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爱蚂蚁霞中子

发表于-2009年05月14日 早上9:08评论-5条

今晚,我正在上网聊天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有一小队蚂蚁,在我的显示屏左边,从下而上,以“之”字形路线,匆匆地搜索着前进。它们都是棕褐色的,个子一样大小,只有一粒米的十分之一。我数一数,他们一共才六只。我忽然警觉起来:“喂!它们是不是‘探测队’,是不是来侦察哪个地方好做它们的窝啊!?”我立刻想道,我这写字台上的物件放置得十分复杂,万一它们真的来做窝我是难以发觉的。尤其担心的是,它们会发现,我的电脑或显示器里面,是做窝的最佳选择了。

“哔哔哔!”显示屏上,网友在催促我回话呢!怎么办?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最容易处理不过的小事了,只需用右手的食指头,从它们的前头往后轻轻一抹,把它们全都杀死就了事。

但是我不忍这么做,从小到现在,我从不喜欢无故杀生的。“汤灌蚁穴”、“火燎蜂房”之类事情我没有做过,杀鸡劏鸭的事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更多的是推托给别人代而为之。这六只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但毕竟也是六条生命的啊!我怎能随意就夺去了它们的性命呢?

我突发奇想:也许它们正在旅游呢!这个思维还未结束,我又发现它们虽然常以“之”字路线行走,但它们的先后顺序却一直保持不变。于是我又突发另一个奇想:难道领头的一只是蚁官或是“先锋”什么的,我倒要看看这带头的与其它跟随的有什么不同。

为此,我急忙拉开抽屉,取出常用的放大镜来,对准它们仔细观察起来。

“哔哔哔!”显示屏上,网友又再一次催促我回话!这时我的心思已经不再聊天上了,它已经转移到在显示屏边沿徘徊的那六只蚂蚁了。我立即在荧光屏上qq的对话栏里打字:“有事了,88!”然后又拿起放大镜再次对准那六只蚂蚁。

“哔哔哔!”那个红色的头像在闪动,我有些急了,还有些不耐烦起来,我立即点击“开始”、“关机”、“确定”。须臾,显示屏一声细微的“吱”声之后就全黑了,主机的小绿灯也跟着不亮了。这时,我才得以安静地观察那个领头的蚂蚁。

我细心地观察了好大一会儿,却没发现领头的蚂蚁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与后面的五只是一样的,我有些失望起来。

我收了放大镜,呆呆地出神。

我恍然大悟,当官的不一定在身体上有什么特别,人类不也是这样的吗,当官的,哪怕是皇帝,不一定是大块头的,也不一定是长得特别“帅”的。

虽然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我的心思仍然停留在蚂蚁上,我伏在桌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六只蚂蚁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不见了。

从童年到现在,很多的蚂蚁的故事,此时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我的脑海深处流淌出来,……

一、米粒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夏天的黄昏,我在晒坪上玩,我发现一群蚂蚁,在起劲地、吃力地搬运一粒玉米,它们正朝着它们的窝的方向移动。我伏在地上,聚精会神地观察它们的行动。

我发现有几只蚂蚁趴在玉米粒上,它们将玉米粒当车子,由地面上的许多蚂蚁推动着走。我气愤起来,对那几只蚂蚁直骂:“该死的!人家在下面累死累活地推呀拉呀,你们这几只不来干活也就罢了,干么趴在上面,还让别的运着你们走呢?真会偷懒!真会享受!”

我愤愤不平,正想用小草杆将它们拨下来,我却又发现它们虽然趴在玉米粒上,但它们并没有躺着和偷吃,它们还是拼命地用力扯着,推着,一副急乎乎的样子。我立即明白,它们并非偷懒和享受,它们也在十分用力地干活,只不过是用力不对点子而已。于是我又心平气和起来,笑道:“傻瓜呀傻瓜!你们怎么这样干活呢?你们的用力不但没有用,反而加重了负担啊!”

我又细心观察地上的蚂蚁,它们乱纷纷的,有的往左推,有的往右拉,有的往后扯,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用力的都有。它们一个个急乎乎地,十分地卖力,但效果很差、进度很慢。我一个劲地直摇头:“为什么不往一个方向使劲呢?”我恨不得参加到它们中间去,当它们的指挥官。

我还是不愿离开那里,我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将米粒运到窝里去。看了一大阵子,米粒还是缓缓地朝着它们的窝移动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我开始怀疑它们当中有个引路的,但是我观察了很久很久,并没有见到一个闲着的,更没有看见哪个专门指手划脚的。

我困惑起来,像它们这样的运法,为什么也能将米粒运到它们的窝里去呢?后来我想了几天,得出这样的解释:“聪明的蚂蚁肯定比愚蠢的蚂蚁多一些。”

二、虫蚁的战斗

还是在童年,又有一次,在山坡上的草地里,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有一只蚂蚁从窝里爬出来。我见它匆匆忙忙的样子,我好奇地观察着,要看看它要到哪里去?它要干什么?

