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许久以前就听过这句话了,只是一直想不起来出在何处。最近高中的阅读要求,《围城》终究是被我一字一句读完了,才突然回想起来,原来这话并不是书中的脉络。只是全书所贯穿的一个精神。时间、地点、人物,亦是如此。毕竟我文化水平有限,读了一遍,并不全懂其内涵。于是又重新读了两三编。这本六十多年前完成的著作,说实话,让我读起来不十分陌生。或许他们谈恋爱的方式是换了,但是总体的精神价值不变,毕竟有爱才能谈。
故事顺着一艘归国游轮开始,这个满载着各个阶级人物的游轮,叙述着全文的包容。方鸿渐,或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只是外国混学的典型青年,没有任何的才华和与众不同。然大小姐们对待这个有脸无脑的青年,却是十分的青睐。她们渐渐把持不住自己的高傲,对这个方鸿渐,产生了自己的感情。只是故事似乎开了个玩笑,回到上海老城,又开始一段故事了。
其实《围城》的吸引人之处在于运用了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他们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小人物所诠释的,可能才是那时上海真正的普通小民吧。激进的思想和中国的封建礼数的碰撞,让人在发笑的同时,不得不坐下深思。钱老把方鸿渐写的很懦弱,对待真爱,他难以把持。很多人说钱老所写的方鸿渐是“纨袴子弟”,其实不然,只是在当时那个社会下,有钱的家庭,所造就出的产物罢了。不过小说需要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物,也要有一个如苏小姐般的女人。“小说是一种矛盾激发而生的故事。”巴尔扎克说的,运用到这本书上,很对。
很多时候看方鸿渐的人生,总是带有同情的意味。真正所爱的唐晓芙,却无法同她在一起。而方鸿渐所执教的三闾大学,又是一片鱼龙混杂之地,这个在国外混学的青年,这几年所经历的事情,却比他真正学会的东西还要多。也许对于这样的人物,他所欠缺的,并不是养活自己的能力,而是如何融入社会,去拥有,他真正想要的东西。故事的内容一层层的变换。由上海老城的故情还是三闾大学执教的明争暗斗。高[chao]的起伏,让人不得不感叹人性所存在的弱点。很多时候确实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然而最终还是会放弃。钱老所写的方鸿渐,与其说是写他的逃避,不如是写他的妥协。《儒林外史》写得多是读书子弟的荒唐故事,然而《围城》所包含的,有着更深一层的内容。我看到李梅亭卖药,高松林奸诈狡猾,陆子潇、顾尔谦之流的阿谀奉承,势力小人。每个人物,或许性格并不一定刻画的那么丰满,然而只要看他们的所言所做,就可以了解尔尔了。钱老以婚姻为题材,描述的是一个时代的男女。语言上的刻画,辛辣的讽刺,所贯穿得更多是一种“人性”的思考。
按照钱老的叙事,故事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他们似乎永远执教,或者以后娶妻生子,然后故事草草结束?看到第八章以前,我一直都怀疑钱老的用心,然而方鸿渐是累了,真正的累了。感情和工作的压抑,让方鸿渐失去了很多,也成熟了起来。他需要他一直所渴望的,真正有爱的婚姻来支撑他。于是我们看到,聪慧孙柔嘉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妻子,这种无奈的婚姻,终究是落成了。方鸿渐也走进了“围城”,钱老很开心,读者进了他的圈套。因为钱老知道,读者是希望方鸿渐完满的婚姻,从此故事结束吧。
小说毕竟是小说,反映的内容要足够深刻,才能发人深省。笔锋一转,人物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孙柔嘉太聪慧,方鸿渐太懦弱。一个强硬一个软弱,让两个人逐渐的疏远,也许是方鸿渐压抑了太久,心中所有的感情迸发出来。争吵不可避免,同样的,又是一个个小人物,将两人的矛盾激化了。或许那个时代,婚姻多是一种男女关系的纽带,无爱之情,如此而已。人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围城”,想进去,也想出来。
我想,钱老对于婚姻,并不是批判,只是希望一种“自由人”的心灵去看待,一段段延续而又独立的故事,所多想阐述的是一种人心灵上的解放吧。《围城》的成书,距今六十年,影响了不知有多少的人,然而,它所留下的,不光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围城》的景象。一段婚姻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的抉择。时代的变革,并不能消磨“围城”的心。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读者,也有一百座《围城》。
-全文完-
▷ 进入黄泽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