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来古寺听滩声曾新

发表于-2009年05月30日 上午10:19评论-4条

旭水河蜿蜒经流贡井,千百年来,给贡井人以生命的乳汁,孕育了贡井这方文化与文明的沃土。别的不说,就其贡井段的“一波五折”而形成的艾叶滩、小溪滩、中桥滩、五皇滩和雷公滩,即令我亲切十分激动十分遐想十分……

在我的耳畔,常常有一串串凿石的叮当声在鼓捣。它诱惑着我逆行于时光隧道,来至清代嘉庆、咸丰年间的旭水河中桥畔——

石匠们正在乱石嶙峋的滩下河浦取石重建被洪水冲垮了的中桥。那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潺潺淅淅的飞泉声拌和着抬工“嘿啄——嘿呀——”的号子声,组编成了一曲古拙而恢宏的“物我交响曲”。忽然,一个貌不惊人的年轻徒弟在乱石滩中发现一块巨石,其颜色姜黄而发亮、其形状俨然盘膝拱手之佛。徒弟马上报告师傅。师傅看了连声叹道:“佛星高照!佛星高照啊!”即依石造型,精雕细镂,一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再经泥水匠彩塑加工之后,一尊秃顶宽额、粗眉大眼、高鼻阔腮、浓髯虬曲、神态慈祥的燃灯古佛即活脱而出了。石匠们即在中桥左侧的峭崖上凿龛以供奉之,取名曰:古佛寺。后来贡井的各路行帮,相继在古佛寺建起了巧圣宫、老君堂、轩辕宫、内姬殿,还供奉詹王、雷祖等神像。从此,古佛寺遂成了贡井盐场各帮会祭祀办会之处所。 

这古佛寺前临旭水河,后依瓢儿井,虽不甚宏大,却颇具特色。它的建筑高低错落,坦然地依傍在岩石之怀河浦之肩红藤绿树之阴,既古朴清丽,又险象环生。尤其是它那翘然支撑在险滩危崖处的几间宽敞吊角楼客堂,更显现出袅袅的仙气灵韵来。聪明的寺庙主持汲临处瓢儿井甘泉煮茶而沽,在门楣书写一联曰:“静品清泉叙茶道,闲来古寺听滩声。”还高高挑起“古寺清泉”的幌子,引来香客茶士络绎不绝,在好长一段时间里——至少持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成了贡井人的一个好去处。

不是么?身居其间,你近可听中桥滩头水声,远能闻天池寺梵钟;近可视河对岸“垮岩”险景,远能观下桥夕钓;推窗迎来太平山星月,闭户畅叙瓢儿井传说……如此等等,既能领略都市繁华,又能餐飨僻野秀色。真真可谓其乐无穷矣!

后来,古佛寺因几次洪水垮岩而灰飞烟灭;然而中桥滩头仍绿树葱茏,萝蔓飞挂,香馨气馥,蒙络遥坠,流水潺潺,壁峭谷峡,民居鳞次,民间传说承传不息——依然不失其险、清、峻、静、俏、文之自然美和人文美。

当此,国人发现旅游是颇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期,我们尝艳羡某某市某某地景点之多、旅游收入之丰而怨自己旅游之所连个省电视台的“风景名胜天气预报”都上不了。怪谁呢?怪老祖宗?不能!有道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发掘去吧!

其实,就贡井而言,古迹之多就不下三二十处。我们能否把它发掘出来赋予新意而造之而用之?更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采取“拿来主义”,我们还可以学学人家的思路,人工制造一个景区出来。比如广汉就旋造了一个“金雁湖”,因之也就在省台“风景区”中占了一席之地,一时间成了“会议城”,旅游业自然发展了,亦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知何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景点可以写若干篇文章,一篇文章可以造一个景点。”

我想,我们何不在中桥一带因势造形,修建一个庞大的“民俗村”什么的,将井矿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人文的东西与自然景点揉杂在一起,怕是会大有“游头”的吧!不过,这是需要胆识和经济实力的,尤其是胆识。然而,俗话说:“舍得宝来宝掉宝。”你不动点儿真格的,你也就不会真格地得到发展。

我想,我们曾经受惠于旭水河这贡井人的母亲河,而今我们还能够接受到她的恩惠么?就让我们伫立于她的身旁,听听她那潺潺不息的生命之音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雪里寒梅点评:

闲来古寺听滩声,滩声里,有远古的凿石声,叮当声在鼓捣。听滩声,也是听母亲河潺潺不息的生命之音。

文章评论共[4]个
文清-评论

感谢您带来的美文,周末愉快!at:2009年05月30日 中午1:53

曾新-回复谢谢! at:2009年05月30日 下午3:28

静月清荷-评论

欣赏,问好!at:2009年05月30日 下午5:58

曾新-回复谢谢关注! at:2009年05月30日 晚上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