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曲壮歌看明朝甘泽

发表于-2009年05月12日 下午3:24评论-6条

一、明史

一直以来,我不敢看《明史》。不敢看,是因为不忍看。不忍看,是因为明朝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坏了,仅次于晚清。

从开国之前说起。按说蒙元对汉族的统治是极其残酷的,什么人分四等、汉人第四,什么十家连坐,共用菜刀,等等。可是天下还没有打下来,蒙元的元顺帝还好好地坐在大都,拥兵几十万的朱元璋不去北上收复中原,却致力于和陈友谅、张士诚等汉人武装血战江南。要说都是起义造反的,都是一起反抗元朝的,犯得着往死里整吗?一场鄱阳湖大战,死了几十万人,毁了几百艘战舰,还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葬身鱼腹。接下来的是张士诚,又死了几十万人。这才建立朝廷可悲!可汉!难道中国人永远不能团结一心地去面对外敌吗?从这一点看,朱元璋比蒋介石还坏。

接下来呢?腐朽的元朝被赶到了沙漠,成为北元。当年纵横驰骋的蒙古骑兵,在明军面前也变得不堪一击了。可是,就在蒙古仍然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的时候,朱元璋却已经开始对他的开国大将们下手了。不但是下手,而且下的还是血淋淋的屠刀。屠刀举起了,杀的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百两百,而是每一个案子都动不动就杀掉几千几万人。蒙古骑兵在战场上想做而做不到的事,被朱元璋轻易地做到了。杀了那么多人,连眼都不眨一下。这人不是屠夫是什么?

功臣杀完了,大将杀完了,人才不剩下多少,然而中华民族的灾难还没有结束。朱洪武死了,皇位给了皇太孙朱允文。结果朱允文的四叔,燕王朱棣反,征战五年,杀人百万,得到了皇位。中原再次陷于战火,不同的是,这一次,两支作战的军队,都是大明官军。而朱棣上台第一件事,和他父亲洪武皇帝一样:杀人。不但杀人,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名词:诛十族!古人说诛连九族,就已经是大罪了,朱棣却创造了诛十族,创造性地开创了杀人纪录。这就是明朝开国的历史,读起来只看到了,血。而且是本不该多流的血。

再往下看,不到五十年,明军就不行了。蒙古人再度南下,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一度兵临北京城下。虽然被打跑了,可是那位打跑了蒙古人的于谦,也被明朝人凌迟了。他曾经写过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真的粉身碎骨了,在他以后,还有许多忠臣义士死在明朝皇帝、锦衣卫、东厂、甚至专权太监的屠刀之下。

看到这一段,我已经看不下去了。后来的党争、宦官、迷案、辽东、袁崇焕、李自成、吴三桂、史可法,我不想看了,不忍看了,看了只能让人痛心。尤其是看到晚明一节,东厂的诏狱,辽东的惨败,本可以挽回甚至制止的起义。一个宦官魏忠贤,短短七年时间就能控制整个王朝。短短七年,就能亏空整个国家,把曾经看起来那样强大的东林党一网打尽。而在辽东,愚蠢自大的将领,用历史证明最蠢的分兵合击战术,断送了萨尔浒战场的十万军人。从而为明朝制造出一个本不该出现的,制造了无数耸人听闻的屠杀血案的野蛮的敌人——努尔哈赤。而就在明朝已经下令赈济陕西灾民,各路起义军都已接受招安时,洪承畴却在陕北米脂县诱杀了已经招安的满天飞孙瑜部三百二十人,以至于整个陕西义军三十六路再次造反,最终了断了明朝。合上书,只能有一个结论——明朝,是个黑暗、无耻、落后、腐朽的王朝。

于是合上书,起身,倒杯茶,打算洗洗就睡了。却一回头看到封面,上面有三个小字:张廷玉。

突然间冷汗流下,仿佛窗外的黑夜里突然出现一道闪电一样。张廷玉,清三朝元老,或者说,铁杆汉奸。倒不是我愤青,明史我读的是不多,可是明末的故事还多少知道,不是汉奸太多,满清永世进不了山海关。汉奸!我最痛恨的就是汉奸。那么,汉奸写的书,能信吗?

