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的时候,我很小,也没在她身边。和母亲最后分别是三十二年前的秋天,把我送到姨母家之后,我再也没见到我的母亲。当时,几经数月噩耗传来,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使我悲痛欲决。
我的母亲听说是当时农村大户人家的长女,母亲就嫁给了那个极其看中门第、嫡庶的家庭里,这造就了母亲的刚强,善良,慈祥。她没念过几天书,但很贤惠、很勤劳,颇具东方传统女人的美德。在那个风云变幻、政治动荡的年代,弟弟妹妹们外出求学、参加革命,而她却留守在外公外婆及所需赡养的老人身边,替代了弟弟妹妹给与老人们天伦之乐,履行子女对老人应尽的义务。
我始终感谢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她是一位不寻常的母亲,首先,她竭尽全力宽慰子女尽到母亲的责任,其次,她又是一位慈祥而严格要求子女的母亲,真可谓含辛茹苦,饱经磨难。父亲比母亲过世还要早,她带着病魔缠身的躯体和无以自立的哥哥姐姐及我这个累赘。又要在本来十分落后的农村维持生计是可想而知的。我幼年和童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
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家庭条件十分窘迫。但我十分受宠,因为,我是兄弟姐妹最小的,且在母亲心里略有一点聪明。于是母亲的唯一希望就是让我念书。当时的所谓的学校,现在看起来,就是曾经在书本里知道的类似书塾学校。也正是这样(复式即1--5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上课)的学校。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时还相当困难,但我的母亲仍把我送到当时唯一的小学读书,使我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而且也正是这样的学校,仅仅四年就完成小学全部课程毕业。
我的童年与母亲一时没有分离过,而且深深感受着母子亲情,不断感悟着一个母亲为子女所付出的艰辛和所承受的痛苦。但我也因此得到锻炼。也使我自幼养成独立生活、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特别是在后来的坎坷人生中,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心理承受能力。回过头来想,得益于那艰难困苦的环境,更由衷地感谢我的母亲。
从我仔细打量母亲开始,母亲就是那样瘦弱,额头上的皱纹始终没有舒展过,脸上刻满了艰辛和悲苦,只有我们母子俩在一起时,我常常从她原本很大却受岁月煎熬而睁不开的眼神中看到一丝光芒,那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对未来幸福的渴望,更是对含辛茹苦地养育的子女们的希望。我不知道母亲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是遗憾,是安祥?我全然不得而知了。
在我还很稚嫩的时候,母亲似乎对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预感,或对我给予哪种希望,将我带到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的林区小镇,便匆匆离我而去。记得那天火车徐徐开动时候,我满含泪水的双眼,透过车窗模模糊糊看到,母亲那瘦小而绻缩在那里的身影,将头探出窗外,双眼一直眺望着远方,不知是因我的送行,还是因母子这一离别将成诀别,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到母亲那种深藏在心底的深深的爱。
与母亲分别后不久,我便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茫茫林海深处。方圆几百公里唯有这一处农场,算是有人家。所谓农场,只有十几栋破旧不堪的简易木板房,夜晚陪伴的是柴油灯,起码的通讯、交通条件都不具备。当夜阑人静,童年的孤寂与现实的悲苦交织在一起。我流过泪,流过多次泪。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和希望,总要随着环境和条件而改变的,愿望超越现实更会觉得渺茫。此时我唯一想到的是母亲,一个人无论样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只要和母亲在一起,一定是无比温暖和幸福的。常言说:“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某种意义上母亲是温暖和幸福的代名词,何况在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极限挑战我来说呢?今天,我才相信,我现在的坚毅、不怕吃苦的性格形成,是母亲当初“壮举”的功劳;今天,我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仍能孤标独步、敦厚朴实,是母亲当初的用心良苦,更是母亲后天所赐。我的母亲不识几个字,从来也没有用豪言壮语教育过我,但母亲一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深深铭刻在我心里,特别是分别时,母亲那饱含深情、充满希望的目光,将成为我永远恪守的原则。
在母亲故去多年的时间里,我常想写一些怀念母亲的文字,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加之,生活的磨练和对人生的感悟,想用文字表达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感情和愿望,在我的内心是那么的炽热和强烈。因为,母亲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在我的梦乡里!
-全文完-
▷ 进入老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