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除夕,是在立春之后姗姗来迟的(2月4号立春,6号除夕。)道路上凝结的冰块(前不久全国大范围降大雪。)尚未融化殆尽,异常寒冷。但并不影响除夕之夜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人们欢快的觥筹交错声。
国人有个习俗,每年的清明节,阴历7月15日,阴历10月1日,除夕之夜,都要为家中逝去的长者烧钱。即:烧冥币。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记忆。
和往年一样,婆婆要从她的住处带上足够的冥币,叠好的元宝,香,放了酒的菜,用报纸包好,并注明姓名(以防收不到),到我们的住处为公公烧冥币(因为公公是在我们住处去世的),顺便也捎带上婆婆早逝的父母。
先是找块静辟的地方,画上圆圈,将应送之物放入圈中,然后燃着,每每此时,婆婆口中念念有词,无非一些祝愿和希望之言语。婆婆的最后一句话总是:让公公保佑家里平安无事等等。
不知道在天之灵的公公是否收到了我们的“礼物”。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保佑着我们,而婆婆的虔诚,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我想:若干十年后,我便是婆婆第二了。
婆婆和公公都是从东北支边过来的,他们远离自己的亲人,独自在洛阳工作,逢年过节,和家中通通电话,终归无法互相走动。所以在洛阳我们没有亲戚。我也远离父母,和公公婆婆一样,逢年过节打个电话,更是没有去处,所以每至除夕团圆之际,孤独就找上门来了。当别人家子孙满堂,围桌而坐,欢声笑语的吃团圆饭的时候,我和老公和孩子,便吃着自家包的饺子,围着电视,便也是最好的团圆了。
吃去团圆饭,还有一件要事,给孩子发压岁钱。除夕前的很久,小儿已算计好压岁钱了。我和老公买了红包,写上儿子的名字和祝福语,将红包里的钱偷偷放到孩子的枕头下面。想给他惊喜,不料小儿早已窥到,不等红包放稳,早被小儿打开,然后小嘴一噘:就一百元呀!。。。。。。
不料,小儿的话触动了我记忆的封条,小时侯得压岁钱的情景如昨日一样,历历在目。
我们兄妹五个,我是老大。那时家里贫穷,一年四季都是吃红薯面和包米面,很少吃肉和白面,妈妈总是养很多只鸡,除夕前的晚上,爸妈把它们逮住,用绳子栓了,除夕那天,把它们杀了,剁成块,再拿油炸了,于是,这些可怜的鸡们,便成了我们一年中最丰盛的美味佳肴了。我们非常的快乐,一家人吃着杂面(红薯面+白面或包米面+白面)做的饺子,啃着妈妈炸的鸡块。我们孩子们的心里还盘算着另外一件事:等着一元压岁钱。说是压岁钱,只不过是晚上给了,第二天早上又被妈妈收回的那一元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着那是一年中最幸福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
晚饭后,妈妈会把我们五个叫到一起,每人发一张一元崭新的纸币,然后,我们彼此交换,互相把玩。最终还是拿着自己原始的那一张。装入贴身的衣兜,昭示一年都有钱花。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会很不情愿的但又很自觉的把那张装了一晚上的纸币还给妈妈。于是会得到爸妈的抚摸和表扬。整个新年都是在欢快和愉悦的氛围中度过的
而如今的孩子们,一百。二百,对他们来说只是打牙祭,一千,二千,也不嫌多。总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贪欲。
我记得我的学生曾经告诉我说:“老师,你千万别在你孩子面前说你小时侯怎麽样,我们最烦大人们说这些话了,时代不同了。”
是的,时代不同了,这些陈年老事,只能作为自己衰老的象征,哪天孤独了,翻出来品位一番,在这喧嚣的世界里,独辟一偶静寂,慰籍自己那落寞的心灵。也算是记忆的翻新吧!
童年的除夕是在爸妈的“羽翼”下度过的,而如今自己有了羽翼,却不知如何去做了。
婆婆的虔诚,小儿的贪欲,简单的团圆饭,在鞭炮声中循环往复,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对于除夕,依然是一种期待,不经意间,已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 。
-全文完-
▷ 进入刘丽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