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桃花源
——旅游散记
2009年4月12日,夜宿酉洲大酒店醒来后,天终于断了它绵绵细雨的沉郁。透出些阳光和温柔来。推开窗子,似乎闻到了什么?
从前一夜当地旅游局人员的介绍和留在宾馆的酉阳介绍宣传册,大致了解了重庆酉阳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大致的概况。而且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才知道离酉阳县城不到500米,有一石灰岩溶洞,高、宽约30米的“桃花源”.。不由在心里更是在对美的幻想里多了许多向往、许多宁静的情愫。就那样没有先兆、没有准备就走近了她。时至今日,也离开不少时日了,却深深地还把匆匆一睥后那清清的溪流;那无意妖艳的桃花;那静静孑立的竹子;还有那幽幽吹过的风;和着那著名的“桃源八景”。在心里萦绕生在梦里停经过桃花下面的流水声,还有远去的避秦书生的叹息声……
因为陶翁的失误,桃花源。这个没有证据可考的地方,现在成了不少地方都争着想据为己有的地方,因为争斗,所以文化、风景旅游上,不由有了些牵强附会、无中生有的商业味道。我个人对近年我们身边的这样那样的旅游炒着没有什么好的影响,大多景致无非是现在人们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凭臆想重新建造的一些所谓的风景而已。但我还是被酉阳这个“桃花源”纯朴自然、天公作美的地方深深吸引了。已忘记了上面想到的。而是忘记一切地一头钻进了去。
不走近她,是很难发现有这样一个洞口在的,车爬了近两百米的上坡后,突然拐了一个弯。眼里硬生生地挤进:由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大字。几棵枝叶茂盛躯干粗大的古树、几棵花簇正艳的桃树、几根静静孑立的水竹、几簇矮矮胖胖的灌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几块无意静卧的青色石头,如画般让人倾倒。一脚下车后,久久忘记了挪动脚步,如果不是同行的人惊醒了我,我想我会就那样把姿势站立成永恒。
漂亮文雅的导游小姐职业性的讲解没有引起我的半点兴趣,只是一个劲地贪婪地把目光在眼前梦幻般的景致上剔来挖去,只见,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小亭。估计就是传说中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仰视洞口高处,是由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大字。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逆桃花溪入洞,洞内钟乳倒挂,千姿百态,好似观音坐莲、燃灯古佛、宫庭玉灯、银山雪海、飞禽走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洞中滴水如珠、叮咚有声好似铜壶滴漏,在石钟和石鼓上轻叩,声音清脆悦耳,此乃洞中八景之一的“石鸣钟鼓”。洞中石壁石刻颇多,因年代久远,皆模糊难辨。惟洞尾左侧高处,古朴遒劲的“太古藏书”四个大字,清晰犹存。桃花溪自洞内流出,游鱼三两尾畅游其中。桃花开放时节,三三两两粉红花瓣随波而来,带着春光无限。溪畔的四角木质小亭曰“问津亭”,小座其中,古雅之气油然而生。使我这个整天在世俗中混迹的人也不由滋生了许多不敢放肆的感觉。
据《酉阳州志》载:“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夫去,道人闲倚石栏杆”的七绝诗,至今已风蚀了。美丽、神奇的“世外桃源”,还有桃涧流红、松峰耸翠、飞泉洒玉、机织烟霞等洞中八景,真叫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海拔670米处的一个大山洞。该洞系石灰岩溶洞,高、宽约30米,长约180米,上弯下平。洞内溪水淙淙,钟乳悬挂,水落珠玑。穿洞而过,则是一较完整的溶斗,岩壁高80米,溶斗盆地面积4公顷。底部有一终年不枯的泉眼,崖壁上若干小溶洞中,亦有泉水飞泄。桃花溪汇泉而成,溪水穿大酉洞注入酉阳河。据说,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证明,大酉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相似。
时间过去太久了,我们也无法真正知道这里是不是陶翁笔下的“桃花源”。我们也无须去做这样无聊的事情了。因为她真的很美;很让人陶醉。
-全文完-
▷ 进入一条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