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和朋友在聊了关于各自对于艺术的问题,我们两个思想相差很大。我们的讨论绝对不是什么针锋相对,更不是那种一定要把对方辩论倒下的一种极端的敌对的思想。我们只是交流各自的心的与体会。既然是心得与体会当然是孙悟空三十六变各个不一样了。
交流是从我发表在我的博客里的一篇叫《活在太阳里的人》的文章开始的,文章里我是给一个外行的博友回答他叫我给他讲讲《向日葵》的审美。朋友正好是一个艺术的痴迷者,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不高兴,我就斗胆这样称呼他吧。看到了我的文章之后就给我留言说我这样给博友讲等于没有讲,他认为“要懂得梵高,讲他的传奇故事与特点是没有用的”。我回答道“我的一个博友这样的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样的回答,只好这样的讲给他听”“我觉得只有把艺术家的生平背景讲清楚,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朋友可能觉得这样不是和好的交谈,于是在qq里和我一起交谈。我于是把这段交谈给储存下来。
他说:“我现在觉得只要看画就可以了跟人没关系”
我答道“我其实也想这样和他解释,但是他是一个外行,我不知道要怎么样解释更好”
“可是这样 他更没听一样 ”
“也对!我自己看得完也觉得,我写得不是很具体”
“只能懂梵高 而不能学会看画”
“也许你是对的”
“也许吧!现在所有中国人的教育都是这样”他说
“对啊 ,我也是这样的被现在的教育毒害了”
“老师这样教我们 将来我们这样教别人,所以一定要学英语,这样绝可以看到说的很具体的东西 。”他连续的打字。
“很对。我也是不知觉的感染了那样的思想”我说
“我觉的那是个过程,慢慢的就会觉得 追求更原始的东西。”
“应该是那样的。我们可能要适应好一段时间。什么是原始的东西?”
“我现在 觉得我们最开始学的就是最好的,画画只要造型颜色之类的就足够了。
“绘画的纯粹性”我立刻的打字。
“不在乎要什么标新立意,那些, 也只是在这些基础上的小花招。单是造型就足够所有人挖掘一辈子的了”他说,
“我倒是觉得画画要创新,不管是小花招也好,还是什么其他的方式也好。觉得创新是对艺术最大的贡献。造型,造型,我觉得它是创造形体的一个过程,当然你的观点也是很对的”
“我觉得 ,美才是最终结 ,创新的也是追求美得一个过程”
“到后面 慢慢的人会去追求美,会是一种理性,我觉得是那样”
“我觉得,美才是最终结 ,创新的也是追求美得一个过程”他说,
“这个我也一直赞成,不过有时中国的审美有点病态,有点感性化了,像梅花,像盆景像现在的好多的画,就是有点病态。”我回答道。
“我觉得中国人很理性,向你上面讲的这样不一定就是好”他说。
“恩,对啊,就是不一定好啊 。但是,他和老百姓最为密切,那样的审美代表了很大的一个人群。特别是文人里面,马未都在讲名是家具的时候就提到这样的一个理念。”
“可是, 他可以在这里在墨色上做一种理性 ,事实上这个在西方是没有的。在线条上可以看出生命意识。这种理性,我觉得是西方绘画追求却得不到的东西”
“中国的哲学里也是比较的感性的,我觉得中国的审美很感性。两者的信仰文化不一样,我们的山水画主要还是道家的影响,西方的画家主要的基督教的影响,体现的是一种对基督的虔诚”我说。
“我觉得那是非常理性的,我觉得西方油画不是基督教,反而是在反叛基督教。它是希腊精神的反应
“恩?”他一下打破了我的想法。
《二》
因为我的电脑没有开网是在朋友那里上网的,朋友回来了,我只好叫朋友下次聊,我也是无奈之举。朋友说还是看我的文章觉得有意思,叫我多写写文章,可以在文章里看到我的思想火花。
其实,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写文章的不是很喜欢聊天,我觉得看文章比聊天来的更有条里,更有流畅性,语言也是比较的好组织,看起来比较的舒服。
刚才的聊天我们起码聊到了那么几点,一个是对于怎么样欣赏艺术品。一个是现在的教育的方式的问题,一个是创新对艺术的见解,一个是审美的趋向,一个东西方的绘画差异,中西感性还是理性。我感觉是那么几点把,一看下一跳,原来我们淡了这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样阐述这么多问题。我还是一个个的比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想把。也可以算是抛砖引玉把。
看画,读画很重要。像《向日葵》这样的世界名画,我觉得名画的价值不只是在于让人知道他,那样的话,他就成一连串孤立的没有任何联系的名单。能过记住一张画的名字,流利的说出它的作者,流派,风格,这当然的很好的事,可仅仅了解还不够,因为哪只是增加了观众的知识而不是对艺术的体验。要想在名画与观者之间真正建立起沟通的渠道,不仅是需要用眼睛来“看画”,更需要的是用心来“读画”。有人说,画不是用来看的吗?怎么样叫读画呢?这其实是指的是一种对待名画的态度以及如何理解他的方式。形象要比文字更来的直观,主要眼睛一扫,画貌尽收眼底。