不信不行吧!中国的史官,自古就有秉笔直书、不避其讳的光荣传统,应该不会胡写吧!可是一想到清朝,就想到了文字狱。那可是“清风不识字,只会乱翻书”就能杀人,动不动就杀几百人几千人还都是读书人的残酷历史。光是杀倒也罢了,妻女还要配给八旗兵为奴。士大夫们一直自诩清流,杀他们可是,辱就不行了。于是清朝的许多读书人一听说出事了,干脆全家上吊,宁死不受其辱。在那样严酷的文化统治之下,张廷玉这样的人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想活还不容易,当奴才就是了。于是清朝朝堂上有了一个专用词:奴才。而且用的沾沾自喜,用的兴高采烈,用不上的还为自己没有入旗籍而自卑。虽然他们读的也是所谓圣贤书,可是象卢象升、史可法、郑成功这样的忠臣,也读的是圣贤书,象李定国那样的南明最后一位忠臣,更是连书都没读过几天。可是,他们青史留名!而清朝人编纂《明史》,从顺治二年就开始了,历经顺治四年、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最后到乾隆四年才修好。第一代修书的,就是象洪承畴、范文程这样的老牌汉奸,书读的不少,可是骨头?没有。看《明史》看到明末一节时,说到张献忠屠杀四川人“凡八万万人”我还以为我看错了。敢情清朝所谓康乾“盛世”,也不过是把张卖忠造成的人口缺额补上四分之一而已。再看到书中处处都是“我大清”字样,我呸!要是文天祥看到这样的读书人,不知会不会不等蒙古人杀,自己先跳了海再说。再联想起央视《百家讲坛》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说起满清入关是先进对落后,文明对腐朽的胜利。说者还眉飞色舞,洋洋得意,我就更能确信,这又是一个奴才!奴才的话是不可信的,因为奴才的话只会照着主子的心思说,因为奴才没有当过主子,所以也不会以主子的口气说话。而明朝人,明朝主宰历史的人,都不是奴才。就好比北宋范仲淹,那是千古名人,不但思想好,而且干实事,至今延安凤凰山上还有他的神像。可是他的不知多少代的孙子就不行了,那人叫范文程,明朝秀才(或者举人),还在满清没有入关时他就积极主动地跑到皇太极那里当了汉奸。或者不能算汉奸,因为奴尔哈赤曾经当过建州卫指挥使,算是反叛,所以范文程应该算是附逆。给皇太极制定官制,献计献策,完成了八旗从野蛮部落到封建朝廷的转变。对满清来说,是个好奴才,可是对于被八旗屠杀的三百万辽东汉人和以后死于刀下的不知几千万的冤魂来说,他就是,汉奸!应该说,在中国文字里,已经再找不出一个比“汉奸”读起来有力,骂起来痛快的词了。

事情有了疑点,就有必要弄清楚一点儿了。明史还得看,不过不能只看清朝汉奸奴才们的《明史》了。

二、杀人

还是回到明朝开头的杀人的历史,再仔细看看吧!

明朝的杀人史是从头到尾的。大体上分为杀外人和杀自己人,基本上杀外人和杀自己人是同步进行的,从来没有停止。明初,一边杀鞑子,一边杀功臣。明朝中期,一边杀倭寇,一边杀大臣,明末,一边杀满虏,一边杀义军。还不忘顺便杀几个太监。

朱元璋杀人,先杀的是残暴的元军和欲图和他争天下的陈友谅、张士诚。后杀的是功臣宿将,除了徐达、汤和和常遇春这三个资格最老的,公侯将相几乎杀尽。他儿子朱棣杀人,杀的是不听他话,不认他为正统的文人。这父子两个杀了几十年,按说明朝有点能耐的人应该已经杀完了。可为什么?明朝,还是那样强大。甚至更强大,强大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再不敢南下,反而在明军的打击下一再向北逃窜的地步。朱元璋杀人,他不杀开荒种田的百姓,不杀在北方作战的骑兵,不杀敢于直言进谏的解缙,不杀投降的蒙古人。他是农民出身,他恨那些导致他父兄饿死却不能埋葬的贪官污吏,他恨那些为其年年做工却连巴掌大的坟地都不给的土豪劣绅。他恨那些背叛他的部下,不论是不是真的背叛。而他儿子朱棣杀人,杀的是方孝儒这样只认建文帝为正统的迂腐文人,和有可能颠覆他统治地位的王爷贵族。他也不杀老百姓,不杀当兵的,更不杀读书人。反而要用国家的钱粮,征召全国的文人,来完成一部空前绝后的书——《永乐大典》。他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叔父,甚至不是一个好人,但是和朱元璋一样,朱棣,是个好皇帝,至少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好皇帝。

