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写了一篇《黄土地上的故乡震撼》,说让我给看看,能否提点建设性的意见。我知道朋友是谦虚,认为作为一家市级媒体的名记,出自他手的文字是不会让人失望的。我之所以接下稿子,不是觉得自己就有什么真的高人的地方,而是想,我毕竟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许多年,对故乡的感悟总还算是有一些的。
既然朋友的稿子说的是故乡的震撼,我想就震撼先行做点无聊的思考。什么是震撼?高深的理论我说不了多少,但我想,震撼一定是来自于心灵,是心灵对现实或者历史的碰撞,所产生的一种动能。简单的说,就是心灵在现实的感受中被撕碎,然后又聚合起来的过程。这就是我理解的震撼。
读朋友的文字,说心里话,还是很有感觉的。因为朋友毕竟不是故乡的人,要他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能用心灵感受黄土地上的故乡震撼,多少还有些勉为其难的。客观的说,朋友的文字是无可挑剔的。不论是谋篇,还是情节都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只是我在读过全文之后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心灵的震撼力度不够。也许我是有些过分的吹毛求疵了。
对于故乡我是很有感情的。我在这里不是想标榜自己的什么。我想不管是谁,做为故乡人,对于故乡的理解都会是一种独一无二。其实我的故乡从现实看,他就是黄土大原上的一个小城。但是作为黄土地上的一段历史,故乡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还是很令人玩味的。
相传仓颉是生在故乡,今天还留有一千五百多年前古庙。走在历史浑厚的古庙里,那些参天的古柏就能给人带来一种震撼。尽管它们静悄悄的在那里已经呆了几千年。也许就是这几千年的积淀才让心灵生出一种无形的萌动,才让生命有了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第一次知道杜甫是因为他的那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诗。可是真正让我理解杜甫的却是他关于留给故乡的故事。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时期,杜甫也不知道为了躲避什么,竟然来到了当时他舅舅任县令的故乡。而且在这里留下了几首诗。虽说不是杜甫的留世名篇,可是放在我的故乡,给人留下的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尽管那些故事多少让人回味起来有些伤感。
震撼有时候不是撕心裂肺的生命毁灭和重生。记得有两个故事虽说是文学作品留下来,可是它却一直深刻在我的心底。带给我的心灵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高山下的花环》大家可能都知道。特别是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我想在当时没有看过的人一定不会很多。因为那毕竟是成就了一个时代。
电影里有两个画面,一个是主人公梁三喜在战场上牺牲的画面,导演为了凸显一种时代的精神,在画面的处理上可谓是别具匠心。用重复叠加的画面一次又一次的让梁三喜倒下又起来。我当时理解导演的苦心,因为他是要用这种加重的笔墨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可是很遗憾,我看了这个画面,在心灵中却没有留下多少激荡。只是觉得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似乎还有值得记忆的地方。
然而另有一个在别人看来很不起眼的画面,却终于让我撕心裂肺。那就是梁三喜的母亲在参加完儿子的葬礼,要回家的时候。部队首长问她还有什么要求。老人这时翻起自己的棉衣一角,撕开线,从里边取出一个布包,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的严严实实。最后终于打开了,里边是还有零票的人民币。她告诉部队首长,说儿子生前欠了战友的钱,现在儿子走了,她要把债还上。
就是这简单的一幕。一位失去儿子的农村老人,一位家里还很贫穷的农村妇人。就是用这样的举动来完善自己失去生命儿子的形象。当时我看到这里,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就像脱缰的野马,滚腾而泄。当时我的心真的被揉碎了,几乎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复原。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到底是什么给我带来如此的震撼和冲击。可我觉得,有时候生命的意义不一定就非得在逝去的时候才彰显意义。
大概我和作者李存保是战友,我们又一起在当年全军举办的文学讲习所里学习过。所以对于《高山下的花环》有着一种情有独钟的感受。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位母亲用一种朴素的举动就可以揭示人性的的伟大。为什么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会用这种方式来诠释生命的震撼。
