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艺术泛滥的时代深山的小树

发表于-2009年05月31日 清晨7:56评论-3条

曾几何时,艺术高高在上,是阳春白雪,宛若王谢堂前燕,只是寂寞的栖息在神圣而幽深的宫殿,只有所谓上层人物方能窥其真颜,专享独占;而如今却俨然进入一个艺术泛滥的时代,形形色色的艺术,还有很多披着艺术外衣、林林总总的伪艺术铺天盖地的飞入,不,应该是闯入寻常百姓的家里,猛烈撞击如我等草芥小民的心扉。艺术纡尊降贵,下落凡尘,理应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然而洪水猛兽般的涌来,且泥沙俱下,实是一件让人欢喜让人忧,且更让人心惊的事情。

何谓艺术?每个学术门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解,确乎没有一个让人人都满意称道的定义。词典解释为:一、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二、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三、形状独特而美观。下面就结合词典注释,试分析今日社会泛滥的各种艺术之真实面目。

一、 人体艺术的真实面目

关于人体的艺术,相对于我们东方,西方文化较早的予以肯定,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体艺术体现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并涌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人,是万物之灵,统率着天地万物,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来看,都是无比缜密而精巧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的身体是造化的杰作,自然也是一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带来感官上美的享受和愉悦,自然也可称为艺术。当我们面对一个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时,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我们内心涌现的是对美和纯净艺术的敬畏和感动,那些猥亵的想法早就远远的逃到九霄云外。

今日那些声名鹊起的人体模特,也在毫无保留的弄姿于摄影机前,鲜活真切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她们的确很美,皎皎的面容,恰如其分的身材,青春的活力,如火的激情……一切都使人陶醉,一切也使人遐思万千,一切都好象是真正的艺术。然而,在艺术——这个唬人而晃眼的外衣下又掩藏着怎样的面目呢?

在经历了思想的禁锢后,人们自然会对这些“前卫激进”的艺术形式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所以,人体艺术作品刚出现之时,一方面举国哗然,口诛笔伐者有之,热情歌颂者亦有之;另一方面,尽管动机各异,目的不一,但很多人趋之若骛却是不争的事实。曾有逆国人唾沫而游,依靠人体摄影而一炮走红的“勇敢者”,在满城风雨之时依然“无畏”的通过各种方式炒作自己和自己的“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借此吸引更多好奇的眼球,从而完美的达到目的。或许,精彩的闹剧本就是蓄谋已久的阴谋,就在举国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的讨论中,她和幕后的策划者正乐的屁颠屁颠的数着大把的票子,然后做一个悠然而惬意的美梦。管他天下是否大乱,反正我是得胜回营,钵盆四溢。本人并不怀疑在这些敢于吃螃蟹的人中,或许真的存在为艺术而献身的纯艺术者,但那也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只是假借艺术之名,以此作为出名的噱头,从中赢得巨大的物质利益。

当形形色色的人体艺术作品和写真集满街都是,连地摊上都滞销的时候,看客们曾经的几分狂热已经变成了疲劳和麻木。于是就有识时务、明变通的人推出了所谓“更大胆人体艺术”。啥叫“更大胆人体艺术”?其实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彻底的呈现给人看,自然包括身体的隐秘部位。或许,其噱头恰恰就是这些东西,妄图依靠这个敏感的部位吸引更多的目光。有些“艺术家”红口白牙的辩解说,隐秘部位是上帝最杰出的作品,是世间最精妙的艺术品,将它彻底的呈现给世人才是真正的“为艺术而彻底献身”。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艺术和色情只有一步之遥,其界限是模糊的,但是如此暴露的东西,无论在哪种文化和文明中都不会被认定为艺术,只是下流无耻的玩意。

还有人接过西方某些过时“艺术家”的衣钵,兴起了所谓行为艺术活动。或许,真有人真心继承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艺术炽烈的追求,并用这种另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尤其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愤慨和抨击。但鉴于目前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们”拙劣的表演,只好失望的摇摇头,扭头离去前高声的送他们四个大字——“什么东西”!

