜子,时刻要求保持冷静。
秋雨先生是否“含泪假捐”了呢?从家人与助手的说辞来看,那是“根本没有的事”。我在想秋雨先生频频出席各种场合,偶尔一兴奋,可能真的说出要捐20万元之类的话。人出名之后,特别是文化人,总觉得有责任教化于人,作个表率。不过,事后忘了。直至最后别人提出质疑,只好保持缄默。缄默之中当然有隐情,作文人难,难在嘴上。一旦出名,往往便肩负起莫明其妙的社会责任。比如易中天,地震时捐出稿费8万元。不出三个月,便有新闻说易中天购买别墅不够“意思”,跳出房产中介,独自与卖房者见面,目的只是为了省点中介费。名人照样是名人,一点不影响他们的形象,有时候出点负面的新闻更像是在炒作,真假难辨。秋雨先生近来频频繁出镜,点评走台,娓娓道来。偏偏有人总是发现他的用词不准,加以指责。那些坐在评委席上不说话的人,倒是在偷着乐。指责归指责,全是名气惹的祸。
至于秋雨先生是否“含泪假捐”,那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全文完-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