于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太祖杀人,不杀百姓,明成祖杀人,不杀百姓。比起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屠杀借口来说,不知仁慈了多少倍。明朝初年的斑斑血迹,并没有损害到明朝的国力和根基。这个强大的帝国,一边在南京杀大臣,一边还要不断地派出大队骑兵,深入沙漠去找寻蒙古骑兵的残余,这一系列大规模战役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征沙漠。

应该说这也是杀人,不过更象是对三千多万死于蒙古兵屠刀下的汉族百姓的复仇。从明军将蒙古人回赶回大漠开始,到永乐皇帝朱棣死于军中,明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蒙古北元的追杀。他们不象汉朝军队,汉军和匈奴的战争,还时常出现惨败。而明军进入沙漠的结局不外乎两个,一是找到了,打赢了,班师凯旋,立功受赏。二是找不到,没粮了,回家过冬,来年再去。开始的时候,北元还能打上一两次,可是,1388年,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消灭了元军主力,而后,1390年,当燕王朱棣的军队越过风雪突然出现在蒙古太尉乃尔不花面前时,他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了。元军投降。北方的杀人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

到了这位燕王当了永乐皇帝之后,他又来了,不过叫法不同了,不是燕王扫北,而是御驾亲征。他去了五次,每次都杀了不少人,不过也俘虏了不少人。和他的父亲一样,他要给儿子留下一个没有北方边患的王朝。而来自北方的边患,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消除过。汉朝与匈奴,唐朝和突厥,都打了几百年的仗。可是北方骑兵还是动不动就南下牧马。到了无能透顶的宋朝,人口不过二百万的西夏党项族,都能向宋朝要岁币。而比党项人口稍多一点的女真和契丹,更是动不动就要灭宋。后来,还是人口不多,可是打仗在行的蒙古,灭宋,建元,在中原一呆就是九十多年,才被明军赶走。可是在明初,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却再也不敢向南看一眼。因为在南方,有着比他们更强大的军队,一支经历过最惨烈的战争洗礼,经历过最残酷的民族压迫,在蒙古兵血淋淋的屠刀下挣扎求生,又在波澜壮阔的红巾大起义的战场上,认真地、努力地学习蒙古骑兵的战术,认真地,仔细地研究中原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通过一场子又一场战争的锤炼,才打造出来的强大军队。他们自信、自豪、敢于轻蔑地说出“征沙漠!”这样字眼的军队。浑然不把曾经那样强大的蒙古骑兵放在眼里。他们确实强大。

北方在杀人,杀一个人,砍一颗人头可以领到五到五十两不等的银子。南方,也在杀人。杀的是所谓谋反乱党、建文余党。杀一个人,可能杀人者还没来得及戴上官帽,他自己已经成了被杀者。在朱家父子手中,死了许多人,可是,他们不杀百姓。相反,他们对老百姓是不错的,不但轻徭薄赋,赈济灾民,而且鼓励开荒,谁开的田就是谁的。虽然后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明朝的皇帝,一直不杀百姓。甚至对于曾经的敌人,蒙古人,只要投降了,安心做大明的子民,也不会有种族灭绝的屠刀举起。这就是明朝。

对比起来,清朝杀人,杀了几百年,努尔哈赤杀辽东的汉人,多尔兖杀不剃发的汉人,不听话的满人。而因为文字狱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人,就不知有多少了。而那支所谓以十三幅铠甲起家的清军,却常常干出杀掠良人的丑事。最后,在洋大人面前卑贱地媚笑,在觉醒的民众面前彻底灭亡。

三、明军

任何一个政权,都是以一支武装力量以基石的,明朝也是一样。和嫖窃江山、阴夺军队的晋和宋不一样,明军,和历史上荣光无限的汉唐军队一样,是一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寸河山一寸血地夺取天下的军队。当然,也和汉唐军队一样,是一支战功赫赫,威震天下的劲旅。

