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汩罗怀古(拈容字韵)风雨西楼
家残国破废祠宗,忧得诗人泪满容。
汩水滔滔江浪急,荆山处处雾云浓。
离骚一唱怀沙日,天问无言泣楚峰。
游子今朝经此地,菖蒲裹粽祭蛟龙。
起句像是叙事。忧得诗人泪满容则口语化。读来不爽。容字处些有牵强。
汩水滔滔江浪急,留其半句足矣。余字无用。荆山处处雾云浓,对仗不工,而效果亦欠。老杜有“塞上风云接地阴”。此处相似之言,其意却远不及彼。气欲提而势不就。缺乏下力之词,则落为平常句。
转处亦有不工之弊。史实中咏唱离骚之时并非投江之日。应为《九章·怀沙》此两处错综之用。非为古典手法。以现代通感写作而言,则下字趋于表象。对句些显纠缠。怀沙日,泣楚峰两处,表面看似对仗,而意上不合。王力有言词性相对,甚为害人。其实词意相对即可。而天问句意亦不明。句法章法纠缠而表意不清之故。
结句熟句熟意,不多论之。
端午 diemengiunian
艾草荷叶端午节,九章天问恨未歇。
昭质环佩兰桂香,离骚满腹忿不结。
汨罗江上千帆竞,魂兮归来酒浆烈。
一曲流觞万世月,今宵醉吟发如雪。
起句零乱些。虽有内在关联然于主题无用。像一堆词语的无机组合。接下来怎么就九章天问恨未歇,当今时代何来有恨?怀古并非作古。此说过于牵强而显造作。
再者,天问虽有以此意向的创作意图,但用于明说则不符合史实。未歇语,甚过。
承接两句。似用楚辞之语,但楚辞偏紧赋体,其句法与近体相差较大。直接搬来,甚为不妥。离骚满腹句,以战国之语判之,不通。以当代之语判之,不明。古人以古语做古词,不失原味。今人以古语做今词,如古代铜鼎装葡萄酒。如何不失原味?离骚满腹,未如牢骚满腹更易理解。一笑。忿不结,生造词语,拼凑而为韵所害。
汨罗江上千帆竞,魂兮归来酒浆烈。如今时代,再用千帆。感觉如同倒退。还是古语入今词的问题,相去甚远。下句,之间有何必然联系?不懂的人若看到此句恐怕会以为是千帆竞逐而引得魂兮归来吧。其后酒浆烈,更说不通。不解之人看到此处,估计又要以为魂兮归来使得酒浆香烈吧。串联起来就是千帆竞逐引得魂兮归来然后魂兮归来使得酒浆香烈。此造酒乎?造酒的方法,划船乎?莫非中国最新科研成果么?此言不像怀古,倒像在做搞笑语。
一曲流觞万世月,指代不明。万世与月并用,可有典故?今宵醉吟发如雪,没有明显的过度就从白天转到黑夜。逻辑不明。发如雪?怀古怀的头发都白了么?很不明白。
总言。内在本无甚关联而硬要堆垛成文,凹凸之痕未免过重。
另格律不通,严格来说古风与近体均算不得。
五律·葛岭 客家魂
吴越尽危岑,一轮浮大音。
应天牵弱水,引鹤入梅林。
几度南朝相,常怀北国心。
葛藤挥不去,楚客又来临。
怀古之言。得清远绵长之味。
其间两联,正统五律手法。牵字尤好,若得见自然景象当可明之。相对引鹤入梅林,入字则要弱些。硬要挑些问题,大约也只在这里了。
葛藤语,借当地之物抒情,随手而来。实则妥帖而见功力。
由物及情,由古及今,由物及己。章法工稳。地理人情的叙述间,看得出旅人般的生活。正如其名。见得沉重,但不倾颓。其意正,可赏。
七律·端午祭 (拈"生"字韵)秋山居士
春秋有恨不偷生,一卷离骚赋烈贞。
湘水千年天问泪,楚云万古九歌声。
君昏总负忠良意,世乱空闻奸佞横。
愿得英魂长佑保,花开四海尽升平。
起的不很明白。春秋有恨,为何要用春秋?具体写明不更好些么。有恨,不偷生。好像在言红尘之情。而非家国之恨。此中问题,应为其势不足,故气脉颓弱。家国之事,均为宏观。其气亦应如黄河流水,有奔流到海不复回之象。
以春秋为起句,未免太大。而内在接不上,就有表象豪放而流于叫嚣之弊。真的豪放,不是高喊口号,而是经历种种挫折沧桑之后还能安如泰山。途中有任何坎坷,它都能一笑而过。起句显然没有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一卷离骚赋烈贞,表面上看还通顺。赋烈贞语,盖有些因韵而牵强了。而处在作者时代看来,即便有这种感情,也是不直接表达的。较多用的是香草美人类似的借代。所谓人可以多情,而不必常表多情。即是如此。言若太白,则损其韵。
