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迷路,你真的得了解你的历史,尤其年轻一代。”——电影《拉贝日记》导演傅瑞安?加仑伯格(摘自南方周末:纳粹好人——专访《拉贝日记》导演傅瑞安?加仑伯格)
四月的天空似乎显得有些沉闷,电影《南京!南京!》的公映,将我们再一次带回那个年代,除了在心灵上感触那次痛苦以外,影片更多让我们开始重新面对、正视与反思这段历史。
5月6日这天,我在加藤嘉一的凤凰博客看他发表的《<南京!南京!>我向陆川致敬》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里面写道:“我也感到很震撼,影像留下的感受很直观。”看到这句话时,我对他所说的“震撼”感到疑惑,随之,就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里: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人,尤其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他们到底接触过多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或者说,他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段历史吗?
“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国内,由于历史、政治和教育等原因,几乎是“闭口不谈”的。张纯如女士在她所著的《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里提到:“由于冷战的诸多原因,有关各方共同造成了对这一事件的历史性忽略……面对苏联和中国的“威胁”,美国急于得到它从前的敌人日本的友谊和忠诚。这样,冷战的紧张态势使日本逃避了许多严厉的惩罚,而它的战时同盟国却没有逃脱。另外,日本恐怖的气氛阻止了关于南京暴行的公开的和学术上的讨论,进一步压制着人们对事件真相的了解。在日本,如果表明自己对中日战争的真实看法,他可能会,也一直会受到失业的威胁,甚至生命威胁。”《七日谈》一书的作者加藤嘉一也提到:“由于教育制度造成的问题,我们学习古代的历史比较多,我们高中只有三年,学习古代史之后,最后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给学生教近、现代史,这样自然地不能使学生认真思考这段历史。”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恶性循环,“上”不能正视这段历史,而且在一段时期歪曲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而没能也不可能经历那段历史的日本年轻人自然对这段历史相当模糊。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不能对自己国家历史的民族,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
而在中国,因为教育等因素,几乎每个人都对这段历史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书籍、报刊影视作品等媒介,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当年日军对我们同胞的残暴,我们会不自觉地流露对日本的憎恨。甚至有些人做出不少过激的行为。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情绪和行为缺乏理性与成熟。
那么,之于中国,之于日本,尤其是中日两国的年轻人,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呢?
首先,两国得达成一种共识:我们究竟得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反思这段历史。历史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看清自身。我们学历史,得到启示和教训,并且避免重蹈覆辙,这就是反思。
对中国来说,这段历史无疑是一次莫大的惨痛的教训,而我们能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我们必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因为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的同胞当时之所以被欺凌、被屠杀,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国太落后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8年抗战的结束,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处于挨打状态,民不聊生。痛定思痛之后,历史唯一能告诫我们的,就是——国家必须强大,而年轻一代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面对这段历史,中国年轻的一代必须更加理性对待。
而对于日本的年轻一代,首先就要去面对与正视这段历史,态度很重要。当然,由于上述所提到的——日本国内的环境使这种表达自身态度的机会机率非常小,但这并不表示没希望。随着中日两国的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有所反思。比如现在许多日本演员接触中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他们的身体力行就使我们能看到一丝曙光。
电影《南京!南京!》将在日本上映,这是一种突破,我不知道日本观众看完影片后会有如何感受,但至少,希望他们能有所启示,并真的能有所思考。
战争对于人类是冷酷与血腥的,谁也不会想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了解曾经的那段历史,就是了解人类的未来,就不会被战争利用失去我们可以维护的和平与幸福。
-全文完-
▷ 进入半隐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