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昏雨,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在晚风前,都是并蒂莲。”这是评剧《花为媒》中的名段。每当听到新凤霞前辈这段优美唱腔的时候,自己便会联想到清风又绿江南时静月下的清荷,在紫竹伞的遮映下,与小池疏雨缠绵时的情景。
六月清荷,生长在北方小城的映心湖畔。因私自下凡被王母贬下凡尘的侍女玉姬做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荷,不施粉黛的天生丽质,无与伦比的脱俗气质;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花月不足喻其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池中,一朵朵重瓣红莲从层层莲叶中探出头,或含羞于碧绿之中,或掩面于莲叶左右,或翘首待放,或婀娜多姿。清荷的优雅芳姿遍及大江南北,它不仅具备了“阳春白雪”的高雅气质,还囊括了“下里巴人”的朴素品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此时没有了春风的料峭,没有秋风的萧条,没有冬风的凛冽,只有夏日清风的温柔。月下清荷,一湖碧水莲心守。清荷于静月下的波光潋滟中,散发着她独自特有的芬芳。夜晚清辉月下清荷,更让人领略到了满湖荷花飘香千里的魅力,它与潋滟的映心湖光、叠翠的俏美山色交相辉映,让赏荷的人们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尽收眼底,给人一种置身于美妙的碧波仙境之内的感觉。柔波里,月还是那月,荷还是那荷,纵它三千繁华,依旧淹没不了,一缕清香。整个夜晚,只有风影、月影、荷影……
月下的荷塘,飘溢着缕缕清香。静静的荷花挺立着,沐浴着清澈的月光。一弯瘦月,几缕清风。花影摇曳,我踏风而来,衣袂翩然,发丝飞散,而清亮如霜的地上却没有我的影子。晚风吹过,缕缕香魂瘦。映心湖边,光与池塘边路上的灯光,把整个荷塘照得如同昼光。月下的荷花幽静含蓄,犹如出浴美女,让人遐想,心扉蠢动。水波潋滟,莲叶田田。一阵晚风袭来,将幻觉中的我唤醒。风过后,湖波无迹,荷香无痕。只有杨万里的诗在我的脑海中浮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文人笔下,清荷更多了几分姿色。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笔下,采莲少女的美丽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因为她们的身影已与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荷塘、莲花融为一体了。散文大师朱自清笔下的月下的荷叶、荷花和荷塘,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一部中国文学史,与莲花有关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很多,在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领域,都有莲花的芳踪。更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将清荷比喻成志行高洁的隐者;今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荷花比拟成抚慰心灵的舞者;还有季羡林《清塘荷韵》,把清荷比喻成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无论是高洁的隐者,还是抚慰心灵的舞者,亦或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还有彻悟生命的智者,这些文章,把荷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荷的娉婷玉立的丰姿,已经被他们咏尽写绝。
静月下的清荷,与粉莲的轻拂,仿佛让自己远离了喧嚣的尘世,自己真的如愿成了清荷,成了醉莲,看破了红尘里的爱怨情愁。伴着莲花的舞弄,佛性依然,禅心突起,清静的心领会了自然的馈赠。于佛而言,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观世音坐莲而至,她摘一莲掷于海中,端坐莲花顶上,万世敬仰;太乙真人用荷叶、荷花、莲子、藕包裹着哪吒的灵魂,哪吒是莲花化身。夜风袭来,将幻觉中的我唤醒。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似晨钟暮鼓,击打出清风竹韵;它用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湖面轻泛涟漪,飘过一缕淡香……
清荷开在月光下,淡淡的芳香让夜色发芽。映心湖畔,看过无数次荷花。只见那亭亭玉立之叶,完全不是印象中的那种浓绿,应该是青绿,更贴进生活和生命的那种普通的绿。隐约中的风姿因按捺着燥动而更显出难得的羞美。荷叶因被圆圆的叶梗支撑着,到像个细腰的女子,秀丽而舒展。而叶梗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正是寓示着秉直而无圆滑的为人之态吗?再仔细看了,众荷的颜色也稍稍不同,小叶较大叶略浅,天真而精致。我想,若是风起,雨来,它们随风轻舞的样子,该会多么飘逸多姿,它们昂首与雨轻吻的样子,又该是如何令人心醉呀!
柳丝笑春,绿荷消夏,红叶惊秋,梅花傲冬,花好有时节。清月透射着秋野的光芒,湄荷点缀着秋野灿烂的灵魂。月夜里,清湄更是绚目而神秘,清醇而志远,清湄边的清荷回望着过去,沐浴着月色。抬眼望月,月更明而彻。静月清荷,清辉的月下,清丽的荷边,让我想起了席慕容写的莲:“莲的心事,无人能懂。细细回味,简洁的话语里,仿佛有无限的诗意与禅机。莲,向来是与佛有缘的一种奇花。静月下的清荷散发着馨香,我的思绪宛若月光的千丝万缕与荷花的袅袅清香相缠,一直攀到夜色上,眺望将来临的相聚与分离……
淡淡的月色,静静的清荷。我心似莲心悠悠摇曳,穿越秦时月,唐时风,宋时雨,远离世俗的尘埃,独守淡泊在空灵。心是莲花开,如禅如佛,空灵的歌声,洗涤疲倦的心灵,心境里撒满葱翠的绿意。静寂中坐看花开花落,卧观云卷云舒!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