颔联两句不作太多评论。旧语。唯合掌粘滞之病。若两者一从时间而论,一从空间而论,表达效果会好得多。
君昏总负忠良意,世乱空闻奸佞横。虽然也感略熟。但得其理,亦有情。肺腑之言,无须过多雕饰。得艺术之精神,读者自可明白。句法还可打磨,此处不细究。
结句,落俗些。愿得英魂长佑保,屈子英魂可保寰宇生平么?不知何人所下的结论。古语里似无此一说。有些懈力之感。不佳。花开四海为现代语,读来未免觉得隔阂。
总体说来,唯中间可观。而于圈点处略逊。
此失败处,在于起结与中间两联的风格与句法些有脱节。在诗词中。语言风格是需要统一的。因为有格律的限制,此带着镣铐的舞蹈,不可能如芭蕾那样曲线感。这是哲学上的限制。即使散文与现代诗歌。也大多不提倡在行文之中风格转向。好比美女衣着,古装与超短裙都有动人之处。但混在一起恐怕和非主流那样不伦不类。诗词虽为灵魂的救赎而存在,然不可忽略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有时候也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些东西。毕竟我们都还没有到自创体裁的境界。正所谓给诗词以生命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
五律·端午忆屈子(拈前字韵)苍龙1
此日忆先贤,汩罗曾问天。
艾香匀粽里,浪激逐舟前。
字屈心非屈,石坚情显坚。
九歌涵楚雨,一水似悲咽。
开头是端正的古典手法。由今人的追忆联想到当时向天发问的情状。
艾香匀粽里,浪激逐舟前。两句单看起来没有大问题,但联系到一起就觉得不那么舒服了。尤其浪激逐舟前,为了构成词性对仗。语法屡次倒装,以至于主谓宾定状补都不那么好区分了。这句安现代语意还可明白。但需要揣摩。此为一弊。
好的诗词,是读来就能给人以某种美感或感触的。现代叫做“fell”。而若是想半天才能想明白的,显然就没有这种效果。从艺术上,这样的句子是失败的。
此联,虽未犯合掌之弊。但章法纠缠,句不得力,其害更甚。
依旧拿美女举例。美的女子,一定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美在哪里。而之后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如果非要盯着看半天才能看明白个端倪,请问有几个人认同她是美女?
字屈心非屈,石坚情显坚。屈字不妥,屈子的字里行间,绝对显出的不是屈这个感情。而始终是给人以信念的一种风骨,一种精神。其对句,情显坚并非因石坚。如此之说,抱着金刚石跳水岂不更好?此无关联,牵强附会。读来觉得别扭。盖因对仗,生造关联,而忘记客观事实。脱离生活脱离自然的生造,是很大的弊病。
九歌涵楚雨,一水似悲咽。结句欲渲染悲凉的气氛。不过气质不匀,读来终有些失望。涵字多接静物,楚雨为动态,细思则不佳。一水似悲咽,与上一句章法纠缠而损其力度。九歌的隐性意向已经包含了水。这里再次提及,就不那么有必要了。转化为现代语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但此处,则达不到那种理想的表达效果。为何?功力不佳。诗词是艺术与文学并存的载体,不可偏废其一。在艺术性上,此句的表现力是不足的。所谓结句没收好,大约就是这样了。
诗人应当学会造词,而不是生造或者捏造。就像艺术家的艺术品,绝对不是凭空想象。其后必有某些触及实体的感受。否则断不会有那么多人认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艺术语言之所以可以被广泛理解是因为生物信息的传递。比如某些父母领养的孩子,十几年后孩子可能会比较像养父母,虽然彼此没有血缘关系。但生造的东西,断然没有这种生物信息的传递。
-全文完-
▷ 进入杨依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