记得前不久,有个艺术院校为了表达对艺术的纯洁的追求,为了庆祝一个什么节日,就搞了个很多男女赤身luo体做多米诺骨牌游戏的活动,满目的裸男裸女依次扑倒,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大狗尾巴圈。有明晓艺术的人便吹嘘说,这样的活动场面如何的壮观,内心如何不可遏制的激动等等,似乎这就是失传已久的艺术秘笈,堪可比拟“葵花宝典”的威力。然而我们却看不明白,也不懂里面的玄机。这样的活动无聊至极,有何益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对于一些未懂人情,纯若素纸的孩子来说,却定然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高尚神圣的艺术原来就是这样!原本纯洁无邪的心灵或许就会因此蒙上厚厚的阴影,对艺术产生极大的误解。不食人间烟火,妄自尊大的艺术家们,请你们行行好,为了自己、还有别人的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请不要再假艺术的圣名戕害孩子稚嫩的心灵,请不要再厚颜无耻,自欺欺人!

还有一些所谓的先锋行为艺术派,为了做秀,为了达到险恶的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极端的手段——自虐、他虐、血腥、暴力、色情……各种怪异,甚至变态的方式来赢得社会的关注,而目的只有一个:获得利益,名利双收。

任何肮脏龌龊的东西总是要借助高尚净洁的行头来伪装自己,以便于招摇过市,然而沐猴而冠终非人形,无论如何精美的画皮也无法长久的遮掩丑陋的本质。时光流逝,迟早会把形形色色的伪艺术斑斓夺目的画皮剥夺一空,露出那无耻卑鄙的尸骸。

二、 为人处事和说话也成为艺术

如今是个万事讲求技巧,一切追求艺术的时代。

为人处事,人际往来,自然需要注意一定的礼仪禁忌。尤其当和我们交往的对象有异于本土文化形态时候,更应该谨慎一些,比如阿拉伯民族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再如,和关系比较疏远的异性交往,举止就不要过于亲密,否则,便会让人厌恶;即便是关系比较密切的普通异性朋友,也不能堕入狎昵境地,否则也会招惹事端。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的原则——相互尊重的友好原则。人际交往其实是有很多应该注意并遵守的原则,由于太过繁芜复杂,如果真要具体的讲个明白,恐怕可以写成好几本书。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赘述,只是不想引起读者朋友的误解:人际交往中,不要太过随意任性,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了解一些重要的禁忌。

可是,当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都要讲求技巧和艺术的时候,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比如古人告诫我们:见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或许是从前一位敏感而善思的忠厚长者从惨痛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于是情真意挚的书写下来,流传给后人,谆谆告诫每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人。那么,到底哪些想法是属于这“三分”,哪些又是不能说出的“七分”?这便成了艺术。或吹捧对方,使自己得到悦纳?或吹嘘自己,使自己受到赏识?或挑拨离间,坐收渔翁之利?或绵里藏针,威压震慑对方?或明哲保身,顾左右而言他?……很多种选择,很多种推测,兵无常形,话亦没有定规。但最根本的却是不变,一切都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我们就看到在人际交往中,一张张善变却机械的面容,并真切的感受到麻木面容之下隐藏那颗疲倦的心。每个人都带着至少成打的面具,随时随地准备更换。见到上司,换一副笑容可掬的面具,且点头哈腰,恭敬顺从;而当上司转身的一刹间,猛然就换上了一副深恶痛绝的面具,咬牙切齿,恨不能唾其面,掴其脸;见到同事,或亲若兄弟,做恳切热心状,或同仇敌忾,做志同道合态;而在背后,却马上换上另一副尊容:或见死不救,幸灾乐祸,或造谣中伤,暗箭害人;见到下属,则换上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具,高深莫测,阴阳难辨;见到情人,就换上一副甜蜜瘆人的面具,娇嗔呵宠,厚颜无耻……

很多人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或许真能像伯牙子期一般高山流水遇知己,的确很难。但是,在叹息人心莫测,朋友难寻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对他人真诚相对了吗?每个人都怀有重重的戒备之心,穿着厚厚的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枪剑戟相互试探,彼此比划,又怎们能成为知己好友呢?