记得我曾经和作者交流过。不善言谈的他告诉我,当时写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好多次都写不下去,也是泪流满面。有一段时间,他真想放弃这个情节,因为当时有人说这个情节削弱了英雄人物的分量。可是他觉得,既然自己崇尚现实主义,最后还是留住了这个画面。作者看来把握住了生命和心灵存在的基础,知道心灵的震撼需要用什么来支撑。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来自于那个时代,一位军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结果牺牲了。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明节,老人去陵园看望儿子。最后在细雨中他缓缓举起右手,给长眠在那里的儿子举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就是这样的一个军礼,让我又一次真的流泪了。作为男儿,保家卫国牺牲了性命,按说也是死的其所。但是在这样的场景里,我们感受到的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治所规定下来的那种羁绊。这里让人震撼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生命衍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记得我在读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时心里里就一直有一种困惑。我们的心灵到底需要怎么样的一种情绪支持。当然了,尼采在这里论说的悲剧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社会所带来的不幸。他是在论说一种生命和心灵的激荡。追溯的是一种原始生命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说心里话,当时我没有完全读懂尼采的这部专著。不过好多年以后我总还算是明白了其中的一点道理。不管是悲剧,还是正剧喜剧,只要能给人们的心灵留下震撼,它的存在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说这些,我知道有些为难朋友了。因为他的文字不可避免的带着一种御用的味道。其实这怪不得朋友。因为他还需要生活,还需要养家糊口。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里,说震撼本来就是一种奢望。我们不能说朋友没有用心,我们也不能说朋友不是真心。我能感觉出来,在他的文字里,多少还是有些对家乡的真情实感。
说到家乡的城市,他感受到了一种现代的气息。只是修了几条路,装了几个灯,似乎就想说明点什么。我总是觉得有些身单力薄。朋友的文字还是给人们展现了不错的家乡画面。读起来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只是说到震撼,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元素。其实我想,惊天动地的事情不一定就能带来撕心裂肺的震撼。看去不经意的小事也许才是留给生命最深刻的记忆。
哲学中的无穷大所反映的宇宙观往往不及具体的事物发展来得让人觉得亲切。苍穹的浩瀚在一定时期不及一粒稻谷留给生命的意义久远。所以我觉得朋友的文字说的有些大了。其实现在的读者很聪明的。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说那些大得连边际都没有的事情,我们只要能从生活的故事里截取能让心灵受到感动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震撼的哲学源头。不过我想,听惯了大话空话和不着边际的话的中国人,现在需要的不是什么口号,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体验,一种对社会的反思。这和一对男女男谈情说爱一样,海枯石烂的话说上一次就可以了。真正的体验恐怕不是来自于冥冥的梦想。
故乡其实有着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当年为了能体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以倾全县之力兴修水库。几十年后,他们也可以观念一变,把一方绿水称为黄土塬上的生态旅游湖。别看这就是一个名称的更换,其中隐含了多少生命的不甘寂寞。
过去的故乡,出门就爬坡,赶路凭的是两条腿。现在还是这片土地,公路四通八达,小车摩托穿梭其中,真的能给人一种车马炮在大师的手里如行云流水的感受。物质财富尽管是精神和生命最重要的支柱,可是真正能展现生命和精神光辉的一定会是那种对生命和精神的完美理解。
我知道朋友最后一定会让我说点什么的。我知道自己一定说不好。不过我想,既然是朋友,既然是写我的故乡,那么我还是应该诉说心灵中的感受。既然想让故乡的故事震撼人心,那就必须要有一种对生命和精神的全新理解。农民的苹果一亩卖到三块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是一种震撼。如今故乡的苹果一个卖到几十块钱,我想同样也是震撼。那是一种追求的震撼,是一种诠释生命能量的震撼。
不要说是谁完成了什么!不要说这个世界谁就是主宰!面对故乡,我们只要真心体验,也许山间的溪流同样能给我们的生命留下无与伦比的震撼……
-全文完-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