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文明如唐诗,宋词,戏剧,国画,书法为世人所折服;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等也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更有着意义深远的指引作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诸子学说,孙子兵法更为当代商界、文化界所推崇。这篇小论并不以大家的摘要为主而只是以更通俗的视角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浅淡中国文化传承的缺失,从而自觉传承和创新中国民族文化。
关键词:
正文:
一,中国现代文化传承现状
2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正因如此自五四的“向西方学习”号召后,中国文化渐渐失去自我,成为西方文化的复制品。
3主持人:我们关注主要是弱势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教育? 张诗亚:不完全是。这个提法我赞成“和谐社会”,“和谐”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动物、植物,包括矿物多样性,基因得以保存、传承,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来讲非常的重要。第二、对于人类文化来讲,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多数也罢、少数也罢,都是一个文化,都是一个多元性的体现,不能以一种形式来体现它。汉族大不大?但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取代的危险,我们现在很多青年人连自己的头发都不愿意再黑,甚至恨不得把眼珠子都搞黄了。过春节已经没有兴趣了,但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却过的非常热闹,我们是少数民族吗?不是,我们是多数民族,但我们已经面临了文化被取代的威胁。每一个民族都有生存的权利,因此作为教育传承文化主要的形式都有把我们不同的文化摆入教育体系。
作为教育领域,大家都知道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人类发展专门的学校教育,是用它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到底我们教育要传承什么文化?
以上的问题似是值得年轻一代的深思,特别是八九零后的新生传承力量。可以从网上搜那到的关于文化传承的网站和文章并不多,而关于教育缺失而引起的文化流失问题似乎也并不引人注意.
现今这位五千年具有魅力的古国却遭遇尴尬,他那丰富的知识营养储量待人开采,而问津者却日益减少,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
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吸引力吗?不是!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视野骤然拓宽,很多之前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进入了我们的世界,在繁华的世界面前,在优厚的利益面前,我们的文化取向逐渐发生偏颇,而更倾向于快速向世界接轨,快速引进外来文化,从而一步步导致了我国自身文化传承的危机。
纵观现在80后,90后生人的消费观念,口味倾向于西方快餐,视觉倾向于好莱坞大片,听觉则是日韩美的歌星云集,高雅点的是西方歌剧,低俗点的是日本不良漫画。
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美丽与魅力,我们去追求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逐西方美学而排斥自己的更悠久的回味文化,那么我们就应该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简介是:本书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多年来在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个初步探索,其中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既有导师的研究,也有研究生们的心血。我们深知,这些研究仅仅是个开端,前面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展开。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极为开阔和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和国内外的学者和学子不断地向前开拓,充分挖掘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藏的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与学校教育工作者一起将这些民族文化逐渐以多种形式引入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使我国的学校教育既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同步,同时又能使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使我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从五四到现在的文化传承教育是一种断层,这种文化传承与保护还只是处于觉醒期。 举个人人皆知的例子,五一是个政治性色彩的节日,之前假期七天,而清明和重阳的古老节日是没有假期可言的。致使期间一代人开始对中国节日漠视,中秋和清明,都可以无所谓,但是情人节一定要送花。再深究一点,就算现在清明国家放出假期,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但是清明和端午的故事却是我国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体现。令国人不愤的是,端午还为韩国人说成自己的节日!
以此知,中国国家文化政治色彩过重,对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国民的劣性,具有崇洋媚外,攀比心理。
1国家的不重视: “张诗亚还说过这段话:只是我们很多年因为追求工业化,追求所谓现代化,把很多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忽视了,以为工业化、现代化便是统一的标准,这个东西很害人,因此把进步等同于进化论当做一种要求的话,其他民族的文化就得到了忽视,现在发现行不通,当今世界如果离开了宗教、离开了民族、离开了文化,就找不到冲突,没有。 所以开始重视文化。以至于出现 所谓“主流文化”(我不认为并不认为它是主流文化),但当时的时代认为它是主流文化。说下一次战争便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所以民族之役,翻译有点儿问题,但都叫做文化冲突,其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不同的文化引起不同价值、立场,继而引起不同的利益追求和战争。所以这才形成了所谓的热点。 应该说教育圈注重这个问题是从政治、非教育圈开始。非教育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用经济、军事去替代文化,去占领、殖民,这才引起很多的问题。因此刚才主持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题有一个前提,不是现在太热,而是因为你因为存在而被忽视了,现在了解到被忽视的灾害才开始重视,不是一个炒作,不是一个商业的行为。 ”
为此,内陆与台湾省三通后出现了许多笑话:台湾亲民党主[xi]宋楚瑜访问清华大学时,清华大学校长结结巴巴的把自己要送给人家的礼物——小篆书法读得乱七八糟,甚至于一语 “捐赠”的话让台下一片嘘声;无独有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并无前车之鉴,在台湾新党主[xi]郁慕明到访人民大学时,他的一句俗不俗雅不雅的“七月流火”之言让网友耻笑万分。因此有网友引出了中国现代文化传承的八大问题:
【问题之一】在文化教育上重理轻文
【问题之二】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
【问题之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
【问题之四】大学,真正 “大学”了吗?
