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共建国以后,全国上下,党内党外,人们相互称呼“同志”。同志的意思是志同道合,这表明共[chan*]党颇得人心。叫一声同志,确实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因为这个称呼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甚至连性别也无从体现,真是男女老少皆宜。中央领导人,除了“主[xi]”和“总理”,也一律称呼同志,如“少奇同志”、“小平同志”。一些识时务的民主党派人士则急忙改口,尽管有时不免口吃,但经过若干年矫正,总算彻底改过来了;只有少数老大保守的文化名人改不过来,或许他们压根儿就不想改。他们一如既往,继续以“先生”称呼别人,似乎存心与新时代保持距离。此类人多在文化界、学术界德高望重,有资格、有本钱特立独行,不随大流。不改就不改嘛,毛泽东曾经吩咐有关负责同志,勿要强求章士钊先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修改《柳文旨要》。毛泽东一直尊称著名的党外人士为先生,并允许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虽然他后来改变了态度。
到了七十年代中,尤其是“四人帮”倒台之后,历经磨难,已脱胎换骨的老先生们开始向往同志这个称呼了。他们公开或暗中发牢骚,抱怨共[chan*]党把他们当外人看。为什么经过二、三十年的思想改造,仍够不上同志?在他们看来,被称呼先生简直是受歧视,休想得到党的信任。当他们看到宋庆龄先生、茅盾先生过世后被追认为同志,竟无不欢欣鼓舞。生前不配,死后认祖归宗总是可以的吧,他们果然一一实现了遗愿,有的还成为革命队伍中名符其实的同志。面对一个普普通通的称呼,从排斥、认同到向往,他们走过了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可见他们的世界观确实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世道又发生了变化,同志不吃香了。你要是出门办事与人打交道,称呼一声同志,人们准会不高兴,至少笑你太老派,是冬烘同志。谁跟你同志?你怎么知道我与你志同道合?须知,年轻的一代,自然也包括那些善于脑筋急转弯的老同志,不兴称呼同志了,他们张口闭口便是从前十分流行的先生。风水轮流转,难就难在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改不过来,或许他们压根儿就不想改,于是我们看到当今学术泰斗季羡林、金克木诸老在书信和文章中继续以同志称呼别人。他们就是有资格,有本钱特立独行,不随大流。我得说,古今中外,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深深恋旧,这种人优雅、清高、持重,往往置身局外,冷眼旁观,绝不附合世俗,轻易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虽然他们终究是要改变的。但改变前他们的保守对急进的社会多少是一种牵制,这种牵制若恰到好处有利于社会稳步向前发展。
-全文完-
▷ 进入周兆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