明军的前身,是红巾军,一支典型的农民起义军。作为农民起义军,就自然有其固有的缺点:军纪不严,流动性大,无野战攻坚经验,无系统战略战术。基本上是人海战术加游击战术。可是,在一个个义军将领壮烈牺牲,一支支义军饮恨而亡之后,幸存者,就已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劲旅了。当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样的拥有卓越军事天才的主帅产生之后,江南义军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认真思考,学习,不断改善自己的装备和给养状况,不断强大自己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如张士诚,在元丞相脱脱十万大军六个月的围城之战中,积累了优异的防守战经验。而陈友谅的六十万楼船水军,在当时全世界范围看,都是无人匹敌的。可是这样的两支军队,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朱元璋的水军,是以缴获陈友谅汉军的战船为主的。在陈友谅新式楼船面前,几乎毫无胜算。可是,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大胜。不是他有什么新式武器,而是此时的明军,已经完全成为一支天下无双的军队——团结、勇敢、顽强、机智,不会因短暂的失利而沮丧,也不会因敌人的败退而骄傲,而是一心一意地执行穷寇要追,往死里打的策略。他们胜在军人的品质,胜在一人一船也敢于向强大的楼船冲锋的勇气,胜在连续作战而不给敌人一丝喘息机会的强悍,胜在,他们的天才的统帅——朱元璋。

在他的统帅下,这支军队不但建立的强大的水军、炮兵、骑兵,还以一整套适当战术消灭了所有割据势力并重创元军,以长途快速的急袭和短促勇猛的突击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在他们的马刀下,蒙古骑兵连守卫都城的勇气都没有,放弃了大都(北京),在明军一路穷追猛打中仓皇逃往沙漠。而这一没有发生战役的地方记载着中原人一个难以启齿的屈辱,那就是自从石敬瑭将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这片土地四百年都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也正因为北方骑兵控制着这里,对南方的宋朝构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造成了北宋从始至终就没有发生强大过。而四百年后,明军却兵不血刃就收复了这里,只能说,强大!虽然元朝最后的柱石王保保一再组织反击,却一再地失败,最后,当他丢下元剡王、元济王及文武大臣一千九百余人,蒙古士兵八万四千余人,用一节木头带着妻子孩子游过黄河时,他终于明白,强大的汉人,觉醒的汉人,不再做奴隶的汉人,重新拾起中华尊严的汉人,是何等强大。元朝亡了。

元亡了,明朝进了入了全盛时期。明军一再地进入大漠,去寻找北元的残余,在贝加尔湖两次给于北元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是蓝玉,在回国不久就被朱元璋杀了。第二次是燕王朱棣,他回国不久,就坐了皇帝,那支随他征战北方,平定大漠的燕王劲旅,成为明军新的主力。也就是第二代的明军。

贝加尔湖远吗?不远。在今天俄罗斯境内。可是自从明军的铁骑离开以后,中国人再也没有回到过那里。然后,全非洲东海岸远吗?不远,越过南海和印度洋就到了,从郑和的舰队离开那里,六百年了,中国海军终于重新看到了非洲海岸。可是那仅仅三艘军舰的规模,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联想到当年那个浩浩荡荡的两万五千人的无敌舰队的。可是那样强大的海军所到之处,却没有留下一块殖民地,没有消灭一个王国。而在几百年后,西方殖民者到了那里,杀戮了无数良民,抢劫了无数财宝。

四、永乐皇帝

纵观永乐一朝,应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过程中少有的辉煌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现象:不论哪一王朝,在国家进行大规模工程的时候,都少不了民变和起义的发生。秦始皇修长城,征发各地民工,结果不但陈胜吴广反了,连押送民工的刘邦也卷了进去,最后,改朝换代了。隋炀帝修运河,本来也是好事,可是还是引发了造反。宋朝修万岁山,蓬壶殿,从南方拉太湖石,结果方腊反了。元朝更不用说了,不是修黄河河堤,也不会有几十万民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在整个黄河流域爆发出规模空前的红巾起义,并最终推翻了元朝。

可是,永乐皇帝绝对是皇帝中的另类。不但发动几十万人修长城,几十万人修北京,八万人修武当山金殿,还要把在元朝已经荒废的大运河重新修通。更不用说整个政府从南京到北京的搬迁,郑和的几百艘宝船,明军三大营的无数火炮火铳,铠甲、战马,和五次北征蒙古、南征安南(越南)所需的粮食弹药。这样的工程量在中国封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单是皇宫一块丹陛石,就要五万人运送。可以想象,在永乐朝,会有多少人不在田间地头,而在各处工地上劳作。这些人要吃饭,要有工钱,任何亏空、克扣和强度过高的劳动都会引发民变。可是,没有。百万人,百万青壮年聚集在一块,进行动辄十年二十年的工程。却没有一次群体性事件。这就是永乐,这就是明朝。在这一记录后面的,是一个精力充沛、励精图治的皇帝,一个由无数清廉尽责的官吏组成的政府,以及这个从极度的民族压迫下获得新生的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的体现。