画家的思想是通过一个平面变现出来,所以他需要是的是采取不一样的语言和绘画形式来表达这样或者那样的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画面表面来看画。得联系道画家所处的年代,所处的氛围,年代会决定很多的东西。比如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的绘画和文革后的85之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再比如,伦勃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绘画就有很大的区分,。要是不了解他的背景的画怎么样可以理解他的绘画风格的转变呢?即使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本身的不一样例如色彩的变化,比如人物的造型的不一样,但是那样对于一个外行的人来说会是多大的一个麻烦,即使他可以看懂画。但是要走很长的弯路很不值得。往往的因为没有耐性就更不可能一一得了解。又怎么样可以答道让他了解呢?而且画画要是给欣赏者一个很大的难题的话,下一次也许他就不敢去看画了,觉得艺术是他妈的骗人的话,就更不利了。
所以得学会看画,学会从一个个方面来看画,最后可以到达读画的境地。
回到梵高,朋友的“只能懂梵高 而不能学会看画”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起码叫人们可以从画者的心里去看画,去看到画画者的心性。古人言“画里见性,画如其人”,一方面可以看到画画的本身的魅力,还可以深一层的了解画家的心。了解画家的信仰与人格的因素。
《三》
说道了信仰我就想到刚才朋友讲的,我觉得西方的是基督教的影响,而中国的山水则是道家的影响。两个地方的哲学和信仰是不一样。
中国的绘画是一种感性的发挥,画家在大自然里看到的一切都没有在现实找到原型,都的发至心灵的感悟。不过也不可以一刀切,起码是在宋代的绘画是很写实的,如郭熙提出的“身即出,师取之”的绘画之理。还有五代的绘画也都是很写实的一种体现自然。“写其真,得其神”我觉得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感性的力量,把自然的神韵画出来,而不是理性的照抄现实的一切花草虫鱼鸟兽。特别是从元代到明清,中国画强调更是中国画的符号化的趋势。画往往是作者的心性的体现,或者是当时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元明之时的理性造化为重心转向了重“心源”意向的表达。把自己的感情注入了画里,达到一种托物言情的感性境界。
明代董其昌依据佛家的南北宗把国画变成了两派,一个是北派山水,一个是南派山水。北派的修炼,到达南派的顿悟。更是把绘画的感性提高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明以后一般采用了他的理论,主要还是南派的山水理论,强调感悟的感情理念。
中国画的哲学理念大多也是受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影响。画者的绘画主要还是表达自己的一种对自然的感性的认识。强调物与我两忘,自己的自然心性去体验自然,达到了和自己一起逍遥的境地。“遨游与天地之间,驰骋与宇宙之外”的伟大的追求。
西方的绘画可以明显的看到基督教的影子,乔托和美术三杰以及卡拉瓦乔都是受到了基督叫的影响。像米开朗琪罗的教堂的壁画,以及拉斐尔的圣母的形象,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一个宗教的题材,都体现了他们对与宗教的一种虔诚的膜拜。至于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即使有差别还是走向的是一个道路的。希腊文化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而且是一个革命性的重要性。但是,希腊文化只是被他们用来表达一种新的题材和新的标榜而已。
西方的绘画重要还是从解剖和透视方面特别的突出,每一个的肌肉和骨骼都是很理性的去绘画。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大为和摩西都是代表,达芬奇为了更好的理解骨骼和肌肉以及一些形体的转变干脆干起了解剖人体的行为。还有卡拉瓦乔的绘画无不体现了理性的强烈的成分。
我感觉中国画走的是感性的一条路,而且走的很宽,清代八大山人的象征意味非常的浓厚,把感性的风尚直接到达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西方走的是一条理性的让我五体投地的严谨。如果中国画是一首朦胧诗的话。那么西画像一首格律诗没有半点的马虎,一是一二是二。
《四》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走到了24点了,我竟然忘掉了时间的脚步。不知不觉的也写了3000多字的文章,我服了我自己了。
虽然还有几个问题我没有提出我自己的见解,但是我觉得已经很多了。“妙吾者不在多言”,林语堂说“开会的语言要像女生穿的短裙一样,越短越好”开会是那样文章也是这样把。还是停笔把,免得朋友看到文章的时候太长,太烂,看到自己的眼睛掉下来。那样就对不起了朋友了,要是在70年代可能我就被拉到菜市口了。
很晚了,我还是去洗澡,不然没有水了,我不想把沐浴露放在身上的时候忽然没有水了。况且还要上课。
-全文完-
▷ 进入诗性江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