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十三点之趣 (散文)金矿

发表于-2009年05月28日 早上9:04评论-2条

十三点之趣 (散文)

金 矿

有些乡土数字俗语的原本构思有点高妙,用数字来形容某一人物形象就叫人不太理解。例如,“十三点”、“二百五”、“三八子”等等都是比喻愚蠢人。其实这些数字同乡野人的生活习惯都没有联系,其中玄秘不知在哪里?

就谈“十三点”这个特殊形象俗语名词,几乎是乡野人口头禅,究其根源,我想也许要推理到乡野文盲时代,大家都知道老百姓是很讲究时间观念的。早年乡村闹钟、怀表、摇摆钟、手表都是稀罕物。深夜,好多农人掌握时间都是靠看星辰,通常东方出现锅顶星(启明星)就是五更了,还有人以点香为记,一支长香烧尽就是半夜三更,第三种是以鸡啼为记,鸡叫头遍起五更,鸡叫三遍麻花亮。

手表在农村刚出现时,戴手表是一种显富象征,一些时髦人总是把袖子卷多高的,不时故意看看时间摆摆架子。因此还闹出不少笑话,记得村里一位不识字的生产队长,买了新手表,平时总在其他人面前绕绕的,其实他并不认识手表上时间标识,人家问眼下什么时间了,他朝天上太阳看看,说十三点了,给人们作为笑谈好多年。

在农村“十三点”和“二百五”,都是指智商不全的低能人。大概是说十二点是记时的最高点,过了十二点就又从头起始,在乡野人看来钟点超过十二点是不可能的。说出十三点的人那就差一窍了。

按照时间观念来说,每天的时间是二十四小时,十三点常规是午后一点钟,早年乡野老百姓就是不理解,那时收音机是稀罕物,电台报时他们不容易听到,所以“十三点”这贬义词一直沿用了多少年。

有一段时间,乡村这种愚昧被不经意地打破了,城里知识青年下乡来,是洋学生把乡村文化推进了一步,他们从城里带来了会说话唱歌的木匣子,收音机流行了。手脖子上还有亮闪闪的手表。这一天,一位乡村姑娘照样俏骂这些青年人为十三点,哪知这位知识青年随时反唇相讥,说十三点不是坏事,我就是十三点,接着收音机里报了:“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十三点整。”木匣子里话成了神圣的佐证。从那以后,我们村一些乡土百姓也真承认人家的理论,说明“十三点”并不是绝对不存在的虚无。

“十三点”这个俗语的形成也许就是这个理由,早年乡民不认识十二点以外的时间,少见多怪,可笑那些言论十三点的人。我想这真有点不太公平,看样子每个人还是要全面看问题,千万不能一叶障目片面地理解,再说把“十三点”说成是智商不全的人,单为这句话定性就显得武断。

说到“十三点”,我这人心态平和不以为然,他说我就是十三点,也没有什么大碍,然而有时候也有一点气人,他明明把问题看错了还说我是绝对的错,比我智商低甚至特低的也要说我是十三点,我真有点不服气,就像有点受委屈似的。

对乡野“十三点”的说法,我倒有一点感慨。这种数字文化在乡野流传大概有好多代了,它从那荒漠文化中走来,那时候人们认识思维还很有限,达不到先进科学没有办法,还不是就是凭着一点死脑筋。记得当年村里中老年基本上都是文盲,偏偏数字智商却都不差。他们多是心算和口算。有一次生产队仓库过秤粮食,我是权威识字人,一边记码子,一边用算盘摞宝塔。十几笔下来,老队长问我数字,我报给他,他说有五十斤的差错。当时我很感惊讶,他一笔一笔报我用算盘重新核算,果然是他对。我脸红了,真算是“十三点”。

别看他们都是文盲,平时口语数字语汇却很多,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一万单怕万一”、“宁可打九九,不可打加一”、“九尽花开寒不来”等等,这些乡土俗语民间文学家们都认为是口语经典。

现在想来“十三点”这俗语说法好像也很形象艺术,我是这样想的,创意者有他原始的道理。当时受认知的局限,十二点时间轮回无可非议,游离于“十二点”以外当然就虚无了,那也就是智商不全的十三点。

细想起来,我这个人平时不懂得巴结权贵,不看重人情世故,不注重经济得失,不讲究日常生活,不谋求现代时尚,不顾及艰难困苦,一根肠子通到底,搞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乡土民歌搜集整理研究”,是好多人眼中的“十三点”。也许人各有志,我还我行我素,在这里还真想做一个被社会遗忘和遗弃的十三点,大概有十三点思想作指导,我的事业成功会快点,也算难得糊涂,我想就做个榆木脑袋、智商不全的“十三点”吧。

赐教处: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中国之大,一个地方一种风俗,
原来作者笔下的“十三点”,
与我们东北的“二百五”的比喻,
有着同样的解释。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朋友端午节快乐!at:2009年05月28日 上午10:38

enetplok-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at:2009年05月28日 中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