我突发奇想,蚂蚁在这么乱这么高的草丛中行走,按照比例,相当于人在遮天蔽日的广辽无边的大原始森林里行走。如此情况,人肯定是很容易迷路的,蚂蚁会不会迷路呢?

我跟踪着它,待它走了一丈多远之后,我想,这相当于人走一天的路程了。我又想这时如果让它返回它的老窝去,它会不会迷路呢?我决意要试验一下。我已经知道,蚂蚁有这样的习性:当它遇到大型猎物时,它一定会回窝报告的。于是,我拍打着草地,果然找到了一只蝗虫,我把蝗虫捉住,并把它给弄残走不动了。我将那只蝗虫放在那只蚂蚁的前面,蚂蚁很快就发现了它。

那只蚂蚁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大胆地接触那只蝗虫的后腿。蚂蚁试探似的咬了咬蝗虫那只受伤了的后腿,蝗虫无力地动弹了一下。蚂蚁立刻明白,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意外的巨大收获,它立刻回头,向返回的路急奔。我当然明白,它是回来报信的。

我立刻紧紧地跟踪观察,我并不清楚它是否沿着旧路往回走,但我看到,它返回的方向是绝对不错的,还好像是走了捷径,不像它当初从窝里出来时,是漫无目标的曲曲折折地走。

那只蚂蚁走到窝边时,恰巧与刚从窝里出来的另一只蚂蚁相逢,它们头对头地用触角互相磨擦了一下,便双双奔入窝内。不到一分钟,从窝里涌出成千上万只蚂蚁来,其中有百十只个体硕大的、长着大长螯的兵蚁。它们急急地直向那只蝗虫的所在地跑去。我无法知道,那走在最前头的是不是刚才那只回来报信的蚂蚁。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它们是如何传达得那么迅速和广泛?它们是如何动员得那么多“兵力”的?它们对“敌情”、地点、方位、距离描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如何达到那样高的水平的呢?

不一会儿,那成千上万只蚂蚁陆续来到那只蝗虫旁边,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那先到的几只兵蚁,勇猛地冲上去,趴在蝗虫身上,狠命地撕咬着蝗虫的各条腿。蝗虫拼命地翻滚挣扎,把它身上的蚂蚁弹飞老远。被弹飞的蚂蚁好像毫不损伤,再次向蝗虫扑来,一连几次都这样。

有一些兵蚁死死扯住蝗虫的身体,试图不让它动弹,又有一些兵蚁坚持奋力地撕咬着蝗虫的腿。不一会儿,蝗虫的好多条腿先后被

咬断,只有光秃秃的身躯了。被咬下来的断腿,很快被一帮工蚁推推拉拉地运走了。此时的蝗虫无法动弹了,工蚁们一拥而上,把蝗虫的身体都趴满了。蝗虫没有了“手脚”,唯有用嘴来迎敌,它急促地咀嚼着侵犯它头部的那些工蚁。工蚁们视死如归,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好多工蚁死于蝗虫的嘴下。可是蚂蚁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更何况蚁窝里还源源不断的奔来增援的队伍。不一会儿,蝗虫就咽咽一息了,它毫无招架之功,任凭那堆蚂蚁肆意地撕咬。它身上已是千伤百孔,最后惨烈的死去。

蚂蚁们知道蝗虫已经死了,就不约而同地从“战斗”状态转入搬运状态,就像前述的搬米粒的情况一样,将“战利品”— 蝗虫的尸体运回它们的窝。有几只蚂蚁还将在“战斗”中被蝗虫咬死的蚂蚁的尸也一起拖运回去。

这场虫蚁的“战斗”,是一比千万的较量。虽然说数量上多寡绝对悬殊,但是将所有参战的蚂蚁加起来,其体积和重量还是远不如那只蝗虫的。如果不是我有意弄残了蝗虫,再来十倍的蚂蚁也是敌不过一只蝗虫的。在蚂蚁看来,蝗虫一蹦跶,相当于去了十万八千里了。

罪过,罪过,那时,作为虫蚁主宰的我,仅仅为了了解蚂蚁的行为而导引了这场不公平的“战争”。

我从头到尾全程目睹了这场虫蚁的“战斗”,我经过十分仔细地观察发现,那些成千上万的蚂蚁,在“战斗”时并没有什么“司令部”;没有什么指挥官;没有什么团长、营长、连长和排长、班长;没有谁在发号施令,喊什么“冲啊”之类。虽然如此,它们的“战斗”还是那样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它们还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真是不可思蚁(议)啊!