如果硬要说为人处事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技巧只有一个,那就是——真诚!假如一个人抛弃了这唯一的技巧,去寻求其他的窍门,纵然圆滑至极,奸诈无比,最终也会一败涂地,因为他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收获的只是孤独。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在一起就变成虫了。虚伪的相处,无端的猜忌,聪明才智都用在了无聊的扯皮,无谓的推诿上,甚至用在了相互拆墙脚,勾心斗角的争夺中,这些无疑产生极大的内耗,本来轻而易举就可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弄越糟。两人同心,其利断金,但若两人离心,其害甚于猛兽,甚至不仅事情搞砸,而且两败俱伤,空让外人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岗位竞争激烈,面试就变得很重要,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关于面试礼仪和艺术的书籍。为了饭碗,看看这些书,多讲究一些礼仪和艺术,哪怕是穷讲究、乱讲究也是无可厚非的,总没有坏处,即便无用,也可以图一个心理安慰。

但,如果负责面试、选拔所需人才的主考官若是把眼光集中在面试者极力掩饰并粉饰的服装打扮、举止动作上,恐怕也会看走眼,选错人。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孙权以貌取人,失之庞统。相貌俊美者,固然睹之心旷神怡,但未必有才能,银样蜡枪头也是屡见不鲜;相容一般,甚至怪异骇人者,未必不能抱瑾怀玉,满腹经纶。取人者,取才为最,以貌取人者戒。

细节决定成败,一句很流行的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万事都不可太过绝对。古语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是有几分道理的。很多才子,往往也都是有几分脾气的,这也是受古时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形去分析,不能盲目的下结论,对于小节不善者就乱棍打死。若过于看重所谓小节,势必求全责备;甚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遗漏真正的人才。

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面试升迁,似乎乖巧伶俐,眉眼灵活的人都倍受欢迎,而心眼钝实,木讷寡言的人则会受人冷落,甚至遭受排斥。掌握了所谓应对艺术的人,必然学会察言观色;由于做好充分的准备,必然应对无讹,顺风顺水。然而滔滔半日不绝,夸夸其谈,胸中实无一策的人也不少见;进退有度,擅长逢场演戏,华而不实的做秀之人也不在少数。巧言令色,鲜矣仁,圣哲如是说。所以,识破艺术的伪装,正确认识伪装者的真实面目是必要而迫切的事情,尽管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耗费一些气力。

有人说:当听到有人说,说话是一门艺术的时候,真可怕。诚然!不仅如此,当生活得一切都变成艺术的时候,更是可怕!

三、 艺术化生活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温饱已成为过时老土词汇的时候,人们就着眼于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档次,追求生活的精密化、精致化,并自诩矜夸的美其名曰——艺术化的生活。艺术化的生活就是高质量、高档次的生活吗?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升生活的品位,提高生活的精致度,过一种考究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很多人沉迷在这种所谓“精致”的艺术化生活中而乐不思蜀:吃要讲究,山珍海味,玉盘珍羞;穿要讲究,不仅质地良好,更要全身名牌;住要讲究,大厅广院,豪宅别墅……追求生活档次的提高,渐渐演变成相互攀比斗富,享受主义盛行,艺术化的生活风靡一时。

一味讲求享受,甚或骄奢淫逸的这些人大多是本应年富力强却实际四体不勤,具备相当物质条件的中年人和一些家资丰饶,衣食无忧的年轻人,在家讲究有情调,出门讲究有排谱,行事讲究有做派……反正就是有讲究。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讲究一个虚空的“面”和一颗虚荣的心。俗语说“富不过三代”,但如今所谓的“富二代”却频频惹是生非,招惹事端,譬若闹市飙车,草菅人命。这样的举动有什么意思?就是空虚无聊,寻找刺激而已。正因为没有经受过苦难伤痛,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得洗礼,所以这些“迷惘的一代”总是摆出一副悠然自得、得过且过,冷漠麻木、耽于享乐的模样。

