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你好!今天是端午节,也是你的节日。
从野外归来,才走到院里,就看见平台下的玫瑰有一朵已经开放了,心下不由得一阵激动。呵!为诗人而绽放,为诗人而吐香!走时还是悄无声息羞涩地打着骨朵呢,回来时竟然悄悄地把美丽绽放,真是的,这花也太性急了,没人欣赏开放的再繁华又有何意义?我要是在外面盘桓几日不归,错过的岂止是我。站住脚细细察看,我看见还有三朵刚裂开嘴的,一副含羞带嗔的模样,姿态更是可爱,而含苞欲放的竟然不计其数。我顾不得其他,先去叫了邻居来看今年夏天第一朵玫瑰的盛开,邻居也惊叹这花居然开得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的,令人猝不及防。
我把艾蒿和蒲草悬在门楣上,因为我没有葫芦。我无法喜欢赝品,更无法喜欢替代品,哪怕它鲜艳的如火似霞,灵验的如神如仙。进得屋里,推开窗户,我凭窗而望。
时间并不十分迟,也就六点刚过,院外的街上静悄悄的,和昨天的景象判若云泥。昨天这里是赶集的日子,也因为今天是端午节的缘故,所以,昨天的集上特别的热闹,比平日多了好几个专卖纸葫芦和香囊的摊位。在这里,远离城市的乡下,居然有卖一串串相连着的竹叶粽子的。在这信息爆炸全球都在争取一体化的时代,那里是陶公的世外桃园?如果今天街上人声鼎沸,那可真的是很煞风景,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当窗的一排樱桃树已经有了小小的果实,菜畦里也是绿意盎然,虽然此刻的周遭清新宁静,可是我的心依然感到惬意感到满足。如果不是受工作和生活牵绊拖累我此刻一定去江汉去江陵,去曾经留下诗人身影的地方怀想你,去那里祭奠纪念不朽的你。诗人,今晨,在此,我凭窗向你问好!
此刻的汨罗江该是怎样的一番风景?丢粽子,赛龙舟。当年愁闷郁闷得自投汨罗而死的屈原,换来的是人们以欢腾欢悦形式的纪念。时过境迁乎?不哀不痛乎?记得那一年我去玉笥山,曾经诌了几句,大概是这样的:
玉笥山下三闾愁,
至死尤为楚国忧。
今人欲解屈子怨,
汨罗江上听箜篌。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都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的父亲屈伯就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所以,屈原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鉴于他的才学,十八岁左右就被楚怀王召至宫中。每日里跟随楚怀王四处游猎,或在宫廷宴会上赋诗吟歌。这样的日子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就该很满足了,然而这不是屈原所要的生活。
江汉地区遍生橘树,屈原就是在这里在这一时期写下了著名的《橘颂》,讴歌橘树“受命不迁”的高贵品质,抒发自己的爱国志向。
屈原不仅仅是诗人,还有伟大的政治抱负。他认为楚国疆土广袤、物产丰富、人才荟萃,具有统一中国的条件,决心辅佐楚怀王实现统一大业。这个时候的屈原虽然年仅二十二岁,但是已经被提升为左徒,有资格参与楚国的朝政了。从屈原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老夫子讲的那句“后生可畏”一点不是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屈原有一整套策略与韬略,他在外交上提出连齐拒秦的“合纵”政策,并且亲自出使齐国,促成六国在楚国郢都会约,结成“合纵”联盟,楚怀王被推举为“纵约长”。这一行动遏制了秦国的东进攻势,屈原也因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外交上的胜利增加了屈原加强了内政改革的决心,于是,奉命制定《宪令》,修明法度,还提出了削弱贵族特权和他任人唯贤的主张。
事情总是这样,一致对外时大家容易齐心戮力把事情好办,而在对内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也有其道理,只是有些迟了,外寇已经打进来了,孰轻孰重就该分清才是。外敌未入时先安内然后去攘外绝不能说不对。任何人对内的改革都不可能不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尤其是权贵们。屈原正是因为对内的改革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因而横遭馋毁,被贬为三闾大夫,“合纵”联盟也随之解体。“合纵”联盟的解体,使秦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起来,楚怀王不得不再次起用屈原,并派他出使齐国,使两国关系重新修好。秦昭王即位改变了秦武王时的一味强权政策,而是采取极力拉拢楚国用以麻痹楚怀王,并虚伪地订立了“黄棘之盟”。这就使亲近齐国疏远秦国的屈原受到更大的排斥和打击,最后被驱逐出郢都,放逐汉北。《离骚》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爱与憎,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深担忧。《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爱国主义抒情诗,是文学史上丰碑。楚怀王被秦昭王麻痹的居然入了狼窝,客死秦国之后,尸体运回楚国,屈原悲愤万分,写下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招魂》。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最重要的是知错就改,而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就是不知错,退一万步说,就是知错了也死不悔改,为了一己私利或者因为亏心而一不做二不休,以致留下骂名。当年馋毁屈原的子兰、靳尚之流就是如此的无耻之徒。新即位的楚顷襄王和怀王一样听信靳尚等大贵族的谗言,再次放逐屈原。这时候屈原已经是四十二岁了,这一次在临行前,屈原瞻仰了纪南城中的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前思后想,审时度势,更加为祖国的命运担忧,把满腔的悲愤化作气势磅礴、构思奇特的《天问》。在屈原被流放期间,秦国自然是进一步攻击楚国,郢都终于沦陷。听到这个消息,屈原写下了深沉哀婉的《哀郢》。
当年四月,六十二岁的屈原顺沅水而下,来到洞庭、湘水一带,为世间留下了他的最后一篇诗作《怀沙》。等到端午节这一天,他便怀抱着楚国的泥土,自沉于汨罗江而死。
诗人当时该是怎样的悲愤与痛楚?这悲愤与痛楚现在想来仍令人无法消解。丢下粽子,仅仅是避免鱼虾去碰触诗人的血肉之躯,可是,诗人的灵魂我们就敢去碰触了吗?敲锣打鼓的渔船吓走的岂止是鱼虾?还有那些卑微龌龊的权贵们的灵魂!想到此,面对窗外冉冉绿意,新开的玫瑰,我双目含泪。
上中学的时候读过周恩来的诗,当时颇为感慨,总理的诗是这样的:
大江歌罢调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英雄的壮志,伟大的抱负。历史证明,周恩来的抱负实现了,而屈原的自沉汨罗江不仅仅是因为壮志难酬,也不仅仅是慷慨赴死的壮烈,更难以让人消解的是心痛得无以复加的无奈无奈还无奈……同样的名垂千古彪炳史册!同样的伟大人格伟大抱负,而人生的轨迹与结果是那么的大相径庭,怎不令人扼腕?令人仰天长叹?
窗外的玫瑰自会凋谢,而这凋谢如果跟抱尽枝头霜的菊花相比该算是一种辉煌!所以,我说,屈原的死骨子里更惨烈更令人心痛。我的潸然泪下,就是最好的明证!
今天是端午节,是你的节日,诗人!
我知道诗人和写诗的人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不敢说我也是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是你,诗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渔父,是我;“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是你,诗人!苟延残喘,在浊流中挣扎的是我,是写诗的人……
诗人死了,诗人的精魂还在;写诗的人活着,已是一具行尸走肉。
时空跨越了两千两百八十七年,我面对窗外盛开的玫瑰,小小的樱桃,门楣上青绿的艾蒿与蒲草,想象着争食粽子的鱼虾,震天的锣鼓,犁开汨罗江水的龙舟,从心底发出一声祝愿:诗人,你好!
-全文完-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