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题是我年少时随母亲去洞云寺还愿之后写的一首诗的开篇之句。今天读来,颇嫌稚嫩;不过,也勾勒出了洞云寺的一些情景来。全诗为:
梵宫兀筑画洞云,鸟瞰周遭等建瓴。
冥草藏身入隙烨,松涛竹籁玉台声。
洞云寺建在今建设镇麻柳场境内的洞云山上,占地颇为广袤,殿宇雄伟宽阔。走进高大的山门,可见两重大殿、东西厢房和僧舍树间,布局紧凑而错落,层次分明而活泼,浸透着设计者对中国古寺庙传统建筑制式之审美意识。庙宇背临十数丈高的悬崖绝壁,其间有萝蔓林莽掩映着的纵深百余丈的阔大干燥的洞隙。洞隙中有古人留下来的石桌、石床、石龛,俨然一座长长的地下宫殿。只是,不那么明亮光灿罢了。
据说,这洞隙是獠人生活的遗迹。
寺庙周围大木葱茏,蔚然浓荫,古松翠竹,掩盖门楣,晨起烟岚,落照衔峰。山脚有如带的旭水河虬曲绕过,河水清澈,游鱼历历可数。时有斜风细雨老翁垂钓,残阳流金村姑浣衣,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盛夏时节,山下赤日炎炎,暑气如焚。登临山上,清风徐来,蝉声唧唧,荫翳林深,暑热顿消。步入洞中,更是凉爽如秋,舒服怡然矣!夜卧寺榻,静听松涛竹籁,如歌如诉,天然成韵;晨立山顶,可闻啼鸡喔喔,犬吠汪汪,大有桃花源之景象。大凡来过此山此寺者,都有身去心留,不虚此行之慨。
人人都说这洞云寺,山美,水美,寺奇,传说更神。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身著粗麻布衣裳,脚登线耳子草鞋的游方和尚化缘来至麻柳场,见前面一架青山兀然而立,山腰雾霭袅袅,灵气漫漫,遂疾步而趋,走着走着,自觉两腿生风,身轻如毛,一忽儿即至山前。但见山上松苍竹翠,百草发而蓊郁,野芳秀而幽香;山之阴藏长穴,宽敞而清凉。和尚连连长叹道:“吾所终在此尔!吾所众在此尔!”遂入洞穴席地盘腿打坐起来。
和尚虽然足足三天没有进过一点儿饭食早已饥肠辘辘,却依然微闭双目,念着经文,虔诚之至可掬焉!俄顷,和尚即进入半醒半睡状态了。这时,观音菩萨拌作一窈窕村姑挽一篮饭食至。和尚依然似醒似睡,似梦非梦,却大口大口地吃起饭来,精神倏然饱满,再看看皓齿明眸、腰细胸酥的女子,不禁心猿意马,心旌摇荡,神魂飞拂……
好在他已是出家多年的和尚了,佛性未泯,刚一生念,即刻收心,一声“阿弥陀佛”即悟性重明。再一看时,村姑业已袅袅而去。斯时,天已黄昏。忽然听见半空中传来一个声音:“峰极洞冥草,可食可炬焉!”
和尚匐地而拜道:“多谢菩萨点化!”即登临山顶,但见在各种奇花奇卉异木异草中,有一草如金灯放明。他就摘下一枝,擎于手中,顿即如熊熊火炬,把山野照个透亮。他再摘一枝送入口中,即觉甘甜似蔗,十分可口。和尚喜忖:“古人说宁封仙人服洞冥草,于夜转见腹光透外。我今得此山此草实乃三生有幸也!”遂决定在此山做道场。他于是倾其全部所化之缘,建成一座小庙,供奉观音和宁封诸神直至圆寂。
不过,我那时见到的洞云山虽还是那山,可寺已经不是那个和尚之初建者也。
现在,不知洞云寺怎么样了?山仍青,庙仍奇,洞仍幽,水仍清么?作为身居闹市的我,是多么想去看看哟!这又是不是想去“还愿”呢?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