三、蚂蚁道义

在童年的时候,我对蚂蚁很感兴趣,因为我想知道蚂蚁的家庭状况。一窝蚂蚁能有几万只之多,我想知道蚂蚁在这么多“家庭成员”中会不会互相认识。有一天,我做了一个试验:我用一小片肉放在一个蚂蚁窝边,很快,这片肉上就趴满了这个窝的蚂蚁。然后我将这肉片连同上面的蚂蚁,移放到另外的一个蚂蚁窝边。少时这个蚁窝的蚂蚁蜂涌而出,它们看见肉片上的蚂蚁就攻击追赶。奇怪,肉片上的蚂蚁怎么知道它们会寡不敌众而主动放弃“阵地”,纷纷四散奔逃。随后这个蚁窝的蚂蚁便将肉片运到自己的窝里去。

后来我又做另外一个试验:我去那边的蚁窝单取一只蚂蚁来,投放到这个蚁窝的入口处,我要看看这只蚂蚁会不会错进窝去。结果这只蚂蚁不但不进去,反而急急地奔逃,好像它知道在这里逗留会有生命危险似的。

又有一次,我用诱饵将一个蚁窝中的蚂蚁引出来,然后将其中的几只弄伤或弄死之后再放到它们的窝边。奇怪,只见这窝的蚂蚁一旦发现伤蚁或死蚁,它们都拖回它们的窝里。不过,它们将伤蚁和死蚁运回去后怎么处理,是治疗、吃掉还是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又将那边一窝的几只蚂蚁弄伤或弄死之后,放到这边的蚁窝旁,这窝的蚂蚁见了,它们只是闻了闻,就置之不理,离开走了。

实验表明:尽管蚂蚁的“家庭”庞大,“人员”数以万计,但它们都能够分得清哪是“自家人”哪是“外人”的。

四、蚂蚁的能力

一只蚂蚁能够举起自身体重50倍的东西,能拖走自身体重30倍的物体。而人最多能举起自身体重3倍的东西,最多能拖动自身体重1倍的物体;蚂蚁一天能走500米远,并且不会迷路,相当于人一天要走50万公里。人要走那么远,并且不迷路,那绝对是办不到的。

也是在童年,我还做了这样的试验:我将一只蚂蚁放在大约一米半高的桌子上,先让它行自由走,然后对它吹口气,使它跌落地面。我看见,蚂蚁跌落地面后像没事一样,依然自在地行走,好像没有跌落的一样。按蚂蚁身高与桌高的比例,这相当于跌落自身1500倍的高度,蚂蚁身体没有任何损伤。按相同的比例计算,这相当于人跌落3000米的高度,这时人肯定是粉身碎骨,不用说还能走路了。

五、蚂蚁的智慧

一窝蚂蚁能有几万只甚至几十万只,他们整天忙忙碌碌,自觉干自己的事。它们有的挖土,将土粒拉出窝外,以扩建它们的“宫殿”;

有的将窝内的垃圾(粪便和食不了的东西)搬运出来,清洁它们的房子;有的搬运蚁卵,以孵化养育它们的“工友”;有的外出寻找食物,一旦发现“目标”,就立即回来报信,等等。

我感到不解的是,数以万计的蚂蚁,它们没有省、厅、处、科、股、组等各级“领导干部”;没有什么“法律”、 “条例”、“纲领”、“规定”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基本路线”、“战略部署”、“发展规划”、“行动方案”; 没有什么“科研队伍”、“人才小高地”、“评估专家”等等等等。更不分什么“脑力劳动者”、“ 体力劳动者”、“金领”、“白领”、“蓝领”之类,它们却过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它们内部没有“尔虞我诈”、“打架斗殴”、“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没有“消极怠工”、“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等等等等。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有如此高的自觉性?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能够在如此简单的社会结构中高效运行?……我真是想不通。

我几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越来越聪明,却导致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

有时候我真的这样感叹:“人不如蚁啊!”

所以我说,“我爱蚂蚁。”你会觉得可笑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叶风沙粒点评:

作者从爱蚂蚁入手,到细致入微的剖析蚂蚁的特点和习性
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对蚂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文章评论共[5]个
心无垠-评论

你好霞中子老师!真是一篇难得的有趣文章。细致入微,以蚁喻人,联想丰富,笔下生花~~!真想不到老师会有这样的雅兴去观察蝼蚁的习性,连QQ上的朋友都不理了那~~哈哈,有个性,一看便知是学术性的人才喽。欣赏了朋友!at:2009年05月14日 上午11:39

霞中子-回复呵呵!我的无垠好友,我自知我的此篇写得很松散,难为老友有如此的耐心把它看完。老友的褒语使我很感动啊!谢谢了!祝一切都好! at:2009年05月14日 下午3:13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5月14日 中午12:02

霞中子-回复【enetplok]好友,谢谢你了!祝天天开心! at:2009年05月14日 下午3:15

霞中子-评论

多谢叶风沙粒编辑审核\ 推荐!问好!at:2009年05月14日 下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