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解开你的腰带,慢慢脱掉你的外套,露出你洁白的肌肤,散发着幽幽体香,忍不住咬你一口。别瞎想了,吃粽子了,端午节快乐!”
——题记
市场里的小滩儿上,晴天里多了几把伞,伞下面摆放着白皙的江米、紫红紫红的枣,旁边的水桶里乘放着三角型的粽子。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着伞或挑选或讨价,愉悦的表情写在脸上。节日气氛显得格外热闹。
看看江米、大枣、粽子,自然想起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出生雁门关外的小山村,小时候一到端午节人们就开始扎花绳,花绳一般是五色线绳拧在一起而成,拧好后,系在胳膊、腿上,用于避邪的。所谓的避邪也就是防御一些有毒的动物咬了。譬如:蛇、蝎子、蜈蚣等。家家门上、窗玻璃上都贴、挂着避邪物——大公鸡。蛇、蝎子、蜈蚣等都惧怕大公鸡,有些做生意的专门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大公鸡:有剪纸的,有水墨画的,还有泥塑的、线装的等等。家里养车的就在车头或者车尾贴上大公鸡,也有的为了美观,将大公鸡悬挂在驾驶楼内。
一切准备妥帖后,闲暇的妇女就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细致活儿,将竹叶整整齐齐分拣,再将洗干净的江米、红枣放在整齐的竹叶上,将包有红枣、江米的竹叶折叠成三角形,用竹叶系紧,就做成了粽子。下锅煮熟,煮得时候也很讲究火候,一般是大火将水烧开后改成小火炖。火候把握得当,煮得快熟的时候,江米的清香伴着白色的蒸汽从锅盖儿的罅隙间外逸,扑鼻的馥郁沁人心脾。
嘴馋的我们早有些急不可待,母亲把守着,不让我们亲近,要不是我们早就“乘生而入”了,任凭我们液水流下三千尺。我们姊妹多,等不着的时候,只好个个拿着碗筷,用筷子敲打着碗,尽管母亲一再提示: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我们还是故意淘气,还是姐姐有威信,她下了命令:谁再敲打,煮熟了粽子谁最后吃。我们都一下子静下来,朝着锅张望。
“粽子熟了,开锅了。”母亲的话音刚落,我们都沿锅围拢过来。
吃着粽子,不由想起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吩咐我们:明天是端午节,大早起来,到河边洗濯,起来的时候不要说话,去的沿途中遇到熟人也不敢说话,到河边悄悄地洗濯,从头洗到脚,(意即全身。)水再凉也不敢作声,据说这样做了,一年就不得任何疾病。回来的路上也不要作声,回到家才能说话。母亲讲话的时候讲得绘声绘色,我们都信以为真,所以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大早起床后,一个人沿着通往河的路而去,路上遇到熟人的话,用手势比画后各走各的路。五月的塞北高原,麦子长得有一米多高,早晨的麦穗上都饱蘸着晶莹的感情潮水,亮亮的。风轻轻吹拂下,晶莹的露珠从麦穗上滚落下来,打湿我的衣襟。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差点说出来。左拐右拐总算来到了河边。
四周一片寂静,只听见清澈的河流发出的声音,象春蚕咀嚼桑叶。浅浅的漩涡绽放出朵朵涟漪,象投入江中的英雄,壮士一去不复返。那绽放的涟漪多象他开心的笑颜。一会儿工夫,河边站立了好多人,他们顶礼膜拜企图求得福音。河水好象没有什么反应,仍然义无返顾地流向远方。
回家后,母亲早准备好了热水,水里放着零零星星的艾草,洗完毕,母亲给我们耳朵上插一枝艾草,逗趣地说上一句:插上艾药草,爱情早来到。
随着时间推移,长大后,渐渐地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不让我们说话,难道不就是让我们默哀爱国诗人屈原吗?其实,作为文学爱好者怎能忘记爱国诗人——屈原。
想起屈原,自然就想起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节日短暂,一晃而过,重要的还是走好未来的路。
-全文完-
▷ 进入真善美信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