正如一位台湾学者说的:“永乐皇帝不象是一位中原的皇帝,而更象是一位蒙古大汗。或者说,他就是亚洲最后一位可汗。事实上,在他最终削弱、分裂、征服了蒙古之后,蒙古人的确把他称为大汗。就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一样。他以自己高超的军事天才和强大的国力征服了他认为敢于反抗他的一切敌人,而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当他拥有了东亚大陆绝对的权力和威望之后,他还不满足。他派出了郑和,远下西洋,去将他的功德广为传扬,并用那浩浩荡荡的船队向世界宣布,只有他,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

他做到了,几百队的使团随着郑和的船队来到中国朝觐。甚至有许多是国王自己跑来的。他们看到了中华的富庶和强盛,也感受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可以想象,那些使臣和国王,看到那部每册足有半个桌面大的八百册的《永乐大典》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想象,他们看到明军规模宏大的神威大将军炮时是什么心情。

这就是永乐皇帝,一个无论从文治武功还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都足以和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相媲美的人。他不是开国皇帝,却和大多数开国皇帝一样起于行伍,精于战争。他不是开国皇帝,可是他的功业却丝毫不逊于他的父亲。中原所有的皇帝,目光都只局限于陆地,只有他,在陆地上还在和任何可能挑战帝国安全的敌人作战时,他的目光已经越过大洋,看到了更远的世界。相比之下,号称清朝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却曾经给道光上书说洋人两腿不能弯曲,一经倒地就不能复起。所以虽然是广东乡勇,也能一个打洋人几个云云。真让人怀疑,中国经历了清朝几百年,到底发展了什么?进步了什么?反正,除了人口的增长,我没有看到。虽然清朝人一再吹嘘所谓“康乾盛世”,可是和永乐皇帝甚至他的儿子孙子的功业比起来,算个屁!

五、文人

明朝的文人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有功名的官僚,如除阶、张居正。另一种是没有功名的才子,如唐寅、徐谓。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没有功名的官僚如世袭子弟,和有功名的才子,如汤显祖。而在明朝历史上,只有有功名的官僚可以干出大事,甚至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后三种人能创造传奇却不能创建功勋。功名的意思是再明确不过的了,举人或者进士,只有这两种人才能当官。童生或者秀才是说不出口的,就象今天没有敢于说自己初中文化一样。在明朝,中了秀才至少有一样好处,那就是不再服劳役。从此归于读书人一类,再也不是劳动人民了。接着,他要么进一步考个举人甚至进士,进入官僚的行列,要么就在一科又一科的榜文前黯然神伤,终了一生。

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唯考试论的意思,可是几百年过去了,中国还是唯考试论。没办法,除了考试,中国人已经找不出其他办法来选拔人才,当然,不考试更不行,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关系学中,无数有能耐的人将会永世埋没。除非有关系或者有靠山,否则,考试是唯一出路。

明朝也是这样,一个人,不论是达官贵人之后,还是农民小贩的儿子,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考功名。当然战场上真刀真枪博个世袭武职也好,可是第一是风险和代价太大,第二,是自北宋以来,武人从来不如文人风光。还好,明朝确实出了不少,应该说很多的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有了功名而光宗耀祖的例子,这些例子极大地鼓舞了穷人们让孩子读书的热情。直到今天,还流行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不同的是,明朝没有这样的口号,却有许多人这样做了。于是就出了官僚,出了前所未有的、纵观中国历史再找不出第二个的强大的明朝文官集体。是他们维护着明朝,当然,也是他们,毁灭了明朝。

说起明朝的官僚,当然要说起明朝的首辅。因为首辅,是明朝文官集体的代表和首脑。早在朱元璋以武力夺取天下之前,他已经意识到自古以来无数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那就是没有团结读书人。在两千年民智未开的封建社会,读书人是任何一村一乡的精神支柱。而农民起义往往走入占山为王,劫富济贫的老路。真正能从农民变成封建主或者最大的封建主——皇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刘邦再不济也当过秦朝的村官亭长,而朱元璋却是个实实在在的穷得连名字都没有的穷人。元朝时汉人最卑下,连名字都不能有,朱元璋就只能叫朱重八。类似日本人的太郎次郎。可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的人,却走出了农民起义的怪圈,他不但团结了读书人,还重用读书人,在他第一批封的公、侯、伯爵之中,就有李善长、刘基(伯温)这样的读书人。而在北方还没有统一时,明朝的科举已经开始了。

