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黄,麦上场,”伴随着黄橙橙的杏子上市,小麦在也进入了繁忙的收割季节,父亲打来电话说小麦熟了,急等着收割,我说要我回去吗?父亲说不用,现在都用收割机了,只是前几天的雨水多,现在地里还泥泞,收割机进不去地。我又问,那怎么办呢?父亲说等吧,等天好了,就可以了,然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挂断了电话。
一股酸涩涌现在心头,说故乡远吧!却时刻在心头挂念着,说故乡近吧,一年也就回去几趟,还是匆匆来匆匆去,故乡都成一道风景了。父亲的叹息让我难受,想哭,想喊、想狂奔。
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也一直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至少女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儿女长大了,父母却老了,就像那熟透的小麦,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我很怀念,怀念我童年、少年时候的故乡。
记得那时候的收麦季节,我们兄妹是不能睡懒觉的。
进入农历五月,农村也就进入到热火朝天的忙碌局面。天毛毛亮,母亲就起来了,门口有棵老杨槐树,树下有个大磨石,母亲做好早饭就开始在那个大磨石上磨镰刀了。
哧拉、哧拉的磨镰声音在寂静的村庄格外响亮。母亲一边磨镰刀一边开始喊我们兄妹的名字,等我们磨磨蹭蹭爬起床,母亲已经把全家几口人要用的镰刀磨好了。母亲的镰刀磨的最快,这个任务基本上年年都是母亲完成的。母亲磨镰刀很讲究,磨上几分钟,就会、对着月牙般的镰刀看一看,然后用大拇指挡一下,再继续磨,继续看,继续挡,直到镰刀刃成乌黑色,拇指挡着成筛状,不光滑就算锋利了。这是母亲教给我的经验,有时候母亲会拉一根头发放到镰刀刃上轻轻一吹,断了,这时候的母亲脸上不再是攒着劲,而是笑眯眯的了。
进入到地头,锋利的镰刀便开始了它的工作,滚滚麦浪在我们眼前晃动,金黄色的麦穗在太阳的照射下放射着光芒。雪白的馒头似乎就在向我们招手,于是,我们挥动着镰刀,左手把一片麦子齐刷刷搂在怀中,右手的镰刀成弧形状态一扫而过,一抱麦子便躺到在脚下。然后双手把麦子抱起来放到父亲提前做好的“要子”上,一棵一棵麦子就这样成了一把一把,再由一捆一捆变成了一垛一垛…
尽管麦芒扎得我们胳膊满是红丝,尽管毒辣的太阳把我们晒得满脸通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割麦的劲头,我们流着汗水却是开心的,都自告奋勇去数扔在地里的麦捆。多少麦捆就决定着麦子的产量,预示着明年的光景是好还是坏,是决定我们读书有没有饭票的问题。
套上牛,拉上老车(架子车)麦子就这样进入到稻场上了。空旷的稻场开始拥挤了,小山一样的麦垛林立在村头,背着旱烟袋的二爷总喜欢抄着手来回地在麦垛前转动,估算着谁家的麦垛能出多少斤麦子,不能不佩服那古老的经验,估算和秤杆总是不错上下。
收割后的麦子并不急于打场,而是先要抢种秋庄稼了,俗话说:“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这些千百年以来总结出来的谚语,在耕种上是科学的定律,秋天的庄稼是要抢种的。
种完秋庄稼,小麦打场也正式开始了,童年时候的打麦场,是用家里耕地的黄牛,套上石磙、碾子,父亲手中扬着长长的鞭子。啧、啧、啧地开始转圈。老黄牛在烈日的烤晒下和父亲一起不停地转动。大汗淋漓,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带着笼嘴的嘴巴还滴着口水,淋拉在麦子上。
调皮的我们还时不时地跳上碾子,蹲在上面,任凭老黄牛吃力地转动着,那时候的我们怎么也体会不到老黄牛的辛苦,那是多么好玩的事情,父亲用鞭子抽打着老黄牛,不停地催促它快点、快点,我们开心的笑容在碾子上转动着、转动着……
少年时候的打场,已经进入半机械化了,农村的四轮土拉机,上门服务,按场计算价钱,喝着机油的土拉机真是比老黄牛厉害多了,它不再套石磙和石碾子,而是特制的铁碾子,那沉重的家伙在土拉机的带动下,一圈过去,麦子就簌簌地脱离茎秆。几圈过后,我们用“木叉”把麦秸翻一遍,然后土拉机再碾,如此反复三遍过去,麦秸和麦子就完全分家,把麦秸一点点捡起堆在一边,地上就是麦子和麦糠了。待东风刮起,在拢起来的麦堆旁,父亲用木锨把麦子扬起,风刮走了糠,坠落的就是饱满丰腴的麦子。
我特别喜欢仰起头站在麦子堆上,父亲木锨下的麦子像小石子一样洒落在我脸上、从颈脖钻进我的衣服里,痒痒的感觉,让我不停地抖动着衣服,在麦堆上乱蹦。那样的感觉很幸福,是丰收的喜悦,父亲、母亲开心地笑着。
我的少女时代,哥哥们都相继离开了故乡,只有我和父母在一起,于是,我担当起了男孩子的责任,和父亲一起打场,父亲扬麦,我负责打落扫。(就是把没有飞走的余糠扫干净)这样的工作我一干好多年,直到出嫁为人妻。而我们兄妹几个,也只有我会做这样的“工作”。村子里的老人看到我就会竖起大拇指,谁也没有想到我这个纤纤娇女会把爷们干的活做的有板有眼。
父亲也想不到,但是他眼角流露的赞赏我分明看到了。他常常会在村人面前说几个孩子中,女儿是最贴心的了,在麦收季节的打场上,几乎可以帮他一半的忙,父亲的话中流露着几多的自豪!
其实那时候的我也没有多余的想法,一个乡下女孩子,干农活是很正常的事情,拿起扫把是因为好玩,也是想帮助父亲,因为他一个人做完这样又做那样,一天下来,躺在那里都不会动弹。我拿起了扫把,却没有想到,自己把这样需要经验的活做的很有成色,得到了乡邻的夸奖,成就了我一个美好的故事。
时过境迁,很多年过去了,一年一年的粮食把父亲笔挺的脊梁压弯了,几个儿女把父亲的心操碎了。故乡也早已经不再打场了,现代化的收割机直接进地,然后在地头就把麦子卖掉了,石磙、石碾、静静地躺在村头。父亲的木锨没有地方用了,我用过的扫把也堆在了墙角……
如今,父亲的儿子们依然在远方,唯一可以和他并肩做战的女儿也离开了他。小麦又熟了,父亲拨通了我的电话,我清楚的知道,在这个农忙季节,父亲只会拨通我一个人的电话。其实他也知道,就算他让我回去,我也没有时间,孩子谁照顾呢?
父亲的叹息重重地撞击着我的灵魂,我的眼泪在挂断电话之后一滴一滴落下来,故乡的影子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我看到麦子地边上的父亲,他的背越来越驼了,脸上的沟壑越来越深了。
麦子熟了,父亲和母亲又开始一年的夏收了……
-全文完-
▷ 进入丹江诺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