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董桥散文,不妨读读宇の航

发表于-2009年05月21日 早上9:39评论-2条

发现港台的一些作家,除了梁实秋、林语堂那些早期的作家,剩下的几乎都很陌生,而去到书店,即便是到某个比较大的书店、书城之类的地方都找不到,林清玄、龙应台应该算是幸运的,不过除了网上订阅,能买的纸体的书籍有鲜,更不要说了董桥、陈映真、黄春明、朱天文他们了,当然那些武侠言情玄幻的小说家例外。

董桥的书一本都没有,大多都在杂志,当代作家的散文合集里看到的,第一次读的时候,文字自然也很受益,不过作者何人一点也不知道,贾平凹九十年代创办的《美文》,不知道哪期里面看到一篇。董桥的散文从修辞风格上一时想不出更像谁,从白描叙述上不如林清玄、刘墉,有点让人读的时候一时语塞,文字风格类似于邓云乡,因为我看过一本邓老的《旧京散记》,我比较喜欢那些回忆味道,带点老北京、老南京、老字号的一些故事,邓老在这方面可以说信手拈来,让人读起来很是畅快,只是恨他为啥没有周游中国所有的古城。

读够了风华雪花、小资妩媚,董桥的散文可以说一种另一个方向的补充,只能更有文化品位,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走的是安妮宝贝、郭敬明的路线,未免过于单调,而且那些花花文字也相对浅薄,不如读读更成熟一些如陈彤、李碧华之类,我这样说可能惹人不高兴,不过就董桥的散文来看,比起刘心武、贾平凹还有那些以随笔著称的作家也毫不逊色。

个人觉得他文字的“短处”在于文言和白话文不能好好的衔接,读的时候有的地方就显得很生硬,不过他文字的“长处”是见对多识广,中西合并、谈书论艺、博古通今,读完之后对人家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深深的折服。

《马克思博土到海边度假》,《凯恩斯的手》,《布朗宁先生的牛油面包》那些名人轶事,被他一写显得特别耐看,而且而行文活泼,结构也自由,涉及面也很广,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爱好广泛,文字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骨子里的一点小品风格,不少文章是用散文笔调阐述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他说“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跟心情胸襟大有关系。把看书比作听雨,蒋捷一首《虞美人》很切题:‘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文学作品大抵如此吧!

“国不破,故乡才是故乡,可以随时回去追寻旧梦,讨个意外的惊喜。抗战一胜利,颠沛流离的中国人经历了一次结伴还乡的乐趣,在断瓦颓垣之中辨认亲人的泪痕和笑语:山河无恙,来日的甘苦总算有个凭藉。到了一九四九年的剧变,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从此几成陌路,乡不成乡,国不成国,古老的家山情愫黯然变质,心头抹不掉的是仓皇避秦的旧事”“一晃三十多年了,海峡两岸疑云弥漫,大江南北愁雾深锁;有乡归不得:雨天的墨盒,风中的香炉,卖花声里的长巷,风雪迷离的石桥,河边柳梢的冷月,都只剩了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凝成一枕幽梦。中国人念旧近乎偏执;最难忍受倒不是烽火连三月,而是家书不敢说的故园消息。”——《回去,是为了过去!》

这两段文字我特别喜欢,那过去的人,那过去的事,那望眼欲穿的思念、还有那剪不断的思绪,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到底为什么出现这样一场长久的拉锯战呢?还有那篇《听那立体的乡愁》,政治真的是一时的,可是文化才是永久的。

董桥散文,不妨读读。

09-05-21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奔月点评:

感情表达真挚的散文,的确值得一读。

文章评论共[2]个
Q毛-评论

我这人还真恶心,两个字:沙发。杂文不就是恶心人的吗?at:2009年05月21日 晚上11:56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5月22日 凌晨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