也许是因为胡维庸的贪污,也许是出于对权力的爱好,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大小事他一个人管,后来他儿子朱棣管不过来了,就设立了内阁。开始还是六品小官充任,类似办公室秘书,后来为了让二品的六部尚书听内阁的话,把内阁成员的官位一升再升,最后就升到了二品,甚至大学士——一品。再到后世的皇帝,精力越来越不济,对朝政也越来越懒惰,于是内阁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大过了宰相。这样一来,内阁首辅,当然就成了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了。这里面出过象张璁、严嵩这样的权奸,也出了象于谦、徐阶、张居正这样的治世能臣。而在他们身后,是当时中国读书人中的优胜者或者幸运儿的群体。这个群体有时道貌岸然,有时胡作非为,有时却是集体的大义凛然,集体的奋不顾身。他们有时忠于皇帝,当皇帝不安于他们所认为的正道时,他们会集体地和皇帝斗争,和皇帝身边的援军太监斗争。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可是文官们从来都乐此不疲。

在强势的皇帝和勤勉的首辅当政时,有志向有节操的文人会出现在庙堂之上。可惜,象永乐皇帝这样即会利用文人也会打压文人的皇帝,实在不多。更多的明朝皇帝是阴谋家、玩家、木匠、道士,以及对美女比江山更喜爱的后宫留守。而相应地,自古明君用名臣,昏君用权相。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同喜好、不同作为的皇帝的上台,明朝的首辅也就在明暗、正邪之间交替。于是很多人刚刚上台就下台了,许多人刚刚干事就不干了,许多人还没数完贪污的银子就完蛋了。可是不能否认的是,明朝的文人,或者说文人中的书生,是有气节的。

气节是什么?当中国人从满清二百六十年的奴才教育中走出来时,已经几乎忘记了气节是什么?当年的清兵,把屠刀一次又一次地举向有气节的汉族文人。杀了一代又一代,终于杀得差不多了。同时,通过对汉族文献和书籍的无数次焚毁和篡改,终于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朝奴才。他们也是文人,可是没有气节,只是奴才而已。从一六四四年清兵进入北京以后,掌握政权的永远是八旗的王爷。汉人臣工只能是陪衬和帮工。他们没有胆子说皇帝的不是,也没有胆子正视历史和民族。甚至连一句明明白白的话都不敢说,说错一句,重则灭族,倒也一死百了。轻则发配充军,妻子任由八旗兵污辱,自个儿还要在旁边给主子洗马。所以在我看来,虽然明朝的文人的这样那样的的不是,至少他们还是人,是堂堂正正的人。

当英宗皇帝在土木堡落入敌手。明朝的文官们在朝堂上打死了大太监王振的亲信。随后,在文人于谦的带领下,在北京三大营均已覆没的情况下,另立一个皇帝,开始了北京保卫战,并于城下将瓦剌大军击败。收复国土,洗雪国耻。瓦剌提出和谈,不准,交回皇帝,可以。但是想附带着要点钱,休想!

这就是于谦,在他眼里,国家的尊严比皇帝的性命还重要。或者说,中国人的尊严,即使屠刀架地脖子上,也不容玷污。再想想在一九三七年南京,十万国民党士兵象羊群一样被驱赶到刑场,一个日军就能把六百人解送去活埋。我只能想,要是,明朝文人的气节,和那种虽死无憾的抗争精神能够留下来。还能发生那场大屠杀吗?要是都象杨涟那样,打断了所有肋骨、刺瞎了双眼、全身没有一块好皮肉,却仍然不向魏忠贤低头,那,还有什么样的邪恶,能够征服这个民族?还好,在一九二七年后,出现了许许多多象东林党人一样坚强地为信念而抗争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传统和血脉。在一六四四年之后,失传了很久。现在呢?当有一位和我一个姓的教授在《百家讲坛》大喊:“清朝的建立是文明的象征,是先进生产力对落后……”先进?文明?我没有看到,只看到,明朝的文人们不愿意剃头,于是成千上万地被杀了,从此,中华少了文化,没了血性,就剩下奴才还在苟且偷安,直到一九四九年。