突然,耳畔似乎飘渺起一首歌“今天是个好日子……咱享太平……”如今真是一个高枕无忧的太平盛世吗?现在看来是,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但是,环顾四周,无论是国内还是异域都不太平,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隐患。我们并不渴盼战争,但是,也决不能盲目的乐观。“忘战必危”确是醍醐灌顶的一剂清醒药。

欧阳修曾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一个只知道享乐而不思进取的人来说,事业肯定会衰退,甚至一事无成;对一个民族来讲,若是全民都在尽情享受所谓“太平盛世”带来的欢乐,而丝毫不知道吃苦,更不愿吃苦,对随时都可能爆发的隐患灾难缺乏必要的警惕性,恐怕将会是无比危险的。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追求艺术化生活的人不仅自己追求颓靡的享受,而且要将这种自认为“高雅”的生活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虎毒尚且不食子,人更是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时候,爱却只是害。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举国挂在口头的话。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教育的投资跟不上,对孩子的溺爱却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然,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很多,牛奶和肉类不再是奢侈品,各种营养也能跟的上,所以很多孩子身高明显高过以往,当然这也有各种激素的功劳。所以,单纯从身高来看,确实不用担心再被人扣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是,身体高度并不等同于身体素质。很多孩子空有高高的个子,却只是活动的麻杆。因为,提到锻炼,必然要考虑到一些意外伤害,轻如皮擦血流,中如伤筋动骨,甚至某些剧烈的锻炼活动还可能有性命之虞。于是,“艺术化”的父母便果断了拒绝很多的体育锻炼,暗自忖度:“艺术化”的生活嘛,跳跳舞,弹弹琴足矣,激烈的体育活动不仅野蛮,于养成孩子恭良的性格不利,且需承担风险。

于是,如今的孩子都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不仅孱弱的身体难以承受暴风骤雨的侵袭,就是连直面暴风骤雨的勇气都没有,遇到困难就知道退缩,寻找父母的庇护;遇到危急情形就束手无策,就知道哭天呼地。身体的单薄可以用顽强的意志予以弥补,但懦弱的心灵却是一触即溃,且无药可医的。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是,泡在“艺术化生活”蜜汁里的孩子,只是一颗弱不禁风的豆芽菜而已。但未来终归是他们的,民族的命脉和国家的兴旺终归还是得由他们掌握,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角度,前途总是需要经历一些坎坷、甚至磨难,他们能否扛得住?总是一个让人怀疑且忧虑的未知数。

艺术化生活培养的孩子只是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可以远远的欣赏,也可捧着鉴赏,确实精美绝伦,但却经不起哪怕极为轻微的磕碰。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讲,这无疑是悲哀而危险的。在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国际形势下,能使炎黄子孙永远不再受人欺凌,能昂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应该是锤不烂,砸不扁,煮不熟的铜豆样的孩子,而不是弹之即破的水晶球般的艺术品。

一个视艺术如蓬芥,远离艺术的人,或许是浅薄而鄙陋的,但一个蛊惑并沉迷于形形色色伪艺术的人也必然是迷惘而可怜的;一个轻视艺术的民族,或许只是一个无知愚昧的莽汉之邦;但一个艺术泛滥的民族,却也是濒于空虚堕落之境的危急之群。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全民庸俗的时代,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偏激的观点,因为依然有很多积极奋发的血液在中华民族古老的躯体中流淌,并焕发出年轻的活力。但上文提到的种种艺术之怪现象,确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并付诸行动去改变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深山的小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云山人点评:

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诠释。艺术泛滥的时代是对艺术的亵渎。文章对艺术泛滥的时代有独特的见解。建议精华。

文章评论共[3]个
心海岸边-评论

精辟,独到。。问好大树。。at:2009年05月31日 中午12:14

古雨-评论

其实没有灵魂性的东西是不能久远的。at:2009年05月31日 中午12:40

独木桥-评论

只有心灵是真 善 美的,才能品出艺术的可贵 !问候在大山深处默默奉献精华的人!at:2009年06月01日 早上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