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猜谜活动有悠久的历史。谜语,在古代被称为叟(隐藏、藏匿之意)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在夏、商、周时,已有隐语出现。据称,自魏代以来,就有文字记载。秦汉以后,逐渐兴盛起来。
因猜谜活动多在元宵灯节举行,故又称“灯谜”。流传至今,依然常盛不衰。
猜谜活动,在我国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古今,不分南北,不论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几乎都有大量的猜谜爱好者。《红楼梦》里,还有专门描写贾府老小猜灯谜的生动篇章,足见猜谜活动对我国人民生活影响之大。的确,我国人民创造的谜语浩如烟海,有些谜语虽然也打上了剥削阶级的思想烙印,但多数是健康的。谜语的内容十分广泛,格式多样,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尤其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谜语,大都采用诗歌形式,不仅启人思索、饶有情趣,而且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代很多文学作品(包括戏剧)、民间故事,都不乏用猜谜来助兴、定婚或考试,诙谐有趣,脍炙人口。
当今,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展示不少谜语让大家猜;元宵灯会,谜语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
猜谜语,的确是一项老少咸宜的有趣又有益的活动。猜谜的过程,它让人动脑筋,不失为启发智力之法。它又是健身的好活动,猜出了,心情大悦。有的谜语本身甚至可以让人开怀大笑。
猜谜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猜谜的过程,自然就是增长知识的途径之一。
旧中国的农村,文化落后,娱乐稀缺。民间猜谜语恐怕算是一种廉价的普及的传播知识、进行娱乐的方式吧。
我小时候,围炉向火、闲坐聊天,或是逗趣取乐,都有猜谜的情况。偶然间大人会说:“我出个谜语给你猜。”那时候,我就动脑筋想起来。猜中了,大人就夸奖。猜不出,非得问个明白,有了答案,才罢休。
我记得最平常的有:生在青山有绿叶,活到人间没肚肠。一日三餐好饭菜,别人不吃我先尝(筷子)。这谜面并不深奥,但是它文化内涵丰富,听起来又琅琅上口。
这样的谜面,小孩子跟着念,再去猜,无形中就学到了知识。现在我才知道,这四句就是一首初级七绝诗,平仄声和压韵都不错。前两句还是一幅对仗工整的联哩!难怪过去农村没钱读书的人,利用猜谜进行学习,培养了不少很有知识的人。
还有的谜语:生在青山,死在屋角;摸它不到,踢它一脚(马桶)。前者是当时农村的生活现实,马桶晚上就放住房屋角,便于小便。晚上黑灯瞎火的看不见,用脚踢着试探。小孩子一下就猜到了,大人就笑起来。
又如:穿花鞋,走瓦屋,哪个猜得着,就是它姐夫(猫)。这是为了取乐。我知道就是不说,大人就激将说我不知道。当我说那是猫时,大人就说我是它的姐夫啊!大人就笑,我就不依。
还有很费心思的谜,谜底就在谜面上,还要你来猜,害得我想也想不到。现在,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活动,与这有点相似。如:真的(针底)一脸麻子,挂(卦)在神龛上(针底和卦)。那个时代农村妇女衲鞋底、缝衣服都要在右(或左)手无名指上戴一个针底子,它上面铸有满满的小坑点(像麻子),用它顶着针穿过布料。人们信神,求神许愿都要打卦,问个吉凶。那卦平时就是放在神龛上的。这两个谜是说明了的,还让我来猜,真是笑死人。
孩童时代这样猜谜的故事举不胜举。
小学读书的课本上,也用猜谜语的方式来教学。如: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耳朵)。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千根线,万根线,落到地上就不见(雨)。
三
到了这个年代,我的退休生活中依然少不了猜谜的内容。且不说我常留心报刊上的谜语内容,就是在手机短信和qq聊天时,也有谜语让我来猜,真是乐趣无穷。
我爱谜语,虽不是我的唯一,也不是主项,但它的确与我如影随形。
我和朋友聊天、讲故事,兴趣来了又想到谜语上来了。
这天,我与写地书的朋友玩到一起。我把“醉人妻弟尼姑舅,尼姑舅姐醉人妻”写在地板上。他说这是对联吧?我说这是谜语,又是一个故事。
一个醉汉过不了河,一个尼姑见了就背着送他过去。围观的人见了都觉得奇怪。尼姑在地下写了上面那联后,说:“他是我的甚么人,你们猜着就不会奇怪了。”说完扬长而去。
我问朋友:“你知道醉人是尼姑的甚么人吗?”
朋友要我说明白一些。我说,上下联的答案是一个,只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他们的关系。上联说,醉人的妻弟是尼姑的舅舅;下联是说,尼姑的舅舅的姐姐是醉人的妻子。这下你明白了吧?
朋友翻过来覆过去的想了半天,“啊”的一声说:“原来他是她的……”
我抚掌笑道:“对啊,不然尼姑怎么会去背一个不相识的男人呢?”
我由此想到谜语的乐趣,把它写成文章,投到网站里,大家不要看文章,只要来猜猜:醉人是尼姑的甚么人?猜出来了,就回复一下,我就给你打五分哩!
-全文完-
▷ 进入休闲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