【问题之五】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
【问题之六】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
【问题之七】简体字之浪,淹没了古代繁体字之河。
【问题之八】民族优秀礼教被现代文明颠覆。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金鑫先生曾提出一个精辟论断:“如果说领土、领海和领空只是硬国土,是有形国土,那么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及其影响所及则是它的软国土,无形国土。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国土的安全和建设。”(金鑫著《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第3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文化”重在“化”字,它不用规章从外部限制人的言行,而提供无形的潜规则,从内部塑造人的心灵,使人无论何时何地、有没有外力的监督和约束,不需旁人耳提面命,就能够自然主动地顺从于规范为人做事。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也。”(断案,我和别人无不同;我的理想是,把问题化解在犯罪之前。)他看出,法可以制人,却不可以归化人心,这是他的高明处。 失去文化的支撑,灵魂就处在无禁忌的状态,缺少内心的敬畏。韦伯所揭示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分明告诉我们,制度革新虽然重要,文化根基却更重要,那些古老的信条与新的历史要求相融合,保证了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使价值观得以延续,使人的存在有归属感。倘再不能重建传统、找回文化根基,恐怕二十年来中国的物质文明成果终将不敌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无序的损耗。
三驳中国古文化不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不适应的客观现由
中国文化“是在主体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的营养,在开放的溶汇中发展。即以本位文化为基础,大量汲取、溶汇异质文化的精华,以对异质文化的开放,促进本位文化的开拓。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文化是一种多维开放的动态结构。”(钟明善 朱正威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第8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人归结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从文化构成看,中国当代文化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明代以来吸收的西方古典文化和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五四运动以来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其实不然,中国在先秦之前的诸子百家到佛家,道家,兵家在汉唐或之后都有衍行,中国文化在五四之前一直没有主流次流之分, 虽然当时的官方要求儒学,主体思想也是儒学,但是总体来看并不如西方文明的强制性一样,信我者得救,信耶稣,不信就给你二刀!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文明也是多样化的,但是现代的“工业化”和先进性思想使这种“乡下文化”不自觉地有一种自卑感,从而在潮流中很容易被同化,就象香港人说话偶有英文一样,许多“非主流文化”在消失!
而一些中国文化的含义我们做为后人也只是忘文生义,比如“七月流火”的笑话。“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庸和谐。.....具有非宗教性的人文精神,具有泛道德性的理想追求,具有儒道互补,内圣外王的完善性。”(董广杰著《龙的传人与龙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透视》第11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博爱思想有先行性的超前性,天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要经历半个世纪让人去破解。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还原。
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构中,“王权主义”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两大政治观念:“君权至上观念”和“臣民观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秩序。
“君权至上观念”认为: 1 君主是天的儿子,能参天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的中枢; 2 君主是政治治与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 3 君主拥有统属社会一切的巨大的权力; 4 君主是认识的最高权威和终极裁判者。(参见刘泽华著《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第64~7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臣民观念”认为:三纲五常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臣民应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君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传统社会臣民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和卑屈心态: 1 甘为臣仆与狗马的心态,仰食于君主,甘为君主工具与狗马; 2 向君主求是非,求合理性的心态; 3 对君主的期待心态,寄希望于圣明皇帝; 4 君主面前的原错感和原罪感心态,总是认为君主至圣至善,代表着真理与善良,绝对正确,绝对高尚,自己在君主面前,始终有错,始终有罪。(摘自刘泽华《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一文,《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第284~286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客观原因的存在说明,中国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通俗,但是现代的日本人却还存在着三纲五常的思想,而韩国也留有长幼尊卑的思想,也就是创造者本身放弃了专利而让邻居受了益,这还不要紧,讽刺的是,别人用这种成就回头欺负我们。当思想对于回忆忘却了开心而只记得痛苦的时候,那么这段回忆就变得无意义,不会再为人所记起。中国受辱的历史让中国迷茫了几代。这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也没有绝对文明的国度,只有相对领先的思想。人无圣人,中国古文化我们也不能吹毛求疵。我们应该辨证地批判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过去皆是历史,我们只能沉思。
中国文化之所以会退出世界之流有中国人的主观性。
首先中国人存在的学习和追求的奋斗精神,西学东渐,国人就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思想,那么到底是西方思想一时无法融入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不适合现代文明之流?答案是:中国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接受外来文化。中国人具有无为思想,行有行规,师者,传道授业,但是却没有一个师父会倾囊相授。
再次中国少于理论性的探究,自身文化没有系统归纳。一个文化没有证据证明它的存在,就因为创造者的本身没有告诉后人怎么样去学习和运用,这就造成了传承的断层和遗漏,好比中国的乐器,由于一直没有人去寻找一个定律,所以学习起来就只有找精通这方面乐器的师父,但是师父却有行规,是不会全部教给徒弟的,徒弟要看天资高低,高的看门道,低的看热闹,只好有样学样,成了东坡先生。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到现在没有了乐谱,到最后没有了乐器。
由此,中国文化并非不适应现代社会,是中国人自身鄙视自已的文化,在受到外侵时,受了自卑的刺激,不敢去面对这古老的文明。
四重拾古文明之路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传承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口语性的,记录性的,重建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教育才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到二千年的现在,许多的家长让学生重新捡回百家姓和三字经,重读《论语》,《孟子》。然而这时期还属于探索时期
-全文完-
▷ 进入殇重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