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易中天先生的是他上百家讲坛之前,因为家里有几本父亲订阅的《书与人》和《读书》的小本的刊物,里面看了易老师的文章,还有一篇是野夫回忆易中天的文字,对他的文字印象不深,不过“易中天”这个名字颇有武侠小说里大侠的味道,后天听了易老师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和“三国”真的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吉林市的江南书城连续一个月的在彩电上播放易老师的讲座,后来我又把几本蒙着灰尘从角落里拖出来的刊物,重新的读了一遍。
喜欢易老师的书,没有奔着什么宏伟的目标,或者我要总结某种强劲的思想,就是觉得他的书不古板,能让我看进去,读着不累。曾经座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偶然也会装一把清高,别人看杂志、小说,在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有模有样在摆放学术刊物、各种学报周围转,可以看出来那里常会蒙上一层灰尘,可能我的到来,相对于它们来说,告别寂寞。终于有人来看他们了。
大学几年本专业的东西没有看多少,了解都是什么五行,神话还有文学批判类的东西,在笔记本上记录许多句子,便于将来在写东西能用上,那个时候馆长对我说:“你真好学啊!”
易老师讲三国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闲说中国人》,还有地摊上盗版的《易中天全集》,在读书中盘旋的问号,终于在脑子里产生了。
什么是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读书是为了什么?
看了易中天的书,如粉丝一样在网络看了许多易老师的讲座、访谈,才知道《万历十五年》、和马克思《……雾月十八日》,怎么样的评价历史,怎么样的分析历史人物,倒还是其次,主要是怎么从硬着头皮去读,渐渐转为我喜欢和我需要。论文以散文、随笔形式面貌的出现,才让更多的人读着有意思。
至于易老师借用了别人多少观点,或者著作里究竟是多少是自己货真价实的发现,那是专家质疑的,作为读者,无论是引用,还是总结,总能增加自己的知识,业余的闲侃中多几分个人的知识贮备。从有意思、有趣味的一些书籍入手,才能渐渐的慢慢的接受一些枯燥的论文学术类的书籍,这是易老师给予读者的价值,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都是重要的。
读书有速读、精读,余杰还说有黑色阅读,面对枯燥的书籍,我要说还要反读,不报什么目的,单纯就是了休闲,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在进一步的深入,我不知道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不是这个道理。
读书明智,长点知识面,不用刻意的为了完成宏大的阅读专题,如易老师说“兴趣是读书的最好指导,我自己读书从无目的性,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这也是我给读者的建议。”,让我想起李金斗老师的相声,“这个你站出来,当当的一说,阴天是怎末回事?”,也算是一种生活需要了吧!
09-05-17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