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城市,想为城市写篇随笔。
为什么定义为“随笔”,成文前或成文后都难以细说。只是十几年光阴荏苒,让我对城市的一切充满了感情。走在路上,会看路,看红绿灯,看来去匆匆的行人。受完了义务教育,走进高中,发现所读和所想皆有不同。以前想要的,现在不想要;以前不想要的,现在却发狂的想得到。书曰:“乙烯的产量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刚开始不明白,但是化学读着,却读出了点哲学的味道。毕竟,要提炼出乙烯,是要进行最深层的裂解,也需要最高的温度。人 不也如此么?我不想,在走出校门的一刹那,就埋没在茫茫人海中。
一
我所在的城市,福州,只是中国版图南方上的一个小点。别人提到福建,多是先想到厦门,后才想起福州是省会。提到这点,心中自然有点恼火。中国城市广植榕树的不少,福州为其中之一。若我继续照搬书上的“榕城”之类的地理美学词汇,如此下去,那么我所写的福州就没了“随笔”的味道了。外地人来此地,常嗟叹栽种如此之多的榕树。可是本地人除非骑车摔倒,绝大部分时间,看都不会看一眼。这里的三山两塔,三坊七巷,甚至乎也有一“西湖”,所体现的作用,无非多是娱乐大众。前段时间评选“城市名片”,我很开心三坊七巷选上了。因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学生,如我,本地长大的,却对福州的路线十分的不清晰。只是脑子中那些熟悉的名词,激起了我的感情。三坊七巷中印象里只到过“塔巷”,如今荒废,似乎里面永远只有鱼丸店。我不舍,上初中的时候写了篇《塔巷余弦》。
现在六月份,这儿的绿化带栽种着许多不知名的花,都开了。一簇簇,一朵朵;红的,白的。初夏的风,轻轻地抚弄着它们,它们羞了,就不停的摇摆。淡淡的香味,你看着它们,才闻得到。有时放下匆匆的脚步,此景,让我心中多了一些温暖的感觉。只是看完,依旧要走脚下的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前进的道路上奔跑着,害怕起初的停滞让我永不前进了。不常读书的下场,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心中没有现成的成语和华丽的词汇,因我想多一份本真,少一分浮华,为自己的生命存在着。
“随笔”写到这儿,似乎太过随意了。第一段的开篇说为城市写,写着写着,又写到了自己。可是我所感触到的城市生活,又不得不从自己开始写。老师说开篇点题,主旨清晰,只是这几点写到城市,似乎不受用。因为对待这个城市的感情,何止是一种结构性就能理清的呢?即使年岁的增长,所接触的人的变化,但又能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城市了解多少呢?有时颇感无奈,但依旧进行着自己的生命。学习,竞争,工作,道路如此而已。但如果换一条路,又能多带来些什么呢?
有时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不得不走。哈佛大学有句校训“如果连学习都把握不了,那你还能把握什么呢?”感谢城市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只要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你就有资格,立足于同龄人的顶端。至少,在校内,你有着属于自己的光环。
二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城市的形态从不改变。
它永远屹立着,发展,扩大,从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我觉得,一座城市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所共同享受的成果。他们,重复着自己的生命,进行自己的生活。我亦如此,只是我所重复着的,是为了以后不再重复必须重复的。因为别人没停止,只去超越,才不会后退。所走的路,为的是今后的生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我说:“但你可以选择你想吃的那下一颗。”
-全文完-
▷ 进入黄泽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