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高兴”这本书里,作者把愤懑主义和失败主义等同,形容成孪生兄弟。这种划分是不是符合情理,是不是有依据,这无从考证,因为我查了字典,还点击了百度,没有对于愤懑主义的合理解释。
作者把自己的理解和对社会的分析加以文字上的体现,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新概念——愤懑主义,这本身并没有错。
主义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给他冠以名称以后就能够反映他所要表达的一种个人理念。能够把自己的个人理念加以扩大,让更多的人同情和支持你的理念,那就形成了一种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的进一步发展那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或者后退。
作者在目前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病中感到愤懑,产生了一种失败主义的情绪,这是对目前社会已经失去希望的一种哀叹。
愤懑和失望确实经常联系在一起,只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千篇一律,也许,人们能够在愤懑中觉醒;也许,人们能够在愤懑中崛起;也许,人们能够在愤懑中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还有很多也许,只要这种愤懑的存在,那就足以证明社会还需要调整,需要尽可能地去消除这种愤懑,而绝不应该产生失败主义的思想。
有一句孩童的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太湖边上一位七岁的小男孩刘辉看着自己的妹妹落水死亡后说:活着那么苦,扭她干什么?
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年人,老年人,还有成年人都有一点责任心,是否能够自问自己一句:难道这,就是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一个国家吗?
我们该怎么回答?也许我们会泪水盈盈,也许我们会毫无感情,也许我们会慷慨激昂,也许我们会……
如果我们的愤懑变成了失望,愤懑主义紧紧地跟失败主义连在了一起,泪水盈盈加上毫无感情,这就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
有人曾经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这个国家是谁的?这个国家爱我吗?
如果真的要我回答这两个问题,我确实很为难,这两个问题里面的“谁”跟“我”很难辨别,很难用一句话就能够表达清楚,里面的含义太晦涩了,晦涩的简直让人窒息。
我只能这样说:这“谁”字太小了,这“我”字太大了。
在这“小”和“大”的较量中,谁是强者现在还说不准!
现在的人都在装“傻逼”,要是大家都不装“傻逼”了,这个世界就要乱套了。
仇恨和愤懑都埋藏在最底层,这种仇恨和愤懑的积累到了一定的能量,就没办法装“傻逼”了,能够像上面刘挥小朋友那样看透这个世界的毕竟是少数,人们的第三只眼睛一直在睁开着,拳头在紧握着,只是嘴巴还在紧闭着……
被收买的文化精英和受愚弄的文人在安抚人们,他们用纵向的数据来论证如今的公平和正义。可人们偏偏要用横向的对比来论证如今的民主和民生,这种方向相反的论证肯定不会产生统一的结论。
就像上面所说的“谁”和“我”那样,站在“谁”的立场说话跟站在“我”的立场上说话,他的出发点和结论都是不一样的。
-全文完-
▷ 进入弃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