六、农民

对于明朝来说,农民,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出身就是农民。而灭亡明朝的李自成,也是个农民。这两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农民,都是造反的农民。而且,他们都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甚至于朱元璋并不是主动先驱的,而李自成也不是。朱元璋是听说有人要告发他和起义军中的汤和有来往,害怕杀头之罪而投奔的红巾军。而李自成也是因为他舅舅高迎祥造反,而且是起义军中的大王,害怕被株连而投奔的高迎祥。可以说,他们两人都不是自学地造反而是自发或者被迫地造反。想想也能理解,中国的农民自古以来就安分守己,只要今天还有一口饭吃,甚至明天可能还有一口饭吃,他们也不会造反。可是真到了他们绝望地知道,明天不会再有任何食物的时候,他们中的弱者会饿死,而强者,会造反。而这些一起不知道自己能量的人一旦造反杀人,就不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了,这时候,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就象,烈火,燎原烈火。

朱元璋和李自成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是从起义军中的小人物做起,一步一步在成长成为义军领袖。朱重八在刚到红巾军时,差点儿被砍了头。被郭子兴发现了他的才能才任命了一个九夫长。李自成在进入义军之后,大概是受《水浒传》的影响,义军人人都有绰号,什么闯王高迎祥、黄虎张献忠、老回回马可应,混十万马进忠、曹操罗汝才等等。人家在登记时问李自成什么绰号,他还没有,而凭着高闯王外甥的身份,他觉得怎么也应该是个头领,于是他报说:“闯王将”。人家八成是嫌麻烦,就登记了一个“闯将”。后来,红巾军中的九夫长朱重八成了郭子兴的女婿,然后成了大元帅朱元璋。而明末义军中的闯将李自成也成了高闯王的女婿,然后继承了高迎祥的军队而成为大名鼎鼎的朝廷第一要犯——李闯王。

可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和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却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应该说从朱元璋开始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开始,他的政治就已经显露了出来。当个个起义的将领都急不可耐地称这王那王时,朱元璋却依然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而元朝的主力军队却是谁称王就打谁,偏偏漏了最强大的一再取得胜仗、几乎没有打什么败仗的朱元璋。而他出兵袭占集庆(南京)应该是他走向胜利的重要一步,从此他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有了粮食财税,有了与其他反王和元朝一决高低的能力。相比之下,李自成却没有这样的天分。在他的造反生涯中,曾经出现几次几乎全军覆没的大败。败过没有其实是个大问题。就是说,朱元璋一胜再胜,军队经过锻炼扩大,战斗力不断提升,最后锤炼出一支天下劲旅。而李自成出现几次大败之后,军队是一再重建的。说白了,直到最后,当明军的元气耗尽时,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依然是乌合之众。这就应该能够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的军队能够一再打败当时最专业也最骁勇的蒙古骑兵,甚至是用傅友德五万人就能够横扫甘肃内蒙的十万蒙军。可是李自成的军队,却很少有能够以少胜多的例子。当然,不论清朝的历史怎么诋毁,直到明末,明军依然很强大。五万关宁铁骑能够在北京城下和十万八旗兵打一天而不落下风,最后迫使皇太极退兵。而关宁军中的三千祖宽军曾经入关剿灭流军,竟然打得高迎祥、罗汝才的十多万义军溃不成军。最后还是义军中以骑兵见长的张献忠,以四万骑兵设伏,拼掉五千人才消灭了祖宽一千七。可见,明军不是一般的强大。一点不比朱元璋面对的元军差。

偏偏,李自成不是朱元璋。朱元璋在进入南京后,就开始重用读书人,建立小朝廷,在灭掉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政权稳固、军力空前强大之后才北上灭元。在灭元之战时,以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从南京出发,稳扎稳打,先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最后不但消灭了元军主力,更是一举夺取了被中原王朝遗弃了四百年的北京地区。(后来同样定都南京的太平天国,同样从南京出发去攻打北京,却只派出两万人,采用了孤军深入,直取北京的办法,结果最远就到了天津杨柳青,最后全完了。让人怀疑洪秀全根本就是要铲除异己,压根没想打北京。)

可是李自成只是个农民。他没有团结好其他的义军。他杀了最得力的盟友、高迎祥的结拜兄弟罗汝才,和张献忠也是势不两立。张献忠自知不是李自成对手,便看中了四川做为根据地。于是全军入川建立大西。至少还当了三年的皇帝。而李自成在中原一带还不稳固,陕西背后的甘肃、宁夏还有敌军的时候,就轻易以全部主力进攻北京。根据地即不牢固,南方明军左良玉等人还在虎视眈眈,李却只盯着北京。说白了,“闯王来了不纳粮”本身就违背了政权规律。可以对农民减轻负担,却不能不纳粮,要不他的百万大军吃什么?李自成没有这样想,因为他的军队基本上一直在吃大户。吃完了怎么办?去北京,接着吃。于是他们进入了北京。

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没有留任明朝的官员,而是严刑拷打,就为了弄出钱来。北京的社会治安没有了,义军的纪律也没有了。就象一群强盗进了城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从此经略天下的眼光。也没有想过如何消灭南明势力或者如何抵抗北方的满清。从李自成往下,统统开始腐化堕落。而北方的狼——清朝已经有了完善的政权体系和强大的军队。

在得罪了还在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之后,李自成败在了山海关。八旗兵在追击李自成败兵的四十里路上,听到马蹄踏过尸体,发出不一样的响声。于是就有老兵下马查看,才发现所有尸体上都有真金白银。于是追击自然停止,八旗兵在狂欢着搜罗财宝。还好八旗兵的军纪好,一声令下,所有人留下五十两白银,其它全部充公。于是多尔衮进关后三个月的军费就解决了。这还不算,当李自成从北京败退回陕西的路上,许多带不动的金银财宝就地藏了起来。而藏宝的人却很快就脱离军队了消失了。当满清建立之后,天下太平了,山西的票号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而且都是真金白银做底子。可想而知,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到底干了什么?

农民,这就是农民。当我父亲学习《毛主[xi]选集》时,看到老人家说农民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农民不能成为革命领导阶级时,还有点不服气。后来当了二十年兵,再成为解放军的政委之后,终于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我在领略了我老家那些看似不可能而真切发生过的事之后,也相信了这一点。

朱元璋能够成事,因为从他进入南京那一刻起,他已经不是农民了。他不但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很会过日子的超大地主。而李自成直到灭亡,也还是个出身农民的超大响马。要不,当他在北京进进行登基大典时,他的大将刘宗敏说:“他也是响马,我也是响马,为何要拜他?”是的,李自成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地主的变化,没有遵守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规律,所以,他失败了。

当元末的农民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时,他们需要英雄,于是朱元璋出现了,他收复了河山,建立了壮烈血性的明朝。当晚明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时,中华民族需要一个新的英雄来拯救,可是这个英雄却没有出现。如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没有真正英雄的能力。二十年间,明军与义军杀得一十三省到处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名将和火器、丁壮和钱粮,都在战场上消耗殆尽。中华的力量在耗尽的同时,北方的强盗乘虚而入,窃据了九万里锦绣河山。最后一支大明劲旅——关宁铁骑,却落到了野心家吴三桂手里,不但没有保卫明朝,却成了北方胡虏的先锋,成了杀戮良人的屠刀。这是明朝的不幸,明军的不幸,更是中华的不幸。无数壮烈的明朝军人和书生建立起来的历史和丰碑,无数传奇和故事积聚起来的文化和传统,无数热血和智慧铸就成的尊严和庄严,都成为绝唱。最后,随着汉人乌黑的头发和头颅纷纷落地,明朝,和中华的灿烂,一起归入黄土。

但愿,这样的悲歌,不会再响起。

甘 泽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二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甘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辰洲草民点评: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明君,更不缺乏英雄,可是她一直积贫积弱,何故?反思历史,只是为了警示后人啊!问好作者!希望看到您的首发文章。

文章评论共[6]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好文章啊,可惜是再发,只能推荐了。at:2009年05月12日 晚上8:14

云生云灭自在风-回复问好, 甘泽。 at:2009年05月12日 晚上8:15

甘泽-回复因为是铁血常客,工分积为上校。版主都是朋友,不能不先发在那里。不过,就晚了五分钟而已。 at:2009年05月13日 凌晨3:13

探殿窥堂-评论

极有见地!at:2009年05月12日 晚上9:51

enetplok-评论

欣赏,问好朋友!at:2009年05月12日 晚上11:28

甘泽-回复也就是喜欢看点书,没事时也看电视。去年看了大秦帝国,写了《刺透史书看秦国》。今年看完《明朝那些事》,就写了这个。谢谢 at:2009年05月14日 凌晨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