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倾城之恋》《金锁记》读后感熙正慈清

发表于-2009年05月23日 晚上10:23评论-4条

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一些名家的小说,散文,从中长了见识,也从中学习到不少写作之道。前几天电视上热播根据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而改编的电视剧,让我一下子迷上了。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悲情的人生,使我情不自禁的迷恋在张氏小说里。

翻开张爱玲小说,迫不及待的读完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徘徊在两个故事的情节里,感受着故事里的苍凉,体会着每个人物的沧桑与无奈。

翻译家傅雷这样概括《倾城之恋》的故事,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人,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里时一悠扬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出来,得以一个平凡的归宿。白流苏的圆满结局塑造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传奇。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她那所谓的幸运。

七巧,一个一出场就注定的悲剧人物,她在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环境中度过自己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从被虐到自虐再到虐人,七巧戴着三十年来不曾放下的黄金枷锁沉重的过完她那悲凉的人生,随着生命的终结,曹七巧注定是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也注定是封建社会的基石。

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些相同的背景,同在一个封建没落的大家族里,同在人情薄如纸、纸醉金迷的俗世上挣扎,同在绝望中飘零。然而结局却是不尽相同,白流苏以一座城市的毁灭为代价,成全这一段有爱的婚姻。曹七巧以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何结局都在述说着一种荒凉。读《金锁记》有种惊恐的凄凉让人倍感压抑,读《倾城之恋》总算看到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虽然称不上皆大欢喜,却也不至于眉头满目荒凉。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倾城之恋》,毕竟两个自私的人,因着一场战争终于安分了下来,暂时的幸福也是幸福。正如张爱玲说的:“十年八年,以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呢?胡琴咿咿呀呀接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此刻幸福便行了,也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毕竟,幸福我们曾经拥有过。而,七巧呢,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最终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可以说,曹七巧的一生中没有拥有过一段真正的爱情。有人说过,不曾拥有爱的女人是可悲的,可悲的七巧唯有牢牢的抓住那沉重的黄金枷锁,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合上书本,禁不住几句怅惘,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纷繁、语句精奇、比喻绝妙,而在万般华丽的背后,是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这样奇瑰的风格,这样艳异凌厉的路子,在新文学中是罕见的,也难怪她后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我想,我会继续去读她的作品,去继续感知、感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熙正慈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作者对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的解读表达了一种理性的尺度,让人甚为赞同。
张爱玲是一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另类,她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现在有很多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影视作品,使她的小说重又焕发出巨大的影响力,或许这是时代的使然,使相似的人性在相似的环境氛围里重生。

文章评论共[4]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我以为,由于张爱玲小说中的荒凉,冷峻以及偏执的色彩,不宜多读。at:2009年05月23日 晚上11:25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作者!at:2009年05月24日 凌晨2:15

姜铭亮-评论

问候主人了,欢迎到我的小屋参观参观at:2009年05月24日 凌晨4:14

姜铭亮-评论

问候朋友, 文笔浑厚,有美韵之感at:2009年05月24日 晚上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