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学有止境周兆燎

发表于-2009年05月26日 下午5:19评论-3条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中国一句名言,意思是学无止境。就一般意义而言肯定不为错。但对于学者来说,还有一个“学”和“用”的矛盾。学者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一般人可以不计工本,学以自娱;而学者便没有这个本钱。他们必须学以自用,在有限的一生中最大限度出成果,因此学和用应有一个大致合算的比例,比例严重失调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浪费。例如,一个学者学大于用,最终只能把多余的专业知识带进棺材,如果量用而学,春蚕到死丝吐尽,那么就可以说“人尽其才”了。

可惜大多数学者做不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们对自己缺乏基本评估,没有很好地设计、策划一生的学术研究。不少学者读了一辈子的书,学富五车,人到晚年以强弩之末在学术领域左冲右突,结果往往费力不讨好,有的甚至“壮志未酬身先死”。不久前,我曾著文谈到学者贵有学术反思,我在那篇文章中指出,一个学者终其一生,没有或来不及进行学术反思都将留下“少上一层楼”的遗憾。现在我要进一步表明,见好就收,还必须充分意识到学有止境,如前所叙,学大于用,无异于做无用功。

也许有人会批评我过于功利,毕竟在学问不同于做买卖,怎能“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我也明白,所以我只是说学和用应有一个“大致合算的比例”。事实上,人的一生的确充满变数,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无法算出一个精确的比例,但对自己的感觉还是有的,大体上应当学到什么程度,用到什么时候,然后留有余力站在现有的高度进行学术反思,从而给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我想,这是每一个学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除非你存心辜负自己,枉费天纵之才。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是学术界当之无愧的泰斗,令人痛惜的是钱先生陪葬的学问太多。他生前似乎有点“读书丧志”,四册《管锥篇》仅是他庞大著述计划中的一小部分,如果钱先生少读一点而多写一点,如果文革没有耽误钱先生十年大好时光,当然“如果”云云均是马后炮,重要的是后人要引以为戒,尽量使学用两不误,找到本人把“铅球”投向最远处的那条弧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周兆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不错的命题。

文章评论共[3]个
作子-评论

对很有意思问好作者! 动 脑:做 人 要 动 脑,不 用 穷 到 老。若 要 活 得 好,现 在 要 动 脑。at:2009年05月26日 下午6:13

风吹屁屁凉-评论

钱钟书的散文写得很好,思维缜密,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他。当然,他的《围城》我看过,却没有多少心思看完,以后会找出时间和心思看的。至于什么《管锥篇》,我就没办法“赶鸭子上架”了。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即便死乞白赖地看,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at:2009年05月26日 晚上8:36

enetplok-评论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at:2